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批转复军人进入北大荒

第三章 大批转复军人进入北大荒

大批转复军人进入北大荒


党中央的号召和部署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全军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部队院校逐级动员,着手安排一批军官和士兵的转业,复员工作。根据《指示》精神,“参加生产建设”的出路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动员大家准备“上山下乡”。
  1958年2月16日,军委总政治部干部部发出《对退出现役干部转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没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通知》更明确地指出了转复官兵的具体去向:“……经与农垦部商议,农垦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收六万名军队转业的排、连干部、二万名班以下的工农骨干、青年知识份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
  “上述人员到国营农场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必须本人自愿,身体健康,排连干部中,正副排级干部(包括21、22级职员)应占绝大多数,此外,农垦部还需要一部份营以上干部转业到农场分配工作”。
  “由于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所需人员数量很大,因此,凡去国营农场的排、连干部,应尽量动员到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工农骨干和青年知识份子学员凡愿到国营农场的,均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所属农场”。
  “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的人员,应于四月以前到达农场,各军区根据分配计划和各有关接收单位直接取得联系,协商交接事宜。
  “为了避免途中拥挤和及时到达农场,可以军,省军区为单位集中编队、分批遣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成熟一批,遣送一批)。遣送时部队干部带队,负责送到农场”。
  “到农场的干部可以携带家属(只限自己爱人和儿女),但由于现在农场住房困难,目前家属只能住集体宿舍或在农场附近集中居住,待房子建起后,才能解决家属住房问题”。 《通知》中还附有“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干部分配计划表”,详列了分配数字:“国务院从本年度退役军官转到国营农场排连干部六万人”中“分配到密山农垦局三万人”;“班以下工农骨干和青年学员两万人”“全部分配到密山农垦局”。
  195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4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意见》还对“军垦的组织形式”、“军垦经费的解决办法”、“军垦农场的领导关系”等问题做了原则上的规定。
  举国瞩目的大进军 l958年新年刚过,各部队纷纷派遣人员到密山农垦局所属农场参观,而后返回部队向转复军人做汇报,介绍了北大荒肥沃的土地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艰苦”二字更激发了五十年代军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一个个热血沸腾:“坚决要求到东北国营农场去!”“坚决要求到密山去!”“坚决要求到北大荒去!”以大字报形式写成的决心书、申请书、保证书挂满军营,有的军官还咬破手指写成血书以示决心。到处可以听到响亮的歌声:“打起背包我就走,哪里艰苦哪安家!”
  1958年3月22日晚,北京车站灯火辉煌,锣鼓宣天,解放军总部首长欢送转复大军出征,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训练总监部部长肖克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上将和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步入月台,向胸佩大红花的转复军人握手致意。列车徐徐开动,满载着开发北大荒的生力军,向着密山前进。
  1958年3月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解放军总部、从空军、海军各部队,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各部队,从北京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福州军区各部队,从志愿军总部,从各部队院、校、浩浩荡荡的大军陆续乘专列开往密山。共计58700人,其中排以上干部(包括相应级别的部队工薪制职员)30797人,班以下工农骨干和院校青年学员27903人,大大超过了计划分配的数字。但是,一封封部队出发的电报继续拍往密山农垦局;一列列军车向密山开来,农垦局不得不派专人在半路相迎劝阻。  壮丽的诗篇 1958年3月23日,著名诗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他的诗歌新作《向地球开战》,诗的“题记”中写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土,有不少同志将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场的生产工作,作此诗以壮行色”。
  郭老在诗作中鼓励军垦战士:
  “赶快阳地球开战吧,
  同志们!
  无论在天涯海角,
  让我们陷阵冲锋!”
  郭老的诗篇很快在北大荒军垦战士中传诵开来。军垦战士中的一员,河南信阳步兵学校政治部宣传助理员徐先国少尉读了郭老的诗深受感动,写了《永不放下枪》诗一首回赠郭老,发表于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
  诗中首先“感谢郭老称赞,
  我们去向地球开战!”
