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方言

第四节 方言


三十多年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农场,丰富多彩的语言汇合、交流、混杂、南腔北调,东韵西辙,重新组合,形成了垦区独特的语言特点。
  农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但有些地方仍带有些区域性特点,比如兴凯湖农场以北京人居多,所以语言多带北京特点;云山农场四川来的较多,所以讲四川话的人就多。宁安、海林两场本地人为多,因此就多讲东北话,八五七农场某些分场和生产队集中居住了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冈此,山东的荣城话和梁山话在那里就占据优势。
  现在垦区尽管可以听到上海人的“阿拉”,东北人的“嗯哪”,北京人的“是吗”?和广州人的“戏吗”(因为广州人惯把“是”念作“戏”)。也可听到天津人的“麻呢”!但是垦区总的特点还是以普遍话为主,凡是来垦区办事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在垦区不会发生语言障碍,垦区人民普遍话讲得都较好。尤其是学生和青年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就接受普通话教育。所以他们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人既会讲普通话,也会讲自己的家乡话,上班讲普通话,下班讲家乡话,有的一家人中老人讲家乡话,孩子讲普通话。
  垦区语言另一个特点是多种语汇同时并存。比如称谓用语,对比自己父母大的男性有称“大大”的,有称“大爷”的,有称“大伯”的,有称“伯伯”的,还有称“大叔”的;而对比自己父母大的女性有称“大妈”,“大娘”、“大姨”、还有称“大婶”的。对“张叔”“李叔”的妻子也不一定称“张婶”、“李婶”,有的则以女方的姓氏称“李姨”或“赵姨”的。但无论怎样称呼都无人在意,这是多年的习惯。有些方言在共同的生活中还被相互结合成为新的词汇。比如普通话称赞“挺好”或“真好”的口语,北京人说“特棒”,哈尔滨人说“贼毙”,天津人说:“盖冒”,而这里的人们则说:“贼棒”或说“真盖”!总之,垦区语言集各方之长,以普通话为主,给人以亲切、动听、礼貌、热情之感。即使是大城市客人到此,也认为垦区人民语言不“土”,谈吐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