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划一、行政区划现状
见农场行政机构图。
二、基层单位
16年来,农场的基层单位,历经几次调整变革,至2000年未有农牧单位32个,工业单位4个,运建服务单位10个,文教卫生单位3个。1985~2000年关停撤并基层单位18个。
农牧单位:
第一生产队 前身是原八五○部农场三大队四中队,于1957年组建为八五○农场五分场第三生产队,首任领导王永福、李个泉,1960年改称三八队,1963年农垦部实验农场时期称第一生产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一连。 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一队。
一队位于农场场部西北3公里处,东与十四队为邻,西至二队,南与砖瓦厂相接,北靠十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质肥沃,黑土层在15厘米以上,洼地白浆土沙性大,保水性差,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旱涝保收,是农场经营效益比较稳定,位居上游的生产队。
1980年建成1 226平方米初具规模、设施配套的奶牛场,牛群达400余头,平均年交鲜奶494吨,最高年份1992年上交鲜奶962吨。全队生活富裕,至 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16.9平方米,人均收入3 470元,户均财产19 867元,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装上了有线电视。电话安装52部,占住户的44%。摩托车、电冰箱及其它家用电器都占一定比例。全队纵横4条沙石路贯穿住区,道旁绿树成荫,队容队貌整洁。1998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二生产队1958年组建,首任领导王延成、任传振。位于农场场部西9公里处,东与十队为邻,西与三队接攘,南和虎林市杨岗镇富国相连,北靠八队。该队属漫岗坡地,土地肥沃,多数地块是黑草炭土壤,气候适宜,旱涝保收,人们称之为“二队宝地”。一般年份,大豆亩产在300斤以上,小麦亩产500斤以上,玉米亩产在800斤以上。
1988年,农场决定将连年亏损、低洼易涝的第十一生产队兼并到二队。经过几年治理,调整种植结构,使原十一队的农业生产逐年走向稳产。1993年1月终止兼并,仍恢复十一队建制。
二队在队长王德胜的带领下,大胆改革,注重产业结构调整,1985~1988年相继办了纸箱厂、塑料助剂厂,队办工业当时红红火火。1988年销售收入 3 733 298元,销售利润1 148 557元,利润总额896127元。由此二队更名为“卫星联合公司”。1992年又更名为“牡丹江农垦卫星经济联合公司”。1991年被管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被评为小康队。
2000年二队生产总产值460.2万元,人均收入3 104元,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住户电视机普及率100%,全队有摩托车近20辆,因此二队在全场享有“摩托车队”称号。
第三生产队 前身是在原八五○部农场三大队一中队的基础上,于1957年组建的八五○农场五分场第一生产队。首任领导张家栋、何金阳。1963年农垦部实验农场时期改称三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三十八团三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三队。
三队位于农场场部西北13公里处,东与二队为邻,西与五队接壤,南靠水坝桥道班,北至四队。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经营水平、效益很好的农业生产队。土质肥沃,黑土层较厚,地形呈漫岗坡地,北有完达山天然屏障,气温适宜,适种各种旱作物玉米、大豆、小麦等,播期比其它生产队一般都提前10~15天,很少受灾,旱涝保收。
1985年以来,连续16年经营盈利,共生产粮豆36 552吨,完成总产值 3 862.5万元,纯利润823.9万元。全队人均住房面积16.8平方米,人均年收入 3 953余元。1994年经管局验收通过为小康队。三队是垦区首批步人小康队行列单位之一。1989~1992年曾被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售粮模范”等称号;被总局授予“粮豆总产先进单位”、“小麦、大豆高产先进单位”;被管局授予“文明队标兵”称号。
第四生产队1961年组建,首任主管领导邹玉琛、金炳昊。在八五○农场五分场时期为五队,1963年农垦部实验农场时期改为四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为三十八团四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恢复四队。
四队位于完达山脚下,北靠山林,避风向阳,距场部西北17公里处,东与八队为界,西与五队为邻,南靠三队,北与永红乡朝阳村接壤。有耕地11 500余亩,适宜农、林、牧、副业生产。1985年公养奶牛180多头,年产奶量370吨。 16年来,生产经营10年盈利,4年亏损,2年平,年均盈利18.7万元。至2000年,农业总产值245.8万元,人均收,k3 210元,年盈利85万元。
第五生产队 始建于1970年,首任领导韩荣、朱增贵。兵团时期编为三十八团五连,1977年以后为五队。
五队地处农场场部西北20公里处,东与四队接壤,西至石头河水库,南与杨岗镇为邻,北靠平山林场。依山傍水,适于农、牧业发展。在组建队时,就有公养奶牛63头,以后发展到121头,年交鲜奶339吨。1987年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生产经营亏损。1987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尤其是1994年以来,经营效益明显提高,连年盈利,1994年总产值达210万元,上交粮930吨,人均收入达到2 200元,1995年进入小康队行列。到2000年,家家通自来水,户户装有线电视,是总局先进单位,管局文明队标兵。
第六生产队 于1958年3月复转官兵选址建点,首任领导熊冀生、牟树德。它的前身是八五○农场技校,1960年场社合一时叫宝丰队,1963年二级制八五 ○农场时改为排水队、工程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为三十六团六连。 1975年归并到三十八团为六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第六生产队。1995年初,农场决定与二十五队合并,1997年底又分开,仍恢复六队建制。