  最后表示了军垦战士的决心: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农垦部王震部长读到了此诗,战士的诗篇使将军无比激动,立即挥毫给徐光国写了一封信,(发表于5月26日《人民日报》)信中写到;“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都会同你合唱”。信中还说:“你这首诗我认为是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我已请总政慰问团的同志把它谱成歌曲”。
  王震还请来著名诗人郭小川一起推敲诗句,提出了几处改动意见,还嘱咐郭小川写文“关于《永不放下枪》”发表于5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叙述了与王震将军谈诗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首先赞扬徐先国的诗“确实不错”,又说:“作者并不是知名诗人,然而生活的力量却使他写出诗人都未必写得出的诗来”。
  少尉徐先国在北大荒读到了王震部长的信和郭小川的文章以后倍加激动,马上写了回信感谢部长对军垦战士的关怀和鼓励,同时还汇报了向荒地进军,向困难进军的情况。回信发表在1958年7月7日《人民日报》上。
  这些诗文在北大荒军垦战士心中激起强烈的反响,从中感受到党和人民对“向北大荒进军”这一壮举的高度评价和亲切关怀。
  著名部队作曲家李伟大校(总政慰问团团长)很快为《永不放下枪》谱了曲,随着慰问团到达北大荒,《永不放下枪》的歌声很快传唱开来。八五九农场文工队的文艺战士也为此诗谱了曲,由农垦局文工团小合唱队演出,更使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唱遍了北大荒的各个农场。
  “向北大荒进军”本身就是一首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北大荒热烈欢迎生力军的到来 北大荒的开垦先锋——铁道兵复转官兵早就听到了大批部队战友要来加入垦荒行列的喜讯,积极盖房、打草、备粮、修车,准备迎接新“荒友”。
  1958年4月13日,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车站广场隆重召开了欢迎来北大荒开垦的转业官兵大会。刚到密山的万余名转业官兵参加了大会。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长王震上将身穿军装出席大会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人民解放军总部、代表农垦部全国农牧场五十万职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热烈的欢迎”。
  王震部长指出: “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可是,在这里盘踞了十四年的日本侵略者,被苏军消灭了,日本强盗蒋介石匪徒,都被我们消灭了,现在这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能完成艰苦任务,就能得到光荣,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是能战胜艰苦困难的”。
  王震部长鼓励大家: “希望同志们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功上加功,开垦立功,在生产战线上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人”。
  王震部长又讲到具体困难: “谈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官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全场齐声回答:同意!)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徒步行军奔赴农场 数万转业官兵云集密山,各农场派出所有的运输力量日夜往来拉分配到本场的人,车少人多,一时密山镇内人满为患,连临时架起的木板小房也象沙丁鱼罐头似的“塞”满了待命出发的“房客”。0539部队的官兵们提出:“为了早建设,早安家,坚决不等汽车,迈开自己的步伐奔向八五八农场!”这一建议当即受到王震部长的表扬和兄弟部队的响应。
  1958年4月14日清晨,王震部长和农垦局领导人亲自欢送徒步行军的队伍出发。
  千余人的队伍沿密虎公路行进,红旗前导,先头是“机械化”部队,百十辆刚刚用转业金买来的崭新的自行车发挥了优势,大部队一律乘“11号”,迈开当年行军作战的“铁脚板”雄赳赳气昂昂地前进。
  王震将军握着转业军官的手说:“到八五八农场要有三百多里的路程,你们要发扬部队那种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克服行军中所遇到的困难。你们的这种革命精神将载入农垦史册”!
