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团四师的建立兵团四师的建立历史背景 为了加强战备,中央早就酝酿在黑龙江组建生产建设兵团。l966年1月,谭震林召开会议,根据东北局的报告,专门讨论了黑龙江省组建兵团的问题。计划组建三个师,仿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做法,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工、农、商、学、兵结合的屯垦戍边的方针。
根据这个会议精神,1966年3月,沈阳军区所属部队复转10769名官兵到黑龙江省,分别在东北农垦总局,省农垦厅、省水产局所属29个边境农、牧、渔场插队,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24个营和94个生产队。
1966年5月,垦区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致使边境局势很不安定,加之国际斗争形势日益激化,苏联沿我边境地区不断增加兵力,苏军干扰侵犯我边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稳定边境局势,加强边防,l967年秋,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革委会研究,并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原则同意,开始重新组建墨龙江生产建设兵团。l968年3月黑龙江省革委、省军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召开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会议,并就筹建工作向中央作了报告,l968年6月中央批准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此后,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和贯彻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又相继组建了十个生产建设兵团。
“六、一八”批示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此件经毛主席批示:照办。以后简称“六、一八”批示),“同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区关于筹建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情况的报告”“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某些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工作队,它的:E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平时以生产为主,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作战,一面坚持生产。
1968年6月30日,省革委、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以上干部代表大会,宣布兵团正式成立。兵团共接收国营农、牧场93个,合编为五个师,辖58个团。
兵团四师的筹建和成立 l968年3月,由原虎林分局,局长高学仁、牡丹江人民武装部部长童德山、黑龙江省牡丹江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王社组成领导小组,高学仁为组长负责组建四师的筹备工作和领导密虎地区农场的革命、生产。经过半年的准备,基本上以原虎林分局、密山分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了四师。1968年10月31日,在密山北大营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宣布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成立。将l3个农场编为12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原八五四农场为三十三团,原八五八农场为三十四团,原庆丰农场为三十五团,原八五○农场为三十六团,原八五六农场为三十七团,原实验农场为三十八团,原云山农场为三十九团,原八五一一农场为四十团,原八五五农场为四十一团,原八五七农场为四十二团,原兴凯湖农场为四十三团,原八五一○农场为四十四团,原龙头农场为独立一营。
管理体制的一次大变动 四师组织形式基本上按照解放军部队建制,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作训、侦察、炮兵、通信、军务、计划建设、生产、管理八个科;政治部设秘书、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直工六个科,后勤部设政治处和战勤、物资、供应、卫生、装备、营房六个科。各团也按部队团的建制设了司、政、后的机构,下设各股。十个团下设营,计32个生产营和9个值班营。各农、牧、渔业生产队按顺序编为l、2、3……连,工厂、煤矿改为工业连,修理厂改为修理连,汽车队改为运输连,职工医院改为卫生队。为了加强军队对兵团的领导,沈阳军区派373名现役干部,担任师、团领导和各科、股的领导,以及科、股的主要干事。至此,农垦企业变成了由解放军直接领导的半军事化组织。这种组织形式自身存在不少矛盾,在师机关22个科室中,直接管生产的只有两个科,而直接管军事的有六个科,按1971年编制,全师机关l81入,直接生产管理人员只有36人,占机关科室人员的五分之一,很不适应生产的发展。干部中有现役非现役之分,职工中有兵团战士和兵团职工之分,政治、物质待遇不一样,甚至党中有党,在同一个支部中还有现役军人支部、造成种种隔阂。
附表:
四师下属建制(1970.5)
四师师机关及直属单位建制(1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