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名人

第二节 名人


 一、传记
                  余友清传
  余友清,原名周光元。l905年1月生于湖南慈利县岩泊渡赶舟湾一个贫农家庭。l934年参加工农红军,l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司务长和管理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绥远骑兵支队的副大队长、大队长、副支队长(即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一野战军十九师五十五团副团长、团长、五十六团团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十九师副师长、铁道工程兵第五师副师长、志愿军铁道兵8505部队(五师) 副师长。从朝鲜归国后,历任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场长(即现八五○农场前身),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局长。1965年因病离职到长沙休养,1978年11月18日在长沙逝世,终年73岁。
  余友清家境贫苦,全家四口,父、母、妹妹,靠父亲周名岩做船工和种自家二亩山田,艰难度日,余友清不得不从七、八岁就开始劳动,十四岁时已和成年人一样,和父亲一道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给鱼贩子背过鱼,当过长工、做过学徒、撑过船,过早的沉重劳动使他刚刚成年就驼了背。在那军阀连年混战,抓丁派款,地主剥削压迫的黑暗年月,周家父子累断了腰杆,也摆脱不了贫困饥寒、l924年本乡农民暴动,余友清也跑去参加了,斗倒了大地主吴莫其,但不久就被国民党派军队来打散了,余友清也被抓了兵。后来他辗转逃回家乡,但依然挣扎在饥饿线上。1934年lO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当时叫二、六军团),来到湖南一带进行反围剿运动战,占领了慈利、桃源等县,声势浩大,穷人奔走相告。余友清披一条麻袋,撑一只舴艋小舟,沿着澧水去投奔红军。他越过了几道白匪封锁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当时部队正在行军,先收下他当挑夫给政治部挑文件箱。l935年初调到红二方面军四师十团二营四连当战士、班长、司务长,八月调到营部当管理排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红二方面军在湖南陈家河、中堡、板粟园的几次著名战斗。在战斗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余友清任管理排长时,跟随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长征途中,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余友清想尽办法为部队筹集杂粮、野菜,别人一天走一百二十里,他要走一百八,他经常把很少的一点口粮分一半,悄悄地塞进伤病员或体弱同志的挎包。
  1936年10月,红一、二方面军会师甘肃,余友清调到五师当战斗排排长。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后,他参加了山西忻口大战,1938年至l942年他在八路军绥远骑兵支队先后任第四大队大队长和支队的副支队长(副团长),率领一支精悍的骑兵,沿着长城,打击日寇。1943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是延安党校的学员。
  解放战争初期,他参加了绥包战役;l946年参加晋绥、集宁大同战役;1948年至l949年他在一野十九师五十五团、五十六团任团指挥员时,参加了扶郿战役和南下解放四川战役。
  在战场上,余有清有一股不消灭敌人誓不罢休的倔强劲。在绥远剿匪时,有个土匪头子枪法很准,把他的狗皮帽子打了一个洞,时值隆冬,同志们劝他换一顶帽子,他发誓说不抓住土匪头子不换帽子。后来他率领部队穷追猛打,终于灭匪擒首,可是他的头皮也被冻伤了。1949年扶郿战役后,国民党起义部队中有一个连叛变了,半夜里悄悄把部队拉走,等到发觉时天已大亮。余友清奉命率一个加强连急追,他带领部队跑步追击了十二个小时,全歼了顽抗之敌。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余友清成长为一个能指挥和敢于打硬仗的指挥员,战斗中曾三次负伤。
  1952年十九师党委对余友清的鉴定是:“战斗勇敢,执行党和上级的任务命令坚决,对党对人民忠诚老实,工作上深入下层,联系群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是一个够标准的共产党员”
  1955年党和国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并授予他上校军衔。
  全国解放后他担任铁道工程兵第五师副师长,投入了抢修宝成铁路的艰巨工程。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担任志愿军铁道兵8505部队副师长。l954年部队从朝鲜归国,征尘未洗,就来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抢修森林铁路,以运输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急需的木材。
  1954年部队大批官兵复员转业,850部队复转大队在伊春集结待命。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来林区视察施工和动员复转官兵到北大荒去办机械化大农场,并派余友清去选点办场,做部队转业大军开发荒原的带头人,余友清欣然接受了这一艰臣任务,立即带领勘察队出发,披荆斩棘,进入旷古荒原。他们历尽艰险,踏荒千里,决定将农场建在虎林。1954年10月余友清率8505部队500名复转官兵和劳改支队5000人由伊春南下,徒步行军到达虎林。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援下,于1955年元旦在虎林成立了铁道兵开发荒原的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农场。