  安营扎寨投入战斗 转复官兵们迅速分到各农场,直插分场和生产队,更多的人是去新建队。所谓“新建队”就是“指点为营”,红旗一插就是队址;背包一放,马架子搭起来就是“家”。
  北国之春,冰雪残存,冷风刺骨。战士围起篝火,歌声笑语不断。吃的是米查 子饭,高粱米和盐水煮黄豆,喝的是草甸子里破冰取来的水。
  开始化冻了,马架子内外一片污水烂泥,长筒水靴从早穿到晚,上工时没有路,一脚深一脚浅,经常“灌包”(水靴进水)。
  官兵们一边开荒一边生产。机具严重不足,人们就一锹一镐向地球开战,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人拉播种机,十几个棒小伙子用绳子拽着一台24行播种机,喊着号子向前拖,半个往复不到已汗透衣衫。
  为了在荒原上站住脚,必须迅速解决住房问题。农垦局号召自建公助,不少官兵积极行动,抓紧时间盖房子。北大荒的夏天,白天特别长,早上三点就天亮起床了,紧张劳动了一天,下午六点下班后,有的脱土坯,有的拧拉哈辫儿(草泥相裹的一种筑墙方式),有的架木槽子“干打垒”,一直忙到天漆黑。
  天气暖和了,荒原上蚊子、小咬、瞎虻“一日三班儿倒”的“轮番轰炸”给人们带来许多痛苦。夏日多雨,道路难以通车,不少新建队“弹尽粮绝”。官兵们一面组织人力去场部背粮食和急需的生产物资,一面组织人力就地取材抢修道路,架修木桥。
  由部队到农场,生活环境变了,工作内容也变了,一切从头开始,边干边学,学打井,学盖房、学做饭、学种菜、学养猪、学赶车、学开拖拉机、学种地。原来的战斗英雄,功臣模范今天又成了生产能手,突击队员。一幢幢新房盖起来了,一条条道路修起来了,一块块菜地开出来了,一片片禾苗长出来了,地图上的许多空白填写上一个个新的名字:“迎春”、“新建”、“新垦”、“东风”、“钢铁镇”……l958年到来的一大批转复军人已成为开垦北大荒的主力军。
  修复密虎铁路 密山至虎头原有日本侵略军强迫中国劳工修筑的铁路,“八一五”苏联红军为打击日寇进入中国国境后将全线铁轨拆下运回本国,路基也遭到很大的破坏,新建铁路是按照原线路铺设的。
  1958年4月,近千名转复官兵刚刚放下背包,便被分配到筑路队,抢修横贯垦区的密山至虎林铁路线。他们和早期到达的铁道兵转复官兵一起修路基,铺石碴、枕木和铁轨、架设了总长352.8米的桥涵25座。
  1958年7月25日,密虎铁路(密山至虎林)正式通车,共l01公里。紧接着,转入修建虎林至迎门顶子(迎春)45公里的铁路,l958年12月29日举行通车剪彩典礼。转业官兵们再接再励,使铁路线延伸到完达山林区的东方红车站。这全长l95公里的铁路线,对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的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国防的巩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密东铁路修成后国家暂时未设管理机构,由农垦局铁路交通处代管,被称为“农铁”。密山以西称为“国铁”,客货运输皆在密山站中转。
  密虎线上的客车车厢大部份是“闷罐车”改装的,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大部份是在铁道兵部队和后来的转复官兵中选用的。列车员一律穿绿军装上衣和兰裤子做为制服,胸前佩戴“农铁”符号。客车每日在密山、虎林间往返一次,列车长是公安军女文工团员梁小芳。
  亲人来慰问 1958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派慰问团来到北大荒慰问转复官兵。慰问团人数很多,几乎有转复军人到北大荒的部队都派了人来。慰问团分成几个团分别到八五○、八五二、永安、青年等农场进行慰问活动,召开慰问大会转达了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对前来开发北大荒的转复军人的关怀和慰问,同时还做了形势报告,传达了毛主席在中央八届二次全会上的四次讲括,广大转复官兵很受鼓舞。
  慰问团各分团都带有文艺团体,为官兵们演出了京剧、曲艺等节目,总政文工团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武松打虎》的精彩表演更是受到热烈欢迎。
  慰问团还分小组活动深入基层生产队,与转复官兵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自体会官兵们的甘苦,晚上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问,听取转复官兵们畅谈感受,倾诉意见。
  转复官兵们对慰问团的到来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大家奔走相告:“娘家来人了!”“北京的亲人来了!”转业军官拉着慰问团员的手说:“我们刚来北大荒还不到三个月,总部首长就派亲人来看望我们,我们生产上还没什么成绩,感到很惭愧!”转复官兵们以实际行动来迎接慰问团,许多单位发起了劳动竞赛。