六队位于农场场部以东30公里处,东与宝山村相连,西与二十五队为邻,南至密虎公路,北与二十六队接壤。是农场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原有耕地8 200多亩,地势低洼,易涝,生产经营出现亏损。1989年,农场决定为六队根治内涝,从八五二农场引进挖掘机5台,推土机4台,挖掘沟渠,平整土地,并从二十五队划拨耕地2477亩给六队。这样,不仅使土地现状彻底改观,而且耕地面积扩充到10 700亩。
1990年由于挖沟修渠,水利配套,水患基本得到控制。加之这一年雨水调和,职工积极性高,农作物长势喜人,小麦单产超过350斤,这一年,虽遭历史罕见的大雹灾,但粮豆总产首次突破千吨大关,达1 140吨,创总产值103.5万元。经营盈利14万元。
1993年之后,经营效益逐年提高,连年盈利,六队注重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水田面积。至1997年水稻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7.8%,总产突破万吨为11 214吨(与二十五队合并时),平均单产458斤,这一年总产值1 515万元,盈利235万元,人均纯收入4463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被农场授予“经济效益显著单位”。1999年进入小康生产队。
第七生产队 于1984年1月组建,首任领导花永、高士俭。它的前身是兵团时期三十六团的农业科学试验站。1975年划归三十八团改为三十连。1979年6月与九队合并,原三十队队址改为八五○三中,后又改为八五○农场职高分校。 1984年1月,职高分校并往场部职业高中,同时组建第七生产队。1989年1月,七队与二十三队合并,1997年10月又与二十三队分开,仍恢复七队建制。
七队位于场部东北34公里处,东邻九队,西与二十三队相连,南靠虎林市兴华村,北至云山中干。有耕地15 829亩,土地条件差,地势低洼,水利不配套,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如遇旱年收成尚好,如雨水过多,经常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产。
自建队以来,体制几经变化,撤并多次。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较差,是比较贫困的生产队。
第八生产队1959年组建,首任领导宫海山、于兴武。它的前身是五分场机械队,农垦部实验农场时期称奶牛队,1967年命名向阳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八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八队。
八队占地17 640亩,总人口459人,其中满族5人,回族10人,属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优越,依山傍水,东与云山水库为邻,北靠完达山余脉与东沟林场为界,西有一片绿色草原与四队相隔。是一个农、牧业并举的生产队。
八队有耕地7 500余亩,由于靠近山区,土层薄,地里石头多,影响机械耕作,因而农作物难以实现稳产高产。依据地理条件,适于畜牧业的发展。1965年,在原有100多头奶牛的基础上,兴建了六栋计11 5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牛舍,盖了一栋125平方米砖瓦结构炼乳室。到1991年奶牛发展到193头,日产鲜奶1.26吨,成为农场乳业公司一员。1997年乳业公司解体,奶牛由公养转为私养。
八队境内的石头山,出产优良建筑石料。自1958年以来,农场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所用石料,均从此处开采,至今山头不仅已经削平,而且继续深挖采石。采石手段,目前已实现机械化,能加工各种规格的小石子,年产石料5 000多立方米。
第九生产队1958年建队,首任领导刘桂生,靳资本。前身是农场三分场场部,1963年二级制时为八五○农场五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三十六团九连,1975年归并三十八团,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九队。
九队位于场部以东37公里处,东至二十七队,西至穆棱二干,南与二十六队接壤,北靠二十八队。有播种面积19 100亩,地形坡度较大,地表不平,土壤为碱性白浆土质。1991年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自1992年后,随着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水田面积7 000余亩,单产由1991年以前的200斤左右,提高到1992年以后900多斤。经营效益逐年提高,连年盈利。到1997年,创产值1 302万元,人均收入2 500元。经总局、管局验收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生产队 于1957年组建,首任主管领导王玉湖。它的前身是虎林县示范农场。1957年组建时为八五○农场五分场四队,1963年农垦部实验农场时期改称十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三十八团十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队。
十队位于场部以北10公里处,东与十一队接壤,西至二队,南与一队为邻,北靠八队。有耕地11 800余亩。地形坡降大,1985年以前,农业基本以旱田为主,水田占播种面积不到10%,养黑白花奶牛110头左右,是一个农牧结合的生产队。1985年以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完善联产经营承包,对产业结构进一步作了调整。根据本队东部地形平整,有利灌溉条件,逐步扩大水田面积,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到1997年水田面积扩大到6000余亩,是1985年的6倍,并将水荒地改造成水稻田1 404亩。粮豆单产383斤,总产5 099吨,总产值 742万元,人均收入3 120元。
