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边”方针和垦区农场群的组成
第二章 “五边”方针和垦区农场群的组成
“五边”方针和垦区农场群的组成
“五边”方针的形成 垦区的建场方针并非一开始建局就明确了的,是在执行中央肯定的国营农场建场方针的过程中,结合垦区的实际情况有所创造,逐步丰富起来的。
1953年12月,林枫副主席在东北局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国营机械农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肯定了国营农场不与民争地、花钱少、办事多、收效快的方针”。以后又逐渐将这句话整理后“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不与民争地”。
1956年冬天,王震部长在八五三农场一次对干部讲话中谈到:“只有边开荒、边生产、以点扩点,由点到面,我们才能高速度地把国营农场群建立起来”。
1958年3月8日,在全国国营农牧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会议上,朱德副主席在讲话中说:“坚决贯彻勤俭办场的方针,已实行的边开荒、边生产、边规划、边建设扩大的原则是安全对头的”。
1959年2月16日,铁道兵农垦局(虎饶县)首届党代会上,局长王景坤在报告中提到垦区的建场方针是“边开荒、边生产、边规划”。
1959年8月,王景坤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我们一开始就采取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建场方针”。第一次明确地、完整地提出了“五边”方针。王景坤在讲话中谈到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遵循“五边”方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采取分片布点,结合开荒,了解情况”。“第二步;开荒建场,全面铺开,结合由点到面,以场扩场”。“第三步,加强生产领导发展畜群,从生产中求建设,从积累中求扩大”。王景坤讲话中还说:“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方针是:“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以农养牧静。“在资金管理上是:充分发挥资金作用,财务制度上采取定额投资,收支抵拨,逐级包干,生产与基建综合核算,农场自负盈亏,包干到底”。“基建必须服从生产,保证生产,基建两不误”。
1960年12月29日,在牡丹江农垦局(虎饶县)二届一次党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说:“我们坚决地贯彻了农垦部党组提出的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此时,第一次明确了“五边”方针是由农垦部党组所提出。
垦区关于建场的“五边”方针的形成,经过了几年的上下酝酿,不断实践,逐渐丰富,直到最后以农垦部党组名义肯定下来。
“五边”方针的提出是立足于垦区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铁道兵农垦局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建立农场群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的,同时,农场建设还与安排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就业的任务结合在一起。国营农场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建设,第一,安排人员的任务不容许用较长时间坐待完成勘测设计以后再进行开荒建场,同时国家当时也没有足够多的勘测设计专业人员进行周密的勘测设计;第二,必须同时解决进入垦区的大批人员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垦区人烟稀少,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职工及其家属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靠从外面调入解决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农场在开始必须把开荒与生产、生产与生活等各项基本建设结合起来,以便在荒原上站住脚跟;第三,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最需要的地方,然后从生产中求积累,从积累中求发展。因此,“五边”方针在当时对于加速垦区农场群的发展,对于加快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开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边”方针的目的在于缩短建场过程,使农场早日投产,早日为国家提供农畜产品,这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反映了国营农场广大职工的愿望。但是,“五边”方针的侧重点是强调农场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勘测规划的重要性,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第一、农场在没有科学的全面勘测规划设计的条件下,就展开大规模的开荒建场,势必出现生产点和场址设置不适宜的情况,出现大量弃耕现象。