  仍象在战斗中一样,余友清以他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率第一批军垦战士,进行了创建农场的艰苦斗争。哪里最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士。他多次带领小组深入密、虎、宝、饶一带,踏荒勘查,为创立八五○,为以场扩场规划选点;他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闯入马鞍山原始森林找到困山材;他冒着大烟泡”,带人从深山到虎林铺成百里冰道,用人拉爬犁将困山材运到农场;他带头组织场直职工挖出日寇营房旧洋灰砖一百多万块,修建了西岗场部,盖起当地第一座四层大楼;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进入虎头日寇遗留的地下工事,起出大批未用过的炮弹,卸去炸药后用弹壳打成建场第一批农具。建场初期没有拖拉机,他就带头人拉犁开荒,第一年人工开荒达九万亩之多。他深入农村,学习老农经验,在当年开荒地的垡片上用豆铲点种大豆三万多亩,亩产超过当年虎林县熟地大豆亩产量。他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平地起家,当年建场,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丰收,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第一仗,取得了胜利,在荒原上站稳了脚跟。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后,他团结干部,带领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五边”建场万针,将八五○迅速扩大发展为三级管理的总场。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积极组织生产自救,亲自抓制做代食品,捕鱼打猎,上山采集山产品,他坚持在大食堂和职工一起吃糠咽菜,直到病重咳血。在每天四两粮的困难时刻,他经常给群众尤其是青年讲长征的故事,鼓舞斗志,团结度荒。l962年他自任机关生产队长,带领20多名干部包种机关全体的自给田,获得丰收,鼓舞了全场种好自给田的信心,使农场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但是他的病却日趋严重了。
  1960年12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介绍余友清先进事迹的专题报导:《北大荒的老红军》,同时刊登了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手迹)。全文是“青年同志们:学习红军战士的不断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朱德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随后报刊杂志上又多次发表了反映老红军余友清战斗在北大荒的文学作品,并出版了通俗读物和小册子、连环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1963年,他任虎林分局局长时,还住在西岗的草房里,每天很早起身步行到虎林上班。他说这样可以多看看,多听听和职工、老乡唠唠,多了解些情况。老乡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余头”。l965年他的肺部、气管病情严重,关节炎也发展严重了,在王震同志关怀下,组织上安排他到南方休养,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北大荒到长沙休养,直到他病重,仍关心着北大荒,关心着农场的建设,希望在病情好转之后来北大荒看看,在自己的余年,为党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8年余友清逝世,湖南省委组成了“余友清同志治丧委员会”,向各地有关单位发出讣报,在长沙干休所开了追悼会。悼词中回顾了余友清参加革命四十余年的历程,认为余友清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革命战争中,英勇顽强,遵守党的纪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生活俭朴,对人诚恳,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张源培传
  张源培,男,l918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自幼俭朴好学,毕业于伪满奉天农业大学(即后来沈阳农学院)。1946年参加革命,l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萨尔图农场场长;l956 年参加农垦部专家组工作。l957年来牡丹江垦区历任畜牧处长、生产处长。为建设垦区畜牧基地,1963年兼任八五一一农场场长兼书记。1965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专家时,曾两次电召担任翻译任务。l966年任二九○农场社教分团团长,1967年1月23日被“造反派”揪回批斗,当晚含冤逝世。
  畜牧专家张源培时刻关心垦区畜牧事业的发展,他提出发展草食动物,变垦区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稳步发展,并且申请亲自组建畜牧基地,他的建议获准后,便以主要精力抓这个基地建设。
  他办事业,重实际。自命“粪书记”,要各队成立专业积肥小组。他下队先看粪堆后看牛,他说: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基础不稳,牛也养不好。他亲自下牛舍作挤奶示范,他告诉大家:产奶是目的,我们不但要学会挤奶方法,还要观察研究提高产奶量的规律,要一边干,一边琢磨,这是老农传统,手脑并用,才能有所进步。他亲自编写讲义,办学习班,传授理论知识。为垦区培养了第一批奶牛饲养骨干力量。