十队有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能量为24千瓦,有变电设备一台,容量为100千伏安,并拥有自动交换机一门,安装电话17部,有线电视人户率100%。 1999年经总局、管局验收,评为小康队。
第十一生产队 始建于1971年,首任领导赵喜堂、刘金明。在兵团时期编为三十八团十一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一队。
十一队地处云山水库脚下。东邻十三队,西与十队相连,南与十四队接壤,北靠云山水库。有耕地11 700亩,地势低洼,土地不平,属沼泽地带,为草甸白浆土。地下深处存有千年古木,为千百万年地壳变迁的结果。
十一队由于地质条件因素,农作物经常受涝,造成连年亏损。1988年9月农场决定,将十一队兼并归卫星经济联合公司经营管理。经过四年多的治理改造,生产虽有好转,但终究未能扭转经营亏损的局面。1993年3月,经卫星经济联合公司呈报农场批准,十一队与该公司脱钩,恢复原十一队建制。
1993年,这个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十年九不收的十一队,开始重振旗鼓,在队长兼书记刘凯洪的带领下,带头并动员职工集资5万元,安排了1993年的春耕生产,当年生产盈利40万元。因地制宜,利用背靠云山水库的有利灌溉条件,发展水田,以稻治水,积极引进水稻户,将十一队85%的耕地改造成水田,从而彻底改变了十一队的面貌。自1993年以来连年盈利,投资20多万元,美化环境,修筑道路,安装有线电视,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提高。1996年被评为管局“文明单位”,1998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二生产队1958年组建,首任领导李胜清、杨春和。前身是八五○农场四分场三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为三十六团一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归并到三十八团为十二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二队。
十二队位于场部东北13公里处,东靠二十三队,西至十四队,南与十六队接壤,北与云山农场二十队为邻。地势低洼易涝,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 1992年以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职工收入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场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采取以稻治涝措施,发展水田,1993年以来,已发展水田6 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经营效益逐年提高, 1998年,产值达1 059.4万元,人均收入3 802元,电视普及率100%。1998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十三生产队1973年建队,首任领导吴军、宋仁山。在兵团时期编为三十八团十三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三队。
十三队位于场部东北14公里处,东与十二队为邻,西靠十四队,南至十五队,北至云山农场九队。有耕地14450亩,地势低洼,为草甸白浆土,农作物易涝。自1985年以来的16年中,6年盈利,10年亏损,盈亏相抵,总亏损29.8万元,平均年亏损1.86万元。
1996年,实行“四到户、两自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水田。自1995~1997年共开发水田8 000亩以上,占耕地面积14450亩的 55.4%。经营效益逐年上升,1998年总产值1 149.6万元,盈利100万元,人均收入3 500元。1998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四生产队 建于1959年,首任领导杨继英、王英斌。原为五分场老五队,社教后的1965年春被撤销,归并到十五队,成为十五队的一个作业点, 1968年安置上海等地知青,成立红卫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命名为三十八团十四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四队。
十四队大部分土地为低湿平地,土质粘重,多为沼泽化、潜育化、白浆化土壤,黑土层10—15厘米,土质肥沃,宜于农作物生长;但常受洪涝侵袭,致使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经营经常亏损。三江平原“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万亩方低湿耕地除涝防旱综合治理,十四队于1987年6月被正式列为示范区课题,以治渍为主,在万亩方中组装了“干、支、斗、农、沟、管、洞、缝”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共完成土方332.68万方,桥涵29座,暗埋管33条,全长50.92公里,累计打鼠洞、超深埋8 700亩次,开临时沟3 000亩次。“九五”在以治渍为主的基础上,向“除涝、排渍”综合治理发展,由“沟管、洞缝、池闸井机”组装的“档引、排灌、降蓄、采补、水旱”一体化工程,并建立300亩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区。通过综合治理,使十四队低湿耕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科技攻关推动了十四队生产和经济发展。攻关前,粮豆单产只有83公斤,年均亏损9.9万元,是全场闻名的穷队。1992年跃居全场一类队。“八五”期间粮豆单产达到191.2公斤,较“七五”年均单产137.6公斤,提高了38.9%, 1995年实现经营利润80.5万元,较“七五”年均翻了3.1番,人均收入达2 800元,较“七五”提高了3.4倍。1992年被总局命名为“文明队标兵”,1994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五生产队 于1958年组建,首任领导张国娄、韩夫立。它的前身是五分场、农垦部实验农场十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十五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五队。