  转复官兵们还向慰问团反映了不少问题:“军队薪金一套地方级别降低了好多,而物价又挺高”。“房子冷、漏雨,孩子哭,老婆怨”:“家属工作不给安排,闹着要走,闹着离婚”;“伙食不好,还非常贵”;“医疗条件差,医院太远,要是割盲肠炎,没等拉到医院,就颠的小命儿报销了”;“文化生活枯燥,长期看不到电影,看不到书报”;“连广播都听不上,都成了睁眼儿瞎了!”“不组织政治学习,光叫干活儿,干活儿!”另外,还对原部队的安置工作不细致,对农场现职干部工作方法的简单生硬也提出不少意见。慰问团详细地记下了这些反映和意见,写成综合报告汇报给解放军总政治部。
  会战云山水库 l958年3月,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根据王震部长指示,经勘查决定在完达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兴建中型的云山水库(因在云山脚下而得名)。3月18日成立了施工指挥部,以八五○农场主建,月底集中转复官兵四千余人和其他职工组成施工大军。
  5月1日,王震部长亲自挑土奠基和开车压实。5月2日正式开工。施工队伍住草棚,吃大楂子,连口水井都没有。转复官兵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口号是“晴天大干,小雨猛干,大雨苦干,紧要关头日夜连轴转,突击周里绝不下火线”;“干部战士齐劳动,全体妇女也上坝,卫生人员放下药箱就拿铁锹,炊事人员搁下饭桶就挑土蓝”;在挖运土时,都是“装筐装满尖,抬起一溜烟,大筐大步走,中筐跑步颠”。
  在施工过程中,转复官兵们找窍门,想办法,改革了机(工)具。工效不断提高。为了“跑在大雪前面”,经过194天的抢建,终于在11月12日宣告竣工。
  水库的建设者们,在少量机械力量配合下,抬土633,202立方米,浇罐混凝土568立方米,砌石685立方米,修公路64公里,桥梁三座,筑建了长3000米,高9.5米,顶宽8米的水库大坝和配套工程。预计水库修成后可蓄水4750万立方米,把完达山下七虎林河两岸24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控制起来,将使七虎林河下游的3.5000亩沼泽地变为沃土。
  与云山水库施工同期,许多农场也组织了以转复官兵为主体力量的施工队伍进行水利大会战,八五二农场修建了蛤蟆通水库;八五四农场修建了团山、先锋水库;八五六农场修建了大青山水库;青年农场修建了青年水库。
  同云山水库一样,这些水库的建设者们干劲很足,施工进度很快,但是,同是“大跃进”的产物,质量不高,获取的效益也不大。
  为支援首都建设进山伐木 秋收过后,北大荒的天气转冷,按照当地的老习惯,已进入“猫冬”的季节。转复官兵们却一改本地传统习俗,变冬闲为冬忙,组织队伍上山伐木。
  1958年10月3日,中共铁道兵农垦局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在“今冬明春进山采伐木材,一方面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材料;另一方面又是垦区生产建设为国家积累资金的任务。”这“国家重点建设”指的就是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首都准备修建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北京车站等十大建筑。
  一个响亮的口号提了出来:“进军完达山,保证首都十大建筑用材,向祖国献厚礼!”农垦局在完达山深处的炮手营成立了采伐指挥部,组织了八五○、八五一、八五二、八五四、青年等农场近万人大军开进完达山原始森林。
  转复官兵们进入林区,住地窖、睡地铺、爬冰卧雪,采伐时用钢锯锯、斧子砍,积运木材全是扛子抬、木棍撬。官兵们互相竞赛: “谁英雄谁好汉,完达山上比比看”!连日苦战,有的人背着领导,夜间偷着上山借着月光伐木。由予经验不足,一些同志献出了生命。
  百年以上的红松、水曲柳、黄波萝等优质木材随着“顺山倒”“迎山倒”的喊声轰隆隆、呼啦啦地倒了下来,再经过打丫、截材、吊卯、归楞然后装上爬犁。
  1958年11月19日,农垦局在迎春成立木材运输指挥所,组织了以八五四农场为主要力量的修路队伍,修筑由炮手营至迎春长达50公里的冰道,每人一段,成千人冒着风雪严寒日夜开沟担水浇好冰道。一台台大型拖拉机拖着载有120立方米木材的一大串爬犁在冰道上行使,将大量木材运到迎春火车站。一列列满载优质木材的货车,带着转复官兵的汗珠和喜悦直奔首都北京。
  到1959年3月,共外运木材21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首都建设。
  八一农垦大学的建立 为了满足垦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急需,农垦部决定建立一个根据农垦特点培养干部的基地,根据中央的教育方针,确定就在北大荒办学,对于大批到来的转复官兵进行农业技术的训练。
  1958年7月19日,根据农垦部和王震部长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决定在密山县裴德境内原黑龙江省密山农业学校校址(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裴德遗留的一所破兵营)的基础上,以“抗大”精神为办学宗旨,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经王震提名农垦部党组决定:校党委书记由牡丹江地委书记处书记,农垦局局长王景坤兼任,副校长姜瑞元。校长则由农垦部部长王震兼任。