  他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时受到莫大教育,他以总理的忘我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在日记本首页上写着:“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
  对垦区畜牧事业的发展,他说:王震部长对余友清场长的要求是“母鸡下蛋”。我们也得走这一条路。畜牧基地要培养出一级的优秀人才,培育出优良的种畜,争取五年后能每年下一个“蛋”,建立第二个畜牧基地。这个“蛋”包含有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熟练工人,育成公母牛和一整套配种、化验、医疗设备。
  他对生产队建设,提倡利用边角隙地,沟渠两侧,植树插柳;不仅能保持水土,而且可解决烧柴、盖房木料,他预算树木的自然生长量是每亩每年50元钱,20年后就是l000元。年栽万亩林,20年后年收千万元。
  在生活安排上,他主张家家有一个小庭院:能养蜂、栽果树、养禽种莱,有条件的养奶山羊,不但每天尝鲜,老人也可活动身体;要孩子们自栽樱桃、草莓,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德。
  他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作风,团结着,吸引着,鼓舞着人们,他想干什么,总是紧皱眉头,先问你怎么办?当你的意见不谋而合时,就说:好,就按你的意见办。他白天下队,晚间勤奋读书,每有所得,即找同志热烈商讨。
  他生活俭朴,每天早上带水桶打水,到食堂排队买饭,订购大批业务书籍都是自费。1965年拨来一台吉普车,立即吩咐给医院作救护车,自己经常步行十几里下队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还爱唱歌,尤爱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怒潮》插曲。
  他特别强调自力更生精神,l965年申请十万元投资建起垦区第一座奶粉厂,他提出今后要不断用自己的利润来扩大生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定要以质取胜。在他的指导下,完达山食品厂逐步发展壮大。
  1978年12月12日,农场召开了隆重的平反昭雪大会,其子女和弟润培亲临哀悼,并将遗骨重新安葬在青松环绕的北山。l982年12月在北京成立中国奶牛协会,会上王震讲话中提到:北大荒养牛专家张源培在“文革”中不幸去世,表示深切的怀念!
  二、传略
                 肖天平传略
  肖天平,l914年生人,男,汉族,原籍江西省永新县,l931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作战勇敢,曾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三五九旅独立营营长。在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光荣负伤。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曾为其进行手术、治疗,伤愈后立即重返前线。他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王震旅长领导下,积极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南北。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预备师副师长,同年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
  1958年,中央军委决定预备六师退出现役集体转业参加农场建设。四月份,他和全师官兵一道转业,并率领他们来到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八农场。在扩建总场,开荒建点的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扎根边疆,与广大转业官兵同甘共苦。l958年、l959年,先后任八五八总场副场长、党委书记。1960年,调任牡丹江农垦局副局长。l963年体制调整后,任东北农垦总局完达山林业管理局副局长。由于长期革命工作积累劳成疾,1963年9月22日于北京病逝,时年四十九岁。1963年9月27日,《解放军报》发布了《肖天平逝世讣告》。
                  杨洪义传略
  杨洪义,男,山东省文登县人,l904年8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34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饶河北沟救国总会宣传部长,抗联第七军军需处长,同江县公安局长,宁安农场副场长、视察员等职务。于1968年,受林彪,“四人帮”反动路线残酷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4岁。
  抗日战争艰苦年代里,杨洪义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积极活动在同江、饶河一带,为抗联部队筹集军需物资。
  杨洪义在同江县公安局任局长,为了收降一股名叫“王福队”的土匪,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孤身入虎穴,说服了胡子“王福队”向人民政府投诚。
  在开发农场、建设农场的艰苦岁月里,杨洪义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始终充满着旺盛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革命毅力,从事学习和工作,关心农场建设。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坚强不屈,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革命气节,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病弱之身又受折磨,不幸去世。
  悼词中称赞他“光明磊落、胸怀坦白、坚持原则,敢于斗争,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是我们党的好党员,好干部。”
                 邴升臣传略
