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作物栽培

第二节 作物栽培


     
               第二节 作物栽培
  一、小麦栽培
  (一)种子处理
  小麦种子入库前或播种前必须用精选机进行精选,然后再用药剂拌种。1994年以前,小麦拌种所用农药有多菌灵、克菌丹和福美双,1995年开始使用种衣剂,拌种用药剂均为小麦用种量的0.3%。
  (二)播  期
  小麦的高产播期应为4月1~20日之间,在实际运用上是要求宁早勿晚,小麦在兴凯湖地区4月10日以后就进入返浆期,小麦播种必须抢在返浆前完成。1986~1996年期间,有9年农场小麦播种抢在4月10日前完成,只有2年推迟到4月底、 5月初 。为保证小麦适时早播,农场要求各生产队麦田上一年土壤必须达到播前状态或粗耙越冬状态。个别年份冬春雪大,小麦地头地边积雪最厚的达 1米以上,春节过后积雪稍有融动,生产队就出动机车推雪耙雪,促雪早化。低洼潮湿地块,利用早春冻融交替期,顶凌散墒,顶凌播种,这是农场低湿易涝地特有的作业方法。
  (三)密  度
  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新,高产、早熟依靠群体增产的小麦品种成为主栽品种,增加小麦田间密度是获得高产的一项基本措施,据1986~1996年统计表明,小麦的亩收获株数大部分都在40~50万株以上。
             小麦各种收获密度所占百分比统计表
                 (1986~1996年)
  表3-2                                 单位:%



  
  (四)施  肥
  小麦施肥主要是施用种肥,氮肥施用品种主要是进口尿素和国产尿素,亩施用量折合纯氮2.3~5.0公斤。磷肥主要施用进口的美国和摩洛哥产的磷酸二氢铵,亩施氮磷折合纯量3.9~8.2公斤。为摸清不同地块的施肥量和合理的氮磷,1993~1994年,农场进行了测土施肥;进行了种肥秋施,两年秋施肥面积3 733.3公顷,占两年小麦播种面积的48%。
  (五)田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主要是压青苗,化学灭草和叶面处理,压青苗一般都是春旱年头,小麦拔节前进行,有抗旱保墒、控上促下作用,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化学灭草主要用2.4—D丁脂杀灭阔叶杂草,也有结合叶面追肥喷施2.4—D丁脂+尿素。
  对徒长和密度大的地块喷施矮壮素,起到防止小麦倒伏,增加产量的作用。其他叶面处理有喷施稀土微肥、增产菌、多效好、喷施宝、新华液肥、钼酸铵、硫酸铜、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六)收  获
  小麦收获采用分段收割和直接收割两种方式。原则是植株较高品种和杂草较多地块先采用机械割晒再进行机械拾禾;杂草较少地块和错过最佳割晒期的地块,用机械直接收获。割晒一般都在7月中旬开始,拾禾和直收都在7月下旬开始。由于收获机械性能有所提高,麦收遇到多雨年份地陷,康拜因大都穿上半链轨作业,1986~1996年只有2年是8月20日前完成麦收,其余年份都在8月10日前完成麦收。
  二、大豆栽培
  (一)种子处理
  大豆播前必须经过精选机选种,然后进行药剂处理。1993年前,处理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福美双,也有用辛硫磷加多福粉拌种。1994年,开始使用大豆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大豆种子除了拌农药外,1986~1993年还拌稀土微肥和钼酸铵,个别年份还拌了增产菌和根瘤菌。
  (二)播  种
  大豆播期通常是在土壤5厘米深处温度稳定在 10℃时为宜,大豆田一般要求头年达到粗耙越冬状态,只有个别地块春翻春种。1987年开始,大豆播种均由原来机械平地条播改为垄上精量点播(双条)然后进行镇压。由于播种机械充足,大豆播种期也相应缩短。1985年以前大豆播期一般都在40天以上,个别年份长达60多天,1986~1996年11年中只有 3年是30天完成的,3年是20天完成,有5年只用了10多天就完成播种任务。
  (三)行距与密度
