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养鹿业

第二节 养鹿业


1987~1992年是农场养鹿生产效益最好时期,养鹿业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
  一、经营管理
  1997年鹿业公司成立后,首先将各鹿场人员配齐,鹿场设场长、技术员、兼职报账员。其次对鹿场实行“五定一奖”管理:即定鹿仔成活、鹿群死亡、生产的成本、收入、产茸量。完成公司下达指标受奖,否则受罚。
  鹿场对公司下达的指标,分解到每个饲养人员头上,达到每个生产环节都能用指标考核,保证鹿群精、粗饲料充足,饮水清洁,鹿舍卫生干净,保证鹿群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公司成立之日,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时,鹿茸大幅度降价销路不畅,造成产品积压,给养鹿业带来沉重打击,致使国内一些鹿场纷纷倒闭。根据鹿茸市场价格及供求情况,农场采取精减鹿群,即保留核心群,待机发展的措施。淘汰老、弱、病、残和低产鹿,鹿群保留850头。
  1999年鹿茸价格稍有回升,但回升幅度较小,只有1991年最高价的30%,迄今仍无起色。
              历年鹿存栏产值统计表
               (1996~2000年)
  表2-16                   单位:只 公斤 万元



  二、技术措施
  1、开展马鹿人工授精,提高马茸单产。
  用天、东杂交提高东北马鹿产茸量,早已被养鹿界公认,农场于1985年从新疆引进天山马鹿,1990年进行本交改良东北马鹿,经过10余年的改良,其后裔产茸量有所提高,但受其父本产茸量的影响,提高幅度与其他单位相比仍有差距。1999年特聘请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国世来农场搞马鹿人工授精,2000年由高级畜牧师王永亲自去农垦总局特产研究所学习此项技术,2000年人工授精准胎率达到80%以上,并获得省养鹿研究会授予的一等奖。
  几年来利用总局特产研究所特级公鹿细管冻精,改良农场东北马鹿,成效显著,其后裔头锯有十分之一产4枝茸,单产比东北马鹿提高38~43%。
  2、梅花鹿:倒入外血,提高鹿茸产量。
  农场饲养梅花鹿品种虽好,但经过40年的封闭饲养,鹿群已经老化,虽经几次倒入外血,但因种公鹿利用年限短,鹿群起色不大,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长远看,花鹿人工授精工作势在必行。
  3、登记造册,查清血缘关系,及时淘汰低产鹿。
  鹿业公司成立后,对各鹿场鹿群进行清查,并将母鹿、仔鹿、种公鹿全部重新登记,带耳标,一鹿一张卡片,便于今后查清鹿群血缘关系,既是鹿群销售、淘汰的依据,又是提高鹿群质量的措施。
  4、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农场的鹿茸销售仍延续传统销售方式,即整枝茸销售,等外茸制药,个别小枝头茸切片。目前随着鹿茸市场的变化,价低质量要求严,应以肥、嫩、大为主。
  公司于1997年开始小枝头茸切片,再生茸、初角茸冷冻卖鲜茸。并对副产品加大开发力度,先后生产出茸片、鞭片、鹿茸酒、茸血酒、鹿筋酒、鹿尾酒、鹿胎膏、盒装鲜鹿肉等产品,增加一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