  邴升臣是山东省即墨县书院村人。1901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从八岁开始给地主放牛,十四岁逃荒到东北双鸭山矿挖煤,l934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饶河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l942—1945年去苏联学习。抗战期间,历任排长、连长、第七军军部副官。l948年转业到地方,历任庆阳农场副场长、宁安农场加工厂主任、油库主任、石头乡乡长等职。l980年3月病逝,终年78岁。
  1935年邴升臣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后,转战在黑龙江的饶河、富锦、虎林一带。战斗中,他勇敢顽强,多次受伤。日本侵略者一颗子弹,在他的右臂中存留三十多年,于1963年手术才取出来,现在宁安县文物管理站收藏。
  1948年,邴升臣因负伤过多,体力不佳,转业到农场,分配在油库当主任,始终是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天往返岭上岭下,没有因为病腿间断过上班;工作忙时,便带饭盒顶替工作人员打更值班。油料供应紧张,他不等不靠,亲自跑宁安、东京城联系购置。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油库四周种的杨树,到六十年代,已叶茂成荫,凡是到油库去的人都感到环境幽静、清爽。
  在商店当主任,时间不长,由于他的勤奋工作,大家称他是“商店老管家”。
  邴升臣一生平易近人,就在他卧病在床时,不论是领导或者工人去看望,他都要人扶着坐起来热情接待。还总是说:“党和人民给我的太多,而我给人民的却是很少很少……”。
                 曾柯传略
  曾柯l918年生人,男,汉族,原籍河北省平泉县。原为北平清华大学学生,于l936年11月参加革命,l937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最初在中国工农红军援西部队政治部做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从事政治工作,不久调任旅政治部科长。抗战期间,他长期做敌工和情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一八○师副政治委员。l949年11月,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2年,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
  在他任军委总参情报部副部长期间,因安排亲属工作不当,被结论为“包庇反革命”错误,并受到不公正处理:1955年、1956年,先后受到开除党籍、撤销副部长职务、由正师级降为正团级的处分。1955年也未授予军衔。他受到不公正处理之后,无怨无恨。
  1958年1月,他转业到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八农场任副场长,到农场第一天,就搬进了和职工住房一样的简陋草房,安下了家。到农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制定一个接收安置数千名转业官兵(内有一个整建制的步兵预备师)组建三级制总场的全面计划。他担任了接待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从制定计划,扩建分场直到转业官兵的生活,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到四月底,安置4400余名转业官兵和组建三级制总场的任务顺利完成。在这项工作中,他表现了组织才能和实干精神,发扬了我军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
  做为被开除党籍的我军高级干部,他从不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事业心。他不断向广大转业官兵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特别是安心北大荒、扎根边疆的教育。为了使转业官兵尽快掌握生产知识,农场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他亲自兼任农校校长,一批批轮训转业官兵,使他们很快学到了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和广大职工一样,过着“低标准、瓜菜代”的艰苦生活,从来不超越政策规定的标准范围。有一次他和几位机关干部到一个分场检查工作,分场领导为他们安排了比较丰盛的饭菜。曾柯见了后,问分场领导:“分场的广大职工也是这样的伙食吗”? 接着严肃地批评了分场领导。他们没在分场吃饭,而是到另一个生产队,和职工一道,吃普通饭菜,并照规定付了饭钱。他以自己与职工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赖,共同渡过灾荒。
  1960年6月15日,他被任命为八五八农场场长。同年10月,牡丹江农垦局党委根据“八大”党章的有关规定,决定直接接收曾柯入党,无预备期。从1958年1月至l962年底,他在农场工作整整五年。五年中,走遍了农场的每一个生产队。
  1963年体制调整,他调离农场,任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副局长。不久,又凋任东北农场总局机务处长。这期间,全总局所属农场的机务战线,通过整顿、实行标准化作业,建立建全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在建设机械化样板生产队和垦区机械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1965年1月12日,他悄然离世,时年四十七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重新审查并结论了曾柯的问题。认为“曾柯同志不属于包庇反革命分子,决定撤销原处分,在政治上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1983年6月16日,军委总政治部,军委纪委批复军委总参情报部党委:“……同意撤销l955年、l956年先后给予曾柯同志开除党籍、撤销情报部副部长职务和正师降为正团级的处分”。二十八年的错案,终于得到彻底改正。