第二、影响职工的生活。在资金的分配上,既要考虑开荒生产,又要注意解决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势必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三、使农场长期不能定型,影响了农场经营方针的确定和经营管理平水的提高。第四、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农场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很差,使得农场很难抗御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垦区关于建场的“五边”方针形成的过程中,一批农场遵循着这个基本精神,以“八五”番号为系列,先后建立起来。
“以场扩场”,八五○农场的建立 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建立之后,成为一只“老母鸡”,以“母鸡下蛋”的方式“以场扩场”。
1956年3月10日,铁道兵八五○农场派出副场长黄振荣等对宝清县东部荒原进行考察,选点在“老三号”(现良种站)建立指挥所,挂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开荒指挥部”的牌子。
5月8日,虎宝公路修通,从铁道兵部队调来的24台拖拉机来到指挥部。
6月1日,在指挥部举行了开荒典礼,农垦部长王震和苏联专家毕斯库年科前来参加。王震亲自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二农场成立。铁道兵二师、三师的复转官兵陆续开入场内。是年,开荒21万亩,试种大豆1.57万亩。
八五○三农场的建立 1956年6月,王震带领铁道兵部队师长黄振荣、副团长王诚忠、绘图员陈淑珍(女)、报社记者陈忠远等一行七人,由密山北大营来到宝清县大和镇。6月18日凌晨从大和镇出发,沿东开团往北延伸踏查,开阔的草原、肥沃的土地吸引着大家。紧接着,农垦局又派出刚刚从新撰调来的惠月明等人组成先遣队再到大和镇一带踏查。
6月下旬,农垦局南横林子开荒指挥部组织了两千多名劳改犯,伐木架桥打开通道,于1956年7月1日首次通车到大和镇。不久,王震又亲临大和镇视察,听取了先遣人员的详细汇报。翌日,王震在东开团北亲手点燃第一把火开始烧荒。
同年8月,铁道兵六师、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分别编为八五○六大队(简称06)、八五一一大队(简称ll),披着鹰夏铁路线上的风尘来到这里开荒建场。
1956年9月初,王云仙自新疆调来垦区到大和镇组建农场。
1956年9月27日,铁道兵农垦局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正式决定建立八五○三农场、场部建在小清河。
战胜“大酱缸”,进军雁窝岛 雁窝岛,原名燕儿窝,东距宝清县城二百余里,是县属的一个鱼亮子。西、北两面为无固定河床的宝清河和挠力河所包围,河对面则是从几里到几十里的水草甸子,望去一片汪洋;东西是一个被称为镜面湖的大水泡子;南面,有20多里长的一段飘垡甸子,多年的荒草根纠葛成一层草皮,下面是难知深浅的泥沼,当地人称之为“大酱缸”,这是唯一的通路,50里外,可达宝清县属大和镇。只有每年冬天,大地封冻,少数人到岛上“撵皮子”(即打猎)、“打冻网”(即捕鱼)。传说,十几年前,日本侵略者开拓团曾企图进岛开荒,结果,以两名开拓团员被“大酱缸”吞噬而告终,只留下l00多米的两排木椿做为筑路失败的铁证。
1956年冬天,八五○三农场刚刚成立,听说雁窝岛有十几万亩肥沃的土地,决心在那里建一个分场,派出以王云仙副场长为首的踏查组乘一台机车顶风冒雪进岛踏查,36小时完成踏荒任务。
农场把开发雁窝岛的任务交给了三分场,三分场场长兼书记,原铁道兵三师十五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张汉荣主持组建开荒队,由王志敏任队长,全队共37人。
1957年3月,先派出一支12人的先遣队进岛建点,随即组织拖拉机队昼夜往岛上抢运种子、口粮、油料和各种物资,以便在解冻前做好春播的物资保证。
4月下旬的一天夜晚,抢运物资的拖拉机在经过漂垡甸子时,由于机体太重,漂垡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机身逐渐下沉,两米多高的大型拖拉机,只剩下不到半米的驾驶棚和排气管露在泥水外面。另一台拖拉机去救时,也陷了下去,接着又是一台,片刻之间,无情的“大酱缸”接连吞噬了六台拖拉机。
总场领导闻讯立即赶来,专门成立救车指挥小组,王云仙、吴信达(农机科副科长)、张汉荣等都亲临现场指挥。
首先设法在机车下面垫上圆木,防止机车继续F陷,接着,义扎了木排,铺在准备拉车的线路上。
农垦局从200公里外的友谊农场拉来了绞盘机。军垦战士们将几吨重的绞盘机分解开,把零件一件件地杠到岛上,又在岗地上重新装备起来。几十名开荒队员拉开距离,排成一列纵队淌着泥水把长500米、重达几千斤的钢丝绳,扛过了“大酱缸”。
选出了十几名大力士准备推动绞盘机往岛上拽机车,呵是重达十几吨的“斯大林80号”拖拉机车头扎进泥水里,连排气管都被淹没了,挂不上钢丝绳。从中央警卫师转业来的包车组长、共产党员任增学不顾个人安危,在毫无防护用具的情况下“潜水挂钩”。虽说时值春季,然而北大荒四月的水温还在零下,冰冷刺骨。任增学腰系绳索,手里拽着钢丝绳潜入泥水里去挂牵引钩,一次、两次都未挂上,第三次下水终于挂上了,当大家七手八脚把任增学从泥水里拉上来时,他已经筋疲力尽,冻得嘴唇发紫,晕了过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六台拖拉机全部拉过了“大酱缸”,进入雁窝岛。
转复官兵战胜“大酱缸”开发雁窝岛的英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先后被绘成连环画,写成小说,编成戏剧,拍成电影而为全国人民所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开发者们自己撰写的散文特写集《雁窝岛》题写了书名。
