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机标准化管理
第一节 农机标准化管理
第一节 农机标准化管理
1987年,农场下发[1987]50号文件,加强农机工作目标管理,对农机管理制定七项考核目标,这七项目标分别为:
1、四项基础建设
第一项是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机构,要求生产队有机务副队长,统计员,油料、材料管理员,各项资料、档案有专人管理。
第二项加强机务队伍建设要求生产队至少按 3∶2∶1配套机务人员,坚持机务人员先培训后上岗。
第三项恢复机具的技术状态,要求生产队成立维修组按规定提取大修理基金,对农机具实行长年保养维修,农机具要达到“三灵活”(操作灵活、转动灵活、升降灵活)、“五不”(不松动、不钝刀、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第四项加强三库一场建设。
2、 动力机械“五净”(油净、水净、空气净、机器净、工具净)、“四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检视口、机油加注口、汽化器、磁电机封闭)、“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3、车长、驾驶员“三懂”(懂机械构造原理、懂机务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四会”(会操作、会调整、会维修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
4、 各作业阶段的安全生产要求生产队由机务副队长兼安检员,做到领导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操作。
5、 机车的完好率、出勤率必须达到90%,时间利用率达到85%,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标准化作业达到90%。
6、生产队机务管理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成果。
7、统计核算业务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在上述七项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场办发[1990]31号文件对农机管理增加了档案管理和保养制度等内容,重点强调了田间作业的标准化,要求各项作业有计划、有标准、有措施、有验收。作业前对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田间作业做到机具维修符合标准;机具编组符合标准;田间区划符合标准;作业质量符合农艺标准。经年终评比当年有15个生产队达标,分别是:二队、五队、六队、七队、外机队、十三队、十四队、十五队、十六队、十八队、十九队、二十队、二十一队、二十二队、二十五队。
1991年,农场根据黑垦局发[1991]12号文件精神掀起新的一轮深入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1993年,农场的农机管理、农机修造厂和18个生产队都达到管局级标准。
由于旱田机械大部分被卖掉,农场的主要机械为水田机械,农场在农机作业手中开展了“标准化作业手”评比活动,先后有刘振龙等20人被评为不同类型作业的“标准化作业手”。
1994年,农场对全部水田机械实行了“四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保管,统一农机作业标准和收费标准,统一农机具技术标准。
到1995年为止,生产队共建零件库3 513平方米,油料库2 101平方米,保养间(库)4 448平方米,水泥调整平台21台,地面铺砂农机停放场85 400平方米,围墙17 571延长米。
1995年,农场有2个生产队达到管局级标准。
由于农场大面积发展水田,农机具小型化,除外机队外,1997年生产队零件库所有零件由农场物资供应站收回,1998年油料由农场直接供应给个人,生产队兴起了个体农机修理部,“三库”全部改作他用,生产队农机管理重点放在农机停放场上。
2000年,牡丹江分局对农机停放场的建设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场对五队、十五队、二十队、二十二队、二十五队、二十六队、外机队 7个单位农机停放场进行新建或改建,当年建成铁围栏1 658延长米,铺风化石场地34 768平方米,制作水泥垫块2 015块,新建农机停放场值班房5栋(175平方米),改建插秧机停放库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