                  向俊选传略
  向俊选,湖北省武汉市人,l921年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l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向俊选在新四军转战鄂、豫,皖一带,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向俊选在中原军区工作,于1947年10月被派往东北辽南军区,参加了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
  1948年秋,东北全境解放。当时俘虏的大批国民党军官需要改造、安置,使他们就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组织成立了四个解放团,向俊选被派往解放三团任团长兼政委。到l952年,解放团改办国营农场,向俊选被派往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九三农场任场长。他依靠党的领导,调动广大职工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探索了办好农场的许多宝贵经验。
  1952年冬为了合理地开发荒原,发展农垦事业,九三农场与附近的黑龙江省荣军农场合并,称为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向俊选继任场长,在两场合并时期,他组织进行了农场经营管理的大整顿。全场进行了规划设计,将原来两个农场分散经营的许多小型分场和作业站,统一规划调整为十六个生产队,建立了以生产队为基层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责任制。每个生产队耕地10000—15000亩。与此同时,制定了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畜力和人员配备标准,按生产队的经营规模,实行定额配备,多余的机械设备和人、畜力、全部调了出来,有效地克服了按供给制办法办农场的弊病。按照上述要求,经过l952年冬到1953年春几个月的整顿,农场的耕地面积达到22万多亩,比原有耕地面积扩大45.4%,而人员却减少33.8%、马匹减少67.6%、大车减少60%,拖拉机和各种农具也有大量的多余。仅此一项,农场每年就能节支35万元。经过这次整顿,把多余的人力物力抽调出来,输送到其他生产单位和基本建设部门,使它发挥新的作用。
  九三荣军农场在建立以生产队为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对各项生产作业的劳动效率、作业质量以及各种物资消耗等,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定额,为在进行各项生产作业中,以机车组和农工组为单位,按每日、每班次实际完成定额情况。对照定额,进行班组定额核算,逐步发展为全场普遍推行群众性经济核算。这一经济核算经验,很快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国营农场,在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里,对于提高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向俊选对于开展上述群众性的经济核算工作,及时加强了具体领导,从各个方面给以很大的支持,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向俊选在深入基层组织领导生产中,于1953年发现有的生产队按每个地块的具体情况,制定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各项具体的生产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以后发展成为在各地广泛运用的“地号技术设计”。向俊选还发现,有的生产队运用小段作业计划,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灵活地组织生产的方法。向俊选根据基层生产单
  位的实践经验,建议场部成立计划管理部门,在全场实行了计划管理,取得了丰产丰收、经营有利的好效果。向俊选在九三荣军农场工作的五年期间,在农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政治工作等领域里,都探索了较好的经验。
  1956年向俊选调任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任副局长。到任后,他发现这里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开荒,没有经过勘测规划,有很大的盲目性,提出了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开荒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被作为右倾言论,遭到批判斗争。向俊选于l958年10月12日含冤死去。向俊选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好党员。
                  王德山传略
  王德山是安徽省太和县小王寨人,1915年3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38年在浦口当码头工人,l939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铁道兵桥梁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务。l956年转业到北大荒。担任过八五四农场副场长、农垦林业局局长、牡丹江市钢铁公司副经理,l962年任宁安农场副场长。
  1941年初冬,王德山的中队奉命接应皖南部队渡江北上抗日。在东王庙阻击战中,王德山带领战士们英勇杀敌,部队伤亡很大,他身上几处负伤,大腿被弹片炸成重伤,仍坚守指挥岗位,直到完成战斗任务。