八五○四农场的建立 l955年6月,八五。部农场在余友清场长率领下,组织了l2人的踏查队,赴迎门顶子等地踏查荒原,初步摸清了情况,确定在这一一地区建立一个新场。
1956年3月,八五○农场副场长,原铁道兵九师副师长李瑶含率机耕队员六十余人开进迎门顶子,搭起了简易草棚,算是安了家。当年开荒4.8万亩,还种了7245亩大豆和秋莱。
1956年6月,虎林至交通部一段公路通车。7月,铁道兵八五○七部队三个中队五百多名复员转业官兵从福建谭州、莲花等地来到迎门顶子小荒原,7月中旬,铁道兵八五○四部队五个中队1056名复转官兵也从广西贵县赶来。
7月17日,王震部长和农垦局领导来到迎门顶子南坡,亲自为八五○四农场选定了场址,老红军罗培兴被任为场长兼书记。
八五○九农场的建立 1955年3月,铁道兵八五○九部队从朝鲜回国,驻汤原县。l956年春接受到虎头开荒建场的任务。3月,由孙培军等率领1236名复转官兵到达虎头,编为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八五○九独立分场”称“虎头大队”。
到1956年8月,仅开荒不到200亩,为此,农垦局党委决定组织两个踏查组对虎头和饶河两个地区同时调查,准备搬迁。同年9月,虎头大队更名为八五○九农场,并于9月8日派出人员前往饶河地区踏查。
踏查结果表明,饶河地区条件优于虎头,为了完成l957年开荒21万亩的计划应迁饶河。
1956年11月3日由虎头迁至饶河。1957年1月正式组建八五。九农场。
汤原农场的建立 铁道兵八五。九部队于1955年3月自朝鲜回国,暂住汤原,继续完成八五○七、八五○八部队修建的“北大营”营建工程,“北大营”是为部队驻扎建设的永久性营房。1956年3月,八五○九部队接受新任务要到虎头、饶河一带去开荒建农场,临行前,师党委决定动员80名老战士和六名军官转业,以营房为基地建立农场,任命贺长春为场长,命名为八五○九部队农场,后因与饶河的八五○九农场重名,随改名汤原农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管辖。
八五八农场的建点 l956年4月10日,八五○部队农场河南大队在安兴地区建点,同年改称河南独立分场,直属铁道兵农垦局。
1957年扩建为二级制的八五八农场。
六个农牧场划入垦区 1956年9月26日,农垦部决定,将牡丹江军马场划归铁道兵农垦局领导,改名为农垦局种畜场。
1956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农垦厅与铁道兵农垦局协商一致,并经农垦部批准将金沙农场、永安农场移交铁道兵农垦局领导。
1956年12月16日,农垦部王震部长到老虎砬子看望牡丹江青年垦荒队员,亲自关怀队员们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并和他们畅谈革命理想。王震部长征求大家意见,愿不愿意成立农场,队员们兴高采烈地表示愿意。
1957年2月1日,青年集体农庄正式划归铁道兵农垦局领导,改名为青年农场。
1957年4月和5月,原属黑龙江省公安厅领导的青山农场,密山农场先后划入铁道兵农垦局。
至此,密山、虎林地区除兴凯湖农场以外,所有农场都归属垦区。
裴德医院的建立 1957年5月,农垦部王震部长来密山铁道兵农垦局视察工作,军垦战士们向部长反映:“我们这里牲畜病了,还有兽医给治病,我们人有了病,都找不到医生”。
王震返京途经沈阳军区时,着手了解驻牡丹江市的第五十七预备医院和驻佳木斯市的第五十六预备医院的情况。返京后约两个月的时间,军委下令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集体转业至密山铁道兵农垦局。
1957年7月,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院长邓玄,政治协理员姚承斌应召去黑龙江省军区,接受了集体转业的命令。上级的指示精神是:铁道兵部分指战员正在密山、虎林一带开垦荒原,建设农场,并将有更多的解放军转复官兵加入这支垦荒大军,那里急需有一座完整、健全的综合性医院,为垦区广大转业官兵及其家属们的健康服务,搞好卫生、保健、预防等工作,因此,医院应尽快搬迁。
分院领导立即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动员。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霍大儒专程来院介绍了垦区情况和农垦事业的发展前景。全院同志很受鼓舞,纷纷表示决心:服从命令听指挥,愉快地离开军队,离开城市,到北大荒去!
8月份,分院领导和部分工作人员来密山裴德查看驻地、房屋等情况,返佳木斯后立即开始组织营具用品的包装运输,医院人员也分批踏上征程。
1957年10月,医院开始在裴德建立,l958年1月正式成立为铁道兵农垦局第一职工医院。
垦区农场群组成 至l957年底,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共有13个农牧场:八五O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九农场;汤原农场;八五八农场;牡丹江种畜场;金沙农场;永安农场;青年农场;青山农场;密山农场。
1956年11月,经农垦部批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九等农场改名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九农场。
虽然有的农场刚刚建点,搭起一个架子,开出了荒地,但已为1958年的大发展,为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做了准备。一个农场群在北大荒沃土上铺展开来,垦区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