  1992年以前,大豆行距采用50~70厘米,留机车作业道的方法。1993年开始,行距一律为70厘米,由于使用大豆精量点播机,大豆田间保苗率明显提高,据调查大豆田间亩收获密度大部分在2.5~3万株。
             大豆亩收获情况百分比统计表
                (1986~1996年)
  表3-3                                 单位:%



  
  (四)施  肥
  1986年开始,大豆施肥都改为种下侧深施肥和种下深施肥,主要施用美国进口的磷酸二氢铵,亩折纯量氮0.7~2.4公斤,磷2.2~4.7公斤,除施用种肥外,苗期还进行一次叶面施肥,主要品种有尿素和锌肥,1991~1992年还喷施以磷酸二氢钾。
  (五)田间管理
  大豆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除草和增温,具体内容有机械、药剂和人工作业。
  机械作业有苗前耙和蒙头土,再有就是中耕。中耕作业有两个作用,一是增温放寒,二是消灭萌芽状态杂草,中耕时带杆尺和鸭掌尺进行垄体深松。
  药剂灭草分苗前苗后。苗前主要是土壤处理即封闭灭草,常用药剂有氟乐灵、灭草猛、乙草胺、赛克津、杜耳。苗后灭草即茎叶处理,常用药剂有虎威、拿捕净、禾草克、稳杀得。
  人工作业就是大豆封垄后人工拔除田间残留大草。
  除上述措施外有叶面追肥,个别地块还喷施过矮壮素。
  (六)收  获
  为了提高大豆收割质量,1987~1988年,农场购进挠性割台20台套、挠性割刀23台套,减少了大豆泥花脸和田间损失,缩短了收获时间,收获方式以机械直收为主,人工割晒、机械拾禾为辅。1986年和1991年有466.6公顷是机械割晒、机械拾禾。收获期一般在9月下旬开始,10月下旬基本结束。
                 大豆收获方式统计表
                 (1986~1996年)
  表3-4                                 单位:%



  
  三、玉米栽培
  (一)种子处理
  玉米种子播前先进行晾晒,然后再进行拌种,所用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福美双,也拌过钼酸铵、增产菌和微肥钛锌,1994年以后开始使用种衣剂。
  (二)播  种
  玉米播期一般在4月末至5月中旬,1987年以前有 780亩为人工点播外,其余均为机械平播,出苗后起垄。1989年以后农场购入气吸式精量机,全部进行垄上精量点播。1992年,开始实行垄底深松分层深施肥和垄上精量点播(称做“三全栽培”)。
  (三)施  肥
  1986年以前,农场要求玉米地必须亩施有机肥 2吨以上。1986年开始,农场畜牧业变为个体经营,施有机肥面积逐年减少,到1991年玉米主要以施化肥为主。除1993年和1996年进行了753.3公顷秋深施肥外其余年份均为春深施肥,施肥进行氮肥折纯量在 2.0~9.2公斤,磷肥折纯量1.5~4.6公斤。
  (四)田间管理
  玉米田间管理首先是化肥灭草,主要药剂有 2.4—D丁脂,阿特拉津或阿特拉津+丁脂,其次是机械中耕3遍,其中垄沟深松1遍,还有人工除草2遍,秋天拿大草1遍。
  (五)收  获
  1986~1990年,玉米的收获方式有人工站秆下棒、割倒下棒然后机械脱粒和机械直接收两种形式。1991年农场购入丰收二卧玉米摘穗抓皮机将玉米棒运回晒场,晾干后用小型脱粒机脱粒,缩短了收获时间,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玉米质量。
  四、水稻栽培
  (一)水稻栽培发展阶段
  1、直播栽培
  1986~1990年,农场从吉林等地引进一批朝鲜族农户,农场也有部分职工种植水稻,农场职工播种水稻主要采取机械旱直播和浸种催芽后人拉播种机水直播两种方式,朝鲜族农户则以撒播为主,农场每户职工种植水稻一般在2~3.3公顷,而朝鲜族农户一般都在 6.6~13.3公顷,撒播地水稻苗全苗匀,产量反而高于机械直播。这5年中水稻亩产最高年份达到363公斤,最低年份亩产也在216.8公斤。
  2、旱育稀植起步阶段
