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医疗事业的发展


一、医疗系统
  (一)各医院建设过程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后,于1957年成立卫生处,辖有一个职工医院,l3个农场卫生所。各农场卫生所房屋条件很差,多是土坯房或草房,医疗设备简陋,卫生人员缺乏,技术业务水平较低,遇到危重病人和疑难患者需送到局职工医院就诊,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场的危重病人送到附近的县人民医院治疗。
  为了保证全局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及农垦事业的发展,l958年2月铁道兵农垦局党委决定在垦区范围内增设两个综合性医院,以第一职工医院为垦区的医疗中心,共设150张床位,全院人员与床位之比为0.85:1(即一张床位设0.85个工作人员)其中行政人员不超过3%,全院有工作人员128人。
  第二、第三职工医院共设100张床位,全院人员与床位之比为0.8:1,其中行政人员不超过8%,两院约有工作人员80多人。  .
  全局的医疗中心网点布局:第一职工医院位于裴德,是密山、鸡东地区备农场的医疗中心,院长刘润南。第二职工医院位于虎林县宝东,为虎林地区各农场的医疗中心,第一副院长邓云。第三职工医院位于宝清县境内八五二农场,是该地区的医疗中心。
  1958年至l960年的两年中,三个医院都有较大的发展,床位共有800张左右,医务人员460名,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分科医院。l959年全年门诊数为14320人次,收治病员共11358人,治疗好转率为87.54%。各医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荒种地792亩,做到蔬菜基本上自给,自建房屋、马棚1933平方米。
  二院用业余时间劳动备料施工,除五金、玻璃外不花一分钱,建成砖墙草顶房屋690平方米。三院大搞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在保证各项开支的情况下,还积累了二万余元投入医院装备建设。各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能治疗常见的急病症,处理许多疑难病症,外科能进行心血管手术和肝、肾、胃、脾等较大手术。
  1960年5月,农垦部决定从第二职工医院抽调一个分院支援内蒙垦区,由副院长邓云、支部书记刘庆余带队,抽调六十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于1960年6月赴内蒙海拉尔牧区建立医院。又抽调二十多名卫生技术人员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人员医疗设备减少,第二职工医院已不能发挥医疗中心的作用,牡丹江农垦局决定将剩余的部分人员和医疗器械放在西岗重新建院,隶属八五○农场。
  1962年该院建成后,农垦部王震部长亲自下令从八五○农场调一个医院及所属医疗设备支援海南岛垦区。农场党委决定西岗医院除留门诊部外,全部人员连同护校调往海南岛。1962年8月,牡丹江农垦局决定从八五六农场、八五五农场、八五九农场选调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到西岗扩建原八五○农场医院,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到二百张床位(内科50张、外科50张、儿科50张、妇科20张、传染科15张、五官科15张)。卫生人员和行政人员共205人,院长孙建民,副院长丁以桂,总支书记白志勇。1964年经调整以后又划归八五○农场管辖。
  1963年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第一职工医院改为东北农垦总局裴德医院。1969年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兵团第四医院。管局成立后则为管局中心医院。
  (二)中心医院
  裴德医院是原黑龙江省军区陆军第五十六预备医院—分院,于1957年10月集体转业迁往密山县裴德(原康复医院遗址)。1958年为第一职工医院,床位15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约128人,工勤人员47人。l958年建门诊部650平方米,建住院处5398平方米,l971年建门诊部807平方米,l974年建住院楼2409平方米,l981年建住院楼4548平方米,到1984年为止住院处面积达8442平方米,全院病区面积为17116.9平方米。26年合计住院人数为ll0371人,平均每年住院人数为4245人,26年门诊数合计为1420311人,平均每年门诊数为54627人。治愈率l958年为81.7%,l975年为83.3%,l983年为86.55%。
  中心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医疗器械设备等都有较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医院管理及建设,有一套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目前已经发展为l9个科室,400张病床的地区级医院,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8人,全院有工作人员共692人。
  中心医院多年来一直是牡丹江垦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心,它担负垦区各种疑难病症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工作。l958年中心医院基本上就能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如心脏、肝、肾、脾、胃等手术。1972年以来,中心医院用平衡盐液治疗出血热并广泛用于各科临床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心血管病及其研究工作,分别被评为省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总局优秀科研成果奖,受到国内卫生界的重视。外科1972年以来还开展了显微外科手术,院长王久章分别为三名患者做了断臂再植、断指再植、拇指再造手术获得成功,使垦区中心医院在外科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中心医院为各农场医院、基层卫生所培养了大批卫生技术人员,并兼管卫生学校的部分教学及全部实习工作。
  (三)农场医院
