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们在农场的生活片断
回忆我们在农场的生活片断
(根据部分老知青座谈整理)
执笔人:杨佳宁
1974年全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动乱时期,城市应届、往届毕业生唯一的就业途径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只能通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能通过推荐上大学、参军、招工等渠道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梦想”。我们就是这样一批为响应号召,为实现梦想而走向上山下乡之路的知识青年。
我们下乡插队的地点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所属的宁安农场。1974年9月9日是我们出发的日子。我们哈尔滨市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的28名知青从哈尔滨站踏上去牡丹江的列车,次日早在牡丹江换车后于上午9时到石头站,然后乘汽车行1公里到达目的地———宁安农场场部。这时,农场场部从粮油加工厂到机关招待所的街道上锣鼓喧天,热闹异常,农场组织的几百人欢迎队伍正在夹道欢迎我们,那热烈的气氛和感人的场面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到农场后,农场首先为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学习班,场党委书记刘树普、副书记刘迎仁为我们介绍了农场历史,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要求知青主动接受贫下中农、老职工再教育,过好“三关”(生活关、劳动关、感情关)为农场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并由老知青代表,场党委委员、副场长刘瑞安及妻子罗雪涛结合自身体会,分别介绍了成长经历。
学习班结束后,我们被分配到第六生产队,与先期到达的5名哈市知青会合,随后,陆续接收哈市、牡市、宁安及空军部队等知青126名。当时农场接收的68届牡丹江市知青大部分已陆续返城,只有小部分仍留在农场。全场陆续接收以哈市知青为主的各地知青800余人,知青享受农场工人工资待遇:第一年月薪24元;第二年月薪28元;第三年月薪32元,直至离开农场。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全体知青立即投入到秋收会战,收割玉米、大豆。好多人手掌磨起了血泡,甚至有人割破了手、脚“光荣挂花”。冬季开展刨草炭会战,农闲时支援修水库会战。随着生产关、劳动关顺利通过,在知青中选拔产生了生产队副队长、副指导员,班(组)长。有5人入了党,一大批人入了团。有些知青担任了拖拉机手、饲养员、木匠、瓦匠、广播员、炊事员、保管员等各种职务。业余时间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参加全场文艺汇演并获得了一等奖。随后组建的场文艺宣传队六队知青占有较大比重。此外,还开展了各种球类活动,经常举办歌咏、赛诗会等活动,丰富了知青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
从1977年起,陆续有人开始返城。1978、1979年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1981年,最后1名知青离场。返城后,经多次参加各类学习和技能再教育,加上自身努力拼搏,从零做起。绝大多数昔日知青,已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和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他们中有各级政府的公务员;国营企事业单位厂长、经理和中层干部、技术骨干;私企的老总和中小老板及个体经营者;公安政法机关的干警;高校教授和中小学的教师;医疗机构的主治医师、药剂师、化验师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调整,在知青中也产生了一些提前退休、离岗、失业人员,形成了“40、50”人员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一部分知青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
30年过去,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怀念、留恋短暂而又深刻的知青岁月。留恋我们青春年华的付出和收获。无论历史将怎样无情地评价那场席卷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功过是非。我们始终坚信这样一条:是农场党政组织培养、教育了我们,是广大农场职工群众抚育了我们。使我们在动乱年代,感受到了基层普通人民群众纯朴的感情和朴素的情怀。使我们通过农场这块热土,初次认识了中国大地最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状态;初次认识了中国农村,认识了社会,为后来人生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为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校正了方向;为人生经历增添了鲜活的亮点和浓重的一笔;是我们教育后代子孙的一本丰富的教科书;是我们联系基层人民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是我们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