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事

第二节 人事


    
                第二节 人  事
  一、干部管理
  1986年,农场设立人事科,一改干部任免、考核由党委任免,组织部管理干部的管理体制。设立人事科,负责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考核。
  1992年底,农场完成机关机构改革,机关设四部一科一委一办,共计45人。全场行政干部实行聘用制,科级、副科级和基层单位行政主管由场长任免外,其他人事权都下放给基层,实行下管一级,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场(厂)、队长、经理可以任免副职,人事部门实行备案管理。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1995年8月5日农场成立“兴凯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对机关机构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机关设七部,编制36人(不含所属公司)。
  2000年 2月,农场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打破原来科室部门的界限和职能界限,对上不变、对下打乱,根据需要因责设科、设岗可多职和一。机关按职能分六大类,人员编制49人。
  集团公司在加强对现职干部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拨与培养,每年利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做好一比一的比例配备后备干部,建立了后备干部档案,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不断地启用新的能人充实到管理岗位。
               农场干部学历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5-4



  
               农场干部任职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5-5


  
               农场科技人员统计表
                  (2000年)
  表5-6



  
                离退休干部统计表
                  (2000年)
  表5-7



  
  二、人才交流
  1986年,农场成立人事科,人才交流中心成立后和人事科合署办公,人才交流中心主要负责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接收,干部的调进、调出等工作。
  1993年起,由于落实干部子女返京政策,农场又有大批人员陆续返京,人才的流失量继续加大,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1993年调外地19人,其中调北京 2人;1994年调外地16人,其中调北京 3人;1995年调外地29人,其中调北京25人;1996年调外地27人,其中调北京16人;1997年调外地51人,其中调北京33人;1998年调外地39人,其中调北京24人;1999年调外地26人,其中调北京6个;2000年调外地21人,其中调北京7人。
  为了弥补人才流失带来的人才匮乏现状,农场在注重自己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引进力度,每年都派专人到各大中专院校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引进所需人才,1992~2000年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 156人,其中1992年引进 7人,1993年引进17人,1994年引进10人,1995年引进23人,1996年引进30人,1997年引进13人,1998年引进19人,1999年引进17人,2000年引进20人。所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充实到了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
  三、干部培训
  干部培训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在学历教育上,农场自1986年 4月~1991年12月,分3期举办了干部培训高中补习班,学员共计289人。为了提高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和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1988年,农场在党校设立了“辽宁刊授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班兴凯湖分校”,于1987年6月~1989年12月,对179名学员进行了刊授教育,全部学员均取得了毕业证书。1986年1月~1992年12月,农场在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3期共有 105人取得中专毕业证书。1993年、1997年,中央党校分两次在农场开办了经营管理专业大专班和本科班,共有134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61人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在这15年间农场选送各类干部离职进高等院校培训 115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到总局党校进行岗位培训20人,组织党支部书记、工业厂长、生产队长、工会主席到管局党校岗位培训350人次,农场举办短期培训班56期,受培训干部2 500人次以上。
  这一时期,农场重点抓了后备干部的岗位培训。先后举办了 3期后备干部培训班。1987年5 月~1988年12月,举办了由42名学员参加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培训后这42名学员全部走上了领导岗位。1990年6月~1991年6月,农场党委举办了队级后备干部培训班,28名学员全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干部的启用,对当时农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起到了缓解作用。1993年,由于北京劳改局进一步落实干部子女回京,农场举办了由35人参加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培训后全部走上领导岗位,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素质和业务能力。
  农场在加强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还鼓励干部自学成材,十几年来共有200多人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并取得了相应的学历。
  三、职称评定
  1986年,农场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由人事科负责,人事科下设职改办。
  1988年,首次进行了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任职资格工作,对高级、中级、助级、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评聘。
  1991年,职称改革转入正常化,列入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农场实际,设置了专业技术岗位编制限额,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和考绩档案,考核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层次,优秀率为30%.
  1991年11月,农场召开了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大会,共聘任了 813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8名,中级86名,助级220名,员级499名。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国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从1990年统计系列从员级层次开考,1991年经济系列也从员级开考;1992年统计系列从助级开考,1993年经济系列从中级开考;同年会计、审计系列员、助、中 3个层次同时开考。至此,开考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农场进行了无规定学历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使那些没有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了职称。
  四、政工职称评定
  1988年 4月,根据牡丹江管局党委的部署,1988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场政工人员评定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和聘任政工人员专业职务工作。
  1988年 7月20日,农场成立政工人员职称、职务评聘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赵彬、场长明洪滨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徐丽华、工会主席王庆书、纪委书记张世成担任。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公安局、武装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政工人员职称、职务评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部。这次评定政工职称的对象主要是上级党委、农场党委任命的专职政工干部。根据学历、政工年限、级别分为政工员、助理政工师、政工师 3个级别。政工员、助理政工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归农场;政工师任职资格由管局审批。这次全场共有 136名政工人员参评,评出政工师39人,助理政工师28人,政工员69人。专业职务任期从1985年7月1日算起,到1990年12月31日止。由于这次政工职称评定是牡丹江管局党委审查批准,所以专业职务在管局内有效。
  1990年 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作。
  1991年 5月,农场党委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政工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的文件精神,成立了农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李占元担任,成员由宣传部、组织部、工会、团委、人事科、纪检委、教育科、计财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宣传部。1991年5月19日,开始对1990年4月10日前在岗的专门从事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摸底。全场在岗政工人员174人,符合参评条件的169人。
  这次政工职称评定分为初级专业职务:政工员、助理政工师。中级专业职务:政工师。高级专业职务:高级政工师。
  农场这次政工专业职务评定经过两年的评审,共评出高级政工师 3人,政工师44人,助理政工师30人,政工员92人。
  1994年1月5日,根据上级通知精神,政工专业职务评定范围扩大到公安、武装、计划生育、人民调解4个部门中的专职干部,这次参加评审的人员22人,评出政工师3人,助理政工师15人,政工员4人。在这次评审中,根据上级通知精神1987年1月1日到1990年4月10日以前离退休的政工干部进行垦区内部职称评定,只限于中级以下,共有两名离退休干部参加了评定,定为中级专业职务,在垦区内有效。
  1994年 8月,政工职称评定工作开始步入正常化的轨道,每年的职称评定的任职时间都从9月1日起执行。
  1993~2000年,按照评定的条件,经黑龙江省政工专业职务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高级政工师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审查批准10名具有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经总局中级评审委员会审查批准54名具备政工师任职资格,经管局初级评审委员会审查批准 117名具有初级政工专业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