  1950年,美帝发动了侵朝战争,王德山又参加了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他担任第十四桥梁团参谋长,执行确保战略要地——清川江铁路大桥畅通的任务,他坚守指挥岗位45个日日夜夜,完成了战斗任务。
  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王德山会同机关干部,各从薪金中拿出50元人民币买了一台铧犁,送给武汉郊区的社员,以高度热情支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6年,在八五四农场建场初期,建房是当务之急,他主动担任场部房建指挥,一面组织施工,一面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经常给大家讲农场发展远景,鼓励大家说:“我们在这里建设和部队打仗一样光荣”。他在劳动中由于蚊子咬、条子划,两腿感染,肿得象水罐子仍坚持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工程进展很快。
  1957年,工作重点转向开荒,王德山又担当起开荒生产指挥任务。一天他正在指挥烧荒,突然风向倒转,荒火直扑过来,王德山不幸被烧伤。当技术员吕士恒跑来抢救时,他说:“我不要紧,你代我指挥,救火要紧”。在疗养期间,他的伤势未痊愈就回到了生产第一线。王震部长到场视察时知道了这件事,在农场机关干部大会上表扬了王德山,并号召全体机关干部向王德山学习。
  1958年春,完达山起大火,林业局局长王德山和孔秘书骑马赶到现场查看火情,被一股狂风卷进了火场,掉进了水泡子。他的面部全部被烧伤,大衣、毛衣被烧烂。回到局里,他不顾烧伤的痛苦,立即召开会议,布置打火工作。由于发现得早,布置及时,同志们行动果敢,一场即将蔓延扩大的山火被扑灭了,使祖国大片原始森林保存了下来。
  王德山在战争年代就得了肝病,为了工作他无暇顾及,领导和家庭几次劝说,好不容易给送进医院,他仅呆了三天又回到单位抓起工作。王德山转到宁安农场工作时,病情已发展到肝癌晚期。1963年元月与世长辞了,终年才48岁。
                 刘岑传略
  刘岑原籍四川巴县,1923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l945年5月参加革命,l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吉黑军区松江省人民政府秘书,民运团团长,农林科科长、国营农场场长、农垦局生产处副处长,高级农艺师、农垦部科委副主任、农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曾当选为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协副主席。1982年身患癌症,虽经多方治疗抢救,终因病情恶化,不幸于l983年2月12日在哈尔滨逝世,终年60岁。
  刘岑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北平地下党的教育和影响,追求真理,积极参加了党所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l945年8月,经地下党组织介绍,毅然离开大城市北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东北,参加开辟东北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为了保卫红色政权,清剿谢文东匪徒,曾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1947年6月,为了支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党决定建立国营机械农场,刘岑被任命为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副场长、场长。建场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刘岑总是不辞辛苦的与基层干部、工人在一起,踏查荒原,开荒生产。选择场址时,为了弄清荒原情况,他带领踏查组深入现场,除了向当地居民作调查外,每块荒原都要亲自踏查一遍,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制订建场开荒计划。
  他根据新开荒地的特点,当年种上甜菜和大豆共10200亩,秋天收获大豆l00吨,甜菜1800吨,农场头年播种取得了不小成绩。
  刘岑是一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1960年以后,一直负责黑龙江垦区的生产和科研的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刘岑遭到迫害。在此期间,他仍不忘党的工作,埋头于东北垦区开拓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完成了《黑龙江农垦史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初稿。
                   韩喜庆传略
  韩喜庆,l927年6月生于山东莱芜县一个雇农家庭。1949年参加国营农场建设,l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农工组长、农工队长、生产队长,支部书记等职务。受到场级先进生产者奖励l2次,省级先进生产者奖励两次,l956年授予全国农业、水利战线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韩喜庆二十二岁那年,正逢国营宁安农场招工,他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农场建设,勤奋工作,积极劳动,他当一队农工队长时为了夺丰收,白天下地收麦,晚间又到场院组织并参加劳动。困急了就侧歪在麦秸堆里睡一会儿,麦收季节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就是这样渡过的。1954年全场粮食霉烂严重,一队的场院一粒粮食也没有霉烂。秋收时节脱大豆,一个班次规定定额是l80—195亩,他顶班作业一个班次脱了375亩。韩喜庆的拼搏精神在职工中广为传诵,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韩大楞”。