  1987年,农场引进工厂化大棚育秧设备,分别安排到十八队和三队,并给这两个队分别配备2台日产4行插秧机,插秧田当年水稻亩产在400~450公斤。由于插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1988年中断试验。1991~1993年农场开始推广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初期农场缺乏旱育稀植方面的技术人员,农场职工和农户对这项技术认识不高,仍坚持撒播和水直播。为解决这个难题,农场开始有计划从方正县引进一批旱育稀植示范户,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二队、三队和十八队,同时要求每个水稻生产队必须保证插秧10~13.3公顷。每个队还选送一名技术员到八一农大专门学习旱育稀植技术。农场引进一批八一农大水稻班学员充实到科研所和水田生产队,使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有了技术上的保证,旱育稀植栽培的水稻亩产突破 500公斤,大部分农户都认识到推广该项技术的好处,但个别生产队仍有部分农户采用水育苗和湿育苗,个别地块还有人工撒播。
  3、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完善阶段
  国家批准黑龙江省垦区建设 100亿斤商品粮基地项目,要求增加更多的粮食,旱育稀植这项技术的运用势在必行,农场在逐年扩大水稻面积的同时,加强了对水稻生产的管理,农场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五三”制管理办法,把原有水稻育秧小棚全都改为大中棚育秧,全面推行“三化”栽培技术(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从1993年开始农场水稻单产始终保持在500~550公斤,使农场的水稻生产管理走向正规。
  (二)旱育稀植栽培
  1、秧田地选择
  秧田地要求地势高,排灌方便,便于运输,土壤肥沃,结构良好。苗床要求高于地平面0.5米,最好是东西向。
  2、育秧棚型
  1993年前,基本上都是小棚,小棚长15~20米,宽1.5~2.2米,高0.4~0.5米。1993年以后改为中棚和钢骨架大棚,中棚长30米,宽6米,高1.6~1.8米;大棚长63.6米,宽6米,高2.2米。
  3、苗床整地
  苗床内要求浅翻10~15厘米,均匀施入过筛后的有机肥和一定比例氮磷钾肥与10厘米深床土拌匀,整平压实。为缓解农时最好是秋整地,秋做床。
  4、床土配制
  一般选用肥沃无农药残留地表风化土,筛 (6厘米)后与草炭或腐熟农家肥混合均匀,土肥比为4∶1。
  5、床土消毒、调酸
  一般旱育苗的苗床地每平方米要用98%硫酸30毫升兑水100倍分层喷洒在苗床土内,在播前5~7天按60公斤加98%硫酸7.5~9.0公斤配成酸化水分层浇在500公斤床土中闷一天拌成酸化土,再与每公顷所余营养土拌匀闷好,播完和撒完营养土后再浇遍简称双调酸、双消毒,秧苗在1.5~2.5叶龄期间仍然需浇酸水和消毒。要求调酸后床土PH值在 4.5~5.5,消毒:在苗床浇底水前平方米用70%敌克松2.5克,兑水2.5~3.0公斤喷洒在床土内,1993年以后普遍采用了水稻壮秧剂。
  6、施  肥
  一般旱育苗苗床育秧平方米施用农家肥10公斤,硫酸铵50克,磷酸二铵 100克,硫酸钾50克,均匀混拌10厘米土层内,为了施肥均匀,可将化肥溶释成液体喷洒在床土上。用盘育秧,每50公斤床土加硫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钾各75~100克,使用壮秧剂后不再另施肥料。
  7、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11~13片叶的品种,以12片叶为主,搭配11片叶和13片叶品种。
  8、种子处理
  选种前要求晒种2~3天,用比重是1.13盐水选种(50公斤水加12~12.5公斤盐),然后消毒和浸种,其方法是:35%多森铵1瓶 (200毫升)兑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每天搅拌1~2次,浸泡8~9天,积温达80~90℃捞出催芽,高温(30~32℃)破胸、适温(25℃)催芽、低温(15~20℃)晾芽,晾芽6小时以上即可播种。
  9、播  种