  1958年8月间,学校在垦区范围内招收了第一批新生,百分之九十是青年转业军官。
  农业大学不久便改名为“八一农学院”。
  1958年10月,王震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话:“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l959年5月,学校正式上报农垦部,要求将学校校名定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同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名的题字由王震亲自书写,校庆日定为每年的8月1日。
  1962年10月,国务院任命姜瑞元为学校校长。
  八五一、八五五、八五六农场的建立、八五八农场的扩建 1958年,大批转复官兵来到垦区,大部份分配到原有的农场中去,还有一部人员又去开拓和扩建了新农场。
  1958年3月15日,一批转复官兵在抚远县创建了八五六农场。(1958年秋划归合江农垦局,改称合江农场。1961年12月,改称勤得利农场。)
  1958年4月,以予五师,予三师的部份转复官兵在乌苏里江畔建成八五一农场,场部设在虎头。
  1958年,以予五师(0539部队)的部份转复官兵为主体,将原二级制的八五八农场扩建为三级制。
  1958年,以予四师(0597部队)的部份转复官兵为主体,充实到八五二农场三分场,铁道兵农垦局决定将此分场扩建为八五五农场。(到1959年6月划归合江农垦局,以原部队番号命名为五九七农场。)
  金沙等五个农场改名 为统一垦区农场番号,1959年4月,铁道兵农垦局(虎饶县)党委二次全会决定:
  金沙农场改为八五五农场;
  青山农场改为八五六农场,
  密山农场改为八五七农场;
  永安农场改为八五一○农场;
  青年农场改为八五一一农场。
  虎林电厂的建立 1958年7月,铁道兵农垦局提出了在垦区三年实现电气化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决定以八五。农场为主成立电力规划小组,由晓棣负责。规划小组对垦区用电情况做了全面调查后,计算出实现电气化的总负荷为6.2万千瓦,确定在虎林建厂的第一期工程为2×6000千瓦机组。
  1958年7月30日,虎林电厂筹备处成立,农垦局任命转业军官少校钟淼为厂长。电厂本体设计委托水利电力部长春设计院办理。厂址选在虎林镇西南角。由于两台6000千瓦机组设备未能落实,农垦局决定先建设两台1500班机组。
  1958年8月底,农垦局从十几个农场抽调了361人(男297人,女64人),大多数人是转复官兵,少部份人是随军来的青年,这批人员组成学员队,成为北大荒第一座发电厂的职工队伍。职工们住草房、住帐篷环境里运沙、采石完成基建任务。
  为了使电业新工人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电厂决定将三百多名学员全部送到外地培训,与佳木斯造纸厂热电站,鸡西发电厂、鸡西供电局等五个单位签订了培训合同书。转复官兵们在外学习十分刻苦,经过一年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基本上熟悉了发电、供电的全过程并能独立操作,l959年末全部返回厂里。
  电厂筹备处一成立,就抽调了四名由电力部门下放的技术人员,又了解到有一些被定为“右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农场劳动改造,电厂党委立即打报告给农垦局,指名将这些人调来,在技术上信任他们,在思想上关怀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工作。这些同志废寝忘食,从l959年4月到7月,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几个机组的设计任务。一支具有发电、供电各个专业知识的设计队伍组织起来了。
  1959年冬天,电厂组成了三十多人的伐木排,随农垦局伐木指挥部进入完达山,决心自己动手采伐电杆,五个月完成任务。伐下的红松电杆,经扒皮后分送到各线路作业点。
  线路施工由电厂工程队担任,风餐露宿,经两年多奋战,先后架设了虎迎线(至迎春),虎杨线(至杨岗)、迎南线(至南横林子)等几条重要线路。
  1959年4月29日,虎林电厂用柴油发电机对局县机关和部份居民提供了照明用电,挂出了“虎林电厂供电营业所”的牌子。
  1960年3月6日,一号机组安装试运完毕,农垦局副局长高学仁为电厂剪彩,电厂开始向用户供电。
  1962年4月13日,二号机组试运成功,与一号机组并列运行。两台机组交替运行,垦区供电初步有了保证。
  解放军转复官兵不仅战天斗地垦荒建场在农业战线上做出贡献,而且在垦区的工业战线上创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