  “韩大楞”其实不虎也不楞,工作从不蛮干。他当生产队长时,全队每块土地状况、茬口、年产量都了如指掌,在落实生产计划会上,讲得条条有道理,与会者心服口服。他通过亲自参加劳动摸索制定出木工瓦工定额,既切合实际又留有余地。有一次开会回来,到木匠房转一圈,查点了一下门窗扇数目后说:“今天效率没有发挥出来,再打两扇窗户还松快有余,对不?”木匠师傅说:“队长你说得对,看着你不在家,手放慢了些”。木匠师傅背后钦佩地说:“真唬不了韩大楞”。
  在管区任支部书记时,铲地带锄头,割地带镰刀,自己排垄还检查质量,看到谁质量不好便以身示范,一干就是一、二百米远。麦收时场院忙,压力大。他就经常深入场院,一天下着小雨,他在场院看看东边天,又望西边天,试试风向,告诉大家“摊场晒麦子”。职工当时疑惑不解,韩喜庆说:“没事,这雨下不大,上午九点多钟就晴了”。果真如此,九点多钟天气放晴。职工打心里佩服韩喜庆。
  韩喜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挂上“莫须有”的罪名,蒙受不白之怨,遭到迫害,于1975年11月8日病逝,终年48岁。
                 李毅传略
  李毅,男,1938年1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一个贫农家庭,l955年高小毕业,l956年6月考入嫩江机训班学习,1957年4月毕业分配到八五七农场一队当拖拉机驾驶员,后任包车组长。l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任农场革委会委员、常委、工代会常委职务,1969年组建兵团,任机务排长,l971年被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l974年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聘请他为农机系校外辅导员。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自1957年起,连年立功受奖。总局、管局、农场多次授予他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标兵等光荣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l97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l978年被树为牡丹江地区先进个人标兵。
  1974年抢播,播种机大轴断裂,他拖着高烧的身体,肩扛30多斤重的大轴,到团部修理连焊接,连夜往返,步行120余里,饥渴劳累使他昏倒在连队保养间。人称钢铸的大轴铁打的人。在李毅的时间表上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农忙季节,他每天工作至少18小时,他患有气管炎和肺气肿病,即使咳血仍然照样工作,l971年一个多月的麦播时间,他服了400片药仍挺着干。医生无奈偷着给他注射了冬眠灵,促使他休息。
  李毅开了一辈子拖拉机,爱车如命,精心保养。外出支援抢播,机车行到一个不知深浅的水沟前,为了防止机车灌进脏水,他毫不犹豫地跳进结着薄冰的水中为机车探路。三伏盛夏,手捧水壶,他却渴得嗓子冒烟儿,别人劝他:“你就喝一口吧!”他说:“还是让机车喝个够吧”。他生前所在的“572”车组,闻名全兵团,总结出了l5年没大修的成套经验,在四师全面推广,被树为标兵车组,l973年荣获省先进车组光荣称号,还曾先后参加过沈阳军区、全国总工会召开的经验交流会。
  他开车23年,从未用过公家一滴油。有时单独在田间作业,打火机没油宁可不抽烟。平时他抽旱烟,只有在农忙时怕耽误工作才买包烟揣在怀里。他家生活困难,但总是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王振海家失火后,他连夜去帮助安顿,送去被褥、热水瓶。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发烧39度,仍坚持过组织生活。
  李毅为了农场的建设事业拼搏了一生,因积劳成疾于1980年元月24日病逝。
                   田桂清传略
  田桂清,l941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一个贫农家庭,1959年至八五八农场参加工作,在第四生产队(小黑河)当拖拉机手。l964年7月31日,生产队休息,不少人去场部买东西。下午,田桂清和宋协和,以及家属刘淑兰、张桂花抄近路,乘船渡小穆棱河回队,因船小人多,行到河心水深处,幌动太大,突然倾翻,四人全部落水,他们之中只有田桂清稍懂水性,他发现宋协和已经脱险,刘淑兰也攀上了船板,只有怀孕七个月的张桂花,正时沉时浮地在水中挣扎,逐渐向远处河心漂去。田桂清见此情景毫不犹豫,顾不得脱掉湿透的棉衣和灌满泥水的高筒水靴,游到张桂花身边,连托带推,把她送到船边。张桂花攀上小船,脱离了危险。可是,田桂清却由于疲劳,体力不支,再也无法接近船沿和岸边,被无情的流水冲走,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年23岁。
  田桂清牺牲后,共青团八五八农场委员会,根据他生前的表现,追认他为共青团员。《农垦报》专题发表了田桂清舍己救人的通讯。
                  王文卿传略
  王文卿,男,l940年4月出生在山东省栖霞县,高中文化,l960年投奔姐姐王桂梅来到八五八农场杨木河分场当农工。l963年和平农场成立后,王文卿做为场方教员被派到忠诚公社场社合办农业中学任教。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忠于职守,努力钻研教学业务,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
  1965年7月8日下午,学校三名教师带领全校学生在穆棱河练习游泳时,初中二年级学生梁云福不慎失足,从沙面坡滑入深水,拼命挣扎,连声呼救。王文卿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箭步飞身跃入水中,扑向被淹学生,王文卿救出学生后,终于精疲力竭,被激流卷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文卿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出了通报,号召全省教育工作者向王文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