  一般在气温稳定通过5~6℃即可播种, 4月8日至4月20日之间,人工插秧每平方米播芽种275~300克,机械插秧每盘播芽种100~125克,播种方法将床土整平浇透水(15厘米内),按计划播量分2次或多次播下,播后将种子轻轻压入土内,复土0.7~1.0厘米后盖上地膜。
  10、秧田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棚内温度控制在30~32℃。当出苗达到80%时,揭除地膜,出苗至 1叶1芯时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1叶1芯至离乳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当棚外最低气温超过7℃ 时,可昼夜通风,苗床土要始终保旱田状态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时间宜早晚时进行。为防病害发生可在秧龄1叶1芯或2叶1芯时喷施敌克松1 000倍液平方米3公斤,1996年以后大部分都喷施移栽灵。秧苗在2.5片叶发现脱肥每平方米可喷尿素1.5~2.0克100倍稀释液,喷后用清水再喷洗叶面。苗床封闭除草每平方米可喷60%丁草胺0.2毫升兑水 300倍药液,因有药害发生,后改为用杀草丹和新马歇特封闭,出苗后茎叶处理有敌稗、禾大壮等药剂。移栽前喷施一次乐果乳油防潜叶蝇发生,每平方米再追施100~150克磷酸二铵作送嫁肥。其间还喷过增产菌。
  11、移  栽
  当气温日平均稳定通过13℃,地温稳定在14℃时即可插秧。小苗抗寒力较强可适时早插,插秧密度一般为30×10厘米或30×13厘米,每穴 3~4株。插后灌水,水深为苗高的2/3,护苗3~4天,返青后浅水促分蘖。(三)田间管理
  1、水层管理
  “花达水”(俗语,指地表水有零星浅水层)插秧,返青后灌 3厘米左右水层促进分蘖,有效分蘖末期晒田,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适当晾田或晒田促进生育转换。从幼穗分化到剑叶露尖以间歇灌溉为主,当剑叶抽出,将开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灌水15~18厘米水层护胎以防冷害,直到下叶耳抽出5厘米后恢复浅水灌溉到抽穗,乳熟末期停水,黄熟初期排干。
  直播田播种时保持水层2~3厘米,待80%稻粒达到立针期撤水晒田以利扎根,晒田根据苗情地情而定,一般4~7天,复水后保持水层灌溉直到乳熟期撤水。
  2、施肥、除草、防虫
  直播田在水稻2~3叶龄只追施尿素一次,亩施占计划亩施量的60%,同时可亩拌禾大壮0.2公斤以防除稗草。第二次追肥在水稻4~5叶期,亩施量占计划亩施量的 40%,很少施磷钾肥。防治阔叶草可亩喷 0.2公斤苯达松。直播后期为防除稗草和阔叶杂草,在第二次施肥时一般采用禾大壮+草克星+尿素。发生负泥虫喷施敌杀死、来福灵防治。
  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后,亩施氮肥次数增到3~4次。3次施肥即基肥、蘖肥、穗肥,4次施肥增加1次粒肥。每次施肥量的比例分别为5∶3∶2和4∶3∶2∶1。同时增加磷、钾肥,磷肥100%做基肥,钾肥60%做基肥,40%做穗肥,氮磷钾施用比例为 2∶1∶0.5,全场平均亩施氮肥(商品量)15公斤左右。
  (四)收获与脱谷
  水稻以直播为主的时期,水稻收割是人工割捆,晾干后运回晒场用电动脱粒滚机动脱谷或田间脱粒。1987年前后,农场分别引进桂林二号和叶尼塞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因兴凯湖地区初霜期较晚,水稻活秆收割,粮草分离不净,稻谷糙米率高影响粮食等级,只试用1~2年就停止使用。1992年开始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收割采用手扶割晒机割倒晾晒3~5天,人工捆捆。到2000年割晒面积达种植面积的 70%。无论是人工收割还是机械割晒,捆成捆后均集成长条或大堆(30~40亩),分别用背包机行走脱谷和定点脱谷。2000年,农场引进 5台韩国产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较适宜霜前活秆收割。
               农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