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气象
第七节 气象
第七节 气 象
一、气象站
(一)工作人员变动
1986~1990年,气象站工作人员4名。1990~1991年5名。1991~1992年 2名。1992~1995年3名。1995~1996年5名,其中,大专学历2名,技术员2名。站长祁恒国,1995年,任命王丽为副站长。1997年4人,6月份站长退休,王丽任站长。1999年10月,王丽离开气象站,有工作人员2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助级职称1人。
(二)隶属部门
1986~1987年,气象站隶属于农林科,1988年,隶属于科技服务中心,1989~1992年,隶属于农业科,1993~1994年,隶属于农业服务站,1995~1999年,隶属于科研所,2000年,隶属于水稻办。
(三)业务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气象站每天 3次进行地面气象包括气温、地温、降水、风、蒸发、气压等项目的观测工作。在生产季节观测土壤湿度(1995年停止)。按月、年编制气象月报、年报表,分别报送农场档案室和牡丹江管局气象台存档。
1985年,气象站购置了ESQ-IB型气象天气图传真机,作为分析短期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每天向农场的生产指挥部门发布短期天气预报,每年年末发布下一年度 (3~10月份)的长期天气预报。每年于春播、夏管、麦收、秋收前发布阶段性长期预报。
气象站定期向防汛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提供天气预报和气象情报,为农业、水利等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气象服务。
1986~1987年,农场在十一队建立气象哨,1993~1994年,在外机队建立气象哨,观测气温和降水量。
根据农场总局与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建议,1991年 9月,气象站被纳入“黑龙江省气象行业协调委员会”,每年参加两次“鸡西市气象行业管理小组”召开的长期天气预报讨论会。
1999年10月,王丽调走,由于缺少专业人员,气象站停止了短期和长期预报工作,只负责气象观测工作。
二、农场气候变化
15年来,农场总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年平均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年际变差增大,1991~1995年暴雨出现的机率增多,日照时数减少。
(一)气 温
由于冬半年的气温升高,使年平均气温升高。这15年的年平均气温为 3.9℃,比前29年高0.9℃。其中,2~4月份升高1.3~2.7℃。在1988年8月1日出现了历史最高气温 33.6℃。另有1987年6月22日极端最高气温32.4℃,1987年10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24.2℃,1994年9月1日极端最高气温29.9℃,1999年4月25日极端最高气温24.4℃,均为历史同月极端最高。在1990年1月24日出现了历史极端最低气温-40.1℃。另有2000年11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30.0℃,12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36.7℃,均为11月、12月历史极端最低。
这15年≥10℃活动积温2 651.6℃,比前30年高 105.7℃。这15年当中在2 600℃以上的有8年(1988、1990、1991、1994、1995、1997、1998、2000年),1991年2 850.7℃,1994年2 938.1℃,2000年2 954.7℃,分别创历史最高,前30年当中最高只有1961年2 848.7℃。
这15年平均无霜期145.5天,比前30年少1.0天,1985年为历史最少仅116天。
(二)降 水
这15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54.1毫米,与前29年基本持平。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出现了 3年(1986、1988、1999年),在730毫米以上出现了2年(1991、1994年),在570~610毫米出现了3年(1996、1997、1998年),其余年份在500~550毫米。1986~1990年中无暴雨日,1991~1995年暴雨机率增多,每年都有,特别是1991年出现4个暴雨日。
这15年的月降水量特点是向突破历史极值记录变化。
1986年10月份为1.4毫米,1989年4月份为6.2毫米,
1991年7月份为344.5毫米,8月份为7.0毫米,10月份为128.6毫米,
1993年3月份为0.0毫米,1993年11月份为44.4毫米,1994年3月份为36.2毫米,
1995年12月份为22.2毫米,都是历史极值,2000年6月份仅为15.6毫米。
一次最大降水过程192.0毫米,出现在1991年7月8~12日,为历史最新记录。1日最大降水量,1992年6月8日70.5毫米为6月份历史极值。
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1989年11月29日~12月25日27天,分别为4月、6月、7月、8月、12月份历史极值,1993年3月1日~4月1日32天,1995年6月 1~18日18天,1998年7月12~31日20天,7月12~8月1日21天。
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雨量:1996年12月31日~1997年1月4日5天20.7毫米,为1月份历史极值。
(三)日照时数
这1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19.8小时,比前29年平均减少 306.7小时,最多为1989年2 512小时,最少为1994年1 862.3小时。
6月份日照时数≥200小时的年份有:1987、1988、1989、1991、1998、1999、2000年。其中2000年达319.9小时。
7月份日照时数≥200小时的年份有:1989、1992、1997、2000年。
8月份日照时数≥200小时的年份有:1989、1991、1992、2000年。
在日照时数最长的7月份,这15年当中实照时数小于200小时的有11年(1986、1987、1988、1990、1991、1993、1994、1995、1996、1998、1999年)。日照百分率小于30%的月份有:
1987年8月份为27%,1993年6月份为28%,1994年8月份为29%,1998年8月份为15%,1999年7月份为29%。(注:前29年指1957~1985年,前30年指1956~1985年)
三、自然灾害
(一)涝 灾
涝年有1987、1989、1991、1994、1995年,其中以1991、1994年最重。
春涝:年份有1987、1994、1995(以1995年最重)、1999和2000年。
夏涝:年份有1989、1991、1994年,以1991年最重,该年6~8月共降水469.4毫米,为历年同期平均值的1.63倍。另有1996年7月19日~8月24日降水达250.0毫米,连阴雨,麦收大涝。
秋涝:1994年9~11月降水量262.1毫米;1998年9月降水128.1毫米,10月降水 49.6毫米;2000年9月15日~10月10日降雨105.8毫米。
(二)干 旱
年份有1986、1987、1988、1990、1993年春、夏(7月上、中旬),另有1995年,1997~2000年连续4年的6~7月份出现初夏旱。尤以1998年持续时间最长。
旱涝不均、交替出现的年景,即晚春初夏旱、盛夏涝的年份有1989、1992、1995及1999年。
(三)低 温
主要表现为在作物生育关键时期出现的阶段性低温,1993年6月平均气温为16.3℃,8月为19℃,1995年10月份为13.9℃,综合起来1993年较重。
(四)冻 害
初霜偏旱的年份有1987、1988、1995年,但都是轻霜没形成冻害。1999年 9月21日一场霜冻,使南岗的外机队等单位大面积晚熟品种大豆青枝绿叶被冻死,导致青瘪粒。终霜期偏晚的年份有1986、1987、1989年。无霜期在130天或以下的有1987年和1995年。
(五)雹 灾
1991年 6月19日,在二十六队、二十五队、二十队、三队,1992年7月8日在十三队、六队、七队、十二队出现了较重的局部雹灾。另有1996年6月24日、1997年7月12日、1998年 6月19日出现了轻度雹灾。
(六)风 灾
1986、1990年,春季出现风灾,除1995~1996年春季4、5月末出现大风日数,1992、1993、1994、2000年春季4~5月份出现1~2天,其他年份均在3~5天。
1996年6月29日,正值扬花期的小麦,大风造成倒伏近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