  各农场的医院,是从建场初期的卫生所发展而来的。由于农场大小及成立先后不同,所以各农场医院成立的时间也不一致,大多数农场医院是在1958年成立的。当时的三级制农场医院设50张床位,分内、外、妇、几、传染五科,还有门诊部、住院处、中西药房、职工食堂和病号食堂。医务人员以一张病床按0.5个工作人员配备,二级制农场医院设30张床位,编制与三级制医院相同。
  兵团时期农场医院改称卫生队。l976年以后又改称职工医院,牡丹江农管局共有14个农场职工医院。
  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到1978年各农场医院已全部安上了暖气设备,土坯房全部换成了砖瓦房。医疗设备也逐年完备,有的医院建起了住院楼,门诊楼,有室内厕所和自来水。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78年以后,由于城市青年大量返城,使各医院的技术力量青黄不接。在这种情况下,各医院首先将生产队卫生室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调来充实技术力量,同时又培训了一批职工子弟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通过几年的培训,各医院的技术骨干不断成长起来,目前各医院能够治疗常见多发病,并能进行开颅手术,常见的急腹症手术以及肝、脾、胃切除等手术,抢救危重患者,同时开展细菌培养,生化,病理等检查。各医院近年来还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使职工医院不断得到发展。到1984年各农场医院共有床位1161张,医务人员lll4人,职工达1622人。
  (四)分场卫生所及生产队卫生室
  三级制农场除设职工医院外,还设有分场卫生所和生产队卫生室。分场卫生所设20张床位,1978年全管局共有分场卫生所及生产队卫生室487个,分场卫生所配有x光机和化验设备,设有五宵科、内科、外科。有的分场卫生所能做阑尾炎切除手术,处理一般的外伤和对急症患者进行初步抢救,到l984年止,基层卫生所发展到509个,卫生人员972人。
  各生产队卫生室配有医士,有常用药品百余种,对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预防和诊治。对危重病人能及时转送农场医院治疗,还负责生产队的预防接种及计划生育工作。这些卫生技术人员一般都经过一年以上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各生产队卫生人员还协助卫生防疫站进行疫情监测和地方病及传染病的防治,他们在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两管五改、计划生育及妇幼保健等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医疗制度
  根据农场的国营性质,自建场起,按国家规定:国家干部、工作人员和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凡国家职工生病用药,住院医疗费全部免费。家属和小孩实行半费医疗。l969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职工直系亲属每月每人交纳医疗费0.3元,其余所有医疗费由农场包下来。1983年取消合作医疗,恢复国家劳保条例规定的家属和小孩收半费的制度,干部和职工仍继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三、中西医结合
  建场初期各农场没有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大部份农场无专职中医、中药人员,中药材也较缺乏。六十年代中期,各农场医院初步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民间的单方、验方和针灸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各医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采集中草药活动,每年采集中药三十多种,干品千斤以上;同时医院和卫生所还自种少数中药材,并利用各自的条件,自制一些中成药,用于临床,收效很好。
  兵团成立后,重视了中医中药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了西医学中医的学习班六期,学习期限为半年以上,使全师的各类医生大多数得到轮训。
  近几年来各医院中医技术提高较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于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以及危重病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场医院设有中药房、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中-fl,医院设中医科,有一部份专科毕业生充实进来。中医科有二项论文获省科技大会奖;有20篇论文参加了省学术交流会;有28篇论文参加总局和地区医药学会交流。
  管局各农场医院经常使用的中草药:
  细辛、防风、地龙、地榆、党参、黄芪、五味子、满山红、柴胡、蒲公英、贯众、桔梗、黄柏、茵陈、车前子、刺五加、穿地龙、透骨草、苍术、苍耳子、独活、寄生、艾叶、赤芍、白芍、益母草、红花、仙鹤草、野菊花、地丁。
  牡丹江农管局境内出产的中草药:
  人参、虎骨、细辛、防风、香薷、荆芥、牛旁子、木贼、葛根、柴胡、前胡、桔梗、满山红、紫苑、马兜铃、苦杏仁、暴马丁香、芦根、板蓝根、败酱、贯众、野菊花、蒲公英、地丁、柴花地丁、漏芦,山豆根、白鲜皮、夏枯草、黄芩、黄柏、龙胆草、茵陈、白头翁、白茅根、青蒿、委陵菜、银柴胡、关木通、铃兰、山扁豆、车前子、石韦地肤子,问荆、鸭跖草、猪苓、篇蓄、萱草根、蝼蛄、翟麦、牵牛子、葶苈子、五加皮(刺五加)、老鹳草、威灵仙、穿地龙、秦艽、透骨草,苍术、苍耳,独活、寄生、薤白、艾叶、泽兰、赤芍、白芍、益母草、三棱、卷白、蒺藜、刺猬皮、荠莱、红花、通经草、蒲黄、大蓟、小蓟、瓦松、仙鹤草、血见愁、麦角、地榆、红旱莲、茜草、志远、地龙、山药、田鸡油、自首乌、兔丝子、黄精、百合、玉竹、党参、黄芪、啤酒花、鸡内金、五味子、白掘菜、延胡索、草乌、臭蒲、土鳖虫、兔儿伞、斩龙剑、狼毒、蛇皮、大麻子、蜂房、藜芦、蟾酥、翻白草、熊胆、鹿茸。
             全管局现有大型医疗器械统计表


  (续)



           1978—1984年全管局医院工作综合统计表


  
              1949—1983年卫生经费统计表           单位:万元



         1973—1984年全管局医院、床位、人员构成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