十五队位于场部东北9公里处,东与十二队为邻,西与十四队接壤,南靠二十队、十六队之间,北临十三队为界。土地面积20 300亩,播种面积17 200亩,低湿平地为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透水性差。东靠穆棱一干,农田水利工程基本配套,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产量。1985年单产152斤,1996年提高到 827斤。1985年至2000年的16年中,有12年盈利,4年亏损。其中1998年为最好年景,粮豆总产7 889吨,平均单产497公斤。1993年以来,扩种水稻面积,产量逐年提高,至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14 1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2%,单产超过于斤。户养奶牛朋头,年产奶570吨。
至2000年末十五队户户装有自来水,家家安有有线电视,职工人均收入达至Ij4 530元,1999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十六生产队 始建于1958年,首任领导王景义。它的前身是八五○农场五分场六队。1963年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十六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十六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六队。
十六队位于农场场部以东16公里处,东与二十四队相连,西邻二十队,南与十八队接壤,北至十五队。有耕地11 838亩。地势低洼易涝,属潜育化、白浆化土壤,透水性差,常受水涝灾害影响,单产不高,自1986—1993年的8年中,年均亏损10.6万元。1993年后十六队以稻治涝,发展水稻生产,从延寿、方正等县引进水稻种植户10余户。1993年开始种植水稻2 400余亩,到1996年,全面实行“四到户、两自理”,财务与农场实行报账制,水田发展到11 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1994-1997年总盈利274万元,年均盈利68.5万元,人均收入达1 800元。1994年户养奶牛80头,年产奶170吨,年总产值928万元。已接近小康队水平。
第十七生产队 始建于1968年,首任领导辛升智、刘金铭。前身是农垦部实验农场曙光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十七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七队。
十七队位于场部以东14公里处,东与凉水大队为邻,西与十八队为界,南临穆棱河,北至哈东铁路。有耕地12 600余亩,密虎公路以北属草甸白浆土,密虎公路以南大部分属沙性土,地势高低不平,地温较高,出苗快,但肥力差,怕旱,产量不稳定。1985年以来,生产经营较好,多年盈利,1994年被总局命名为“文明队标兵”,1997年总产量达4 798吨,产值700.7万元,人均收入3 674元。户养奶牛71头,年产鲜奶“2吨。1995年经总局验收,评为小康队。
第十八生产队 于1957年建队,首任领导张德明、周吉修。原是八五○农场五分场七队,1963年为实验农场七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十八连, 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八队。
十八队刚组建时,开荒两万余亩,东至东山头,西至二十一队。1961年以后,划出一万来亩土地分别给新建的种猪队、曙光队。剩余只有一万亩左右的耕地,年生产粮豆不足千吨。
1959年8月,王震部长视察了五分场七队,又一次踏察了七队的土地和穆棱干渠情况后,决定七队为部长的“试验田”,并提议五分场为农垦部的“实验场”。此后,王震部长非常关心七队的生产、生活情况,经常来队步行查看地号、召集会议、了解情况,并将虎林县公安局长刘文明调任七队队长。
十八队有耕地14175亩,大部分土地为低湿平地,白浆土,靠穆棱河沿岸为沙性土壤,土质肥沃,宜于耕种。机械力量较强,农具配套。自1985年以来, 13年盈利,3年亏损,平均年盈利6。28万元。1997年,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 9 000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产量逐年提高,1997年上交粮豆5 500吨,总产值8 970万元,人均收入3 000元。户养奶牛66头,年产鲜奶121吨。1995年已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九生产队 于1961年组建,首任领导毕仲生、陈焕娥。它的前身是五分场种猪队。1967年更名革命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十九连, 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十九队。
十九队原为县辖自愿屯所在地。1959年搞场社合一时,自愿屯并人八五○农场五分场七队,成为该队的一个排,1961年春闹场社分家,公社到屯子里牵走了马,七队又把马拉回来,闹腾了一阵,后经县里、场里组织专人调解,才告平息。
十九队房建面椰144平方米,耕地9 000余亩,土质肥沃,属潜育白浆土和草甸白浆土,适宜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有几百亩沙岗地,种植的西瓜场内外驰名。1988年以前集体养猪曾是长项,有较多盈利,后转为户养。有奶牛18头,年产鲜奶90吨,2000年总产值403万元。1999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二十生产队 始建于1955年,首任领导吴启发、马何喜。前身是八五○部农场三大队八中队,1957年为五分场八队,1963年为实验农场八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二十连,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队。
二十队所在地名辉崔,在辉崔还有农场水利队、修造厂等单位。位于场部以东6公里处,东至十六队,西与科研站相连,南邻二十一队,北至十五队。有耕地13 000亩,是一个中型生产队。辖区地势平坦,白浆土,透水性差,易受洪涝灾害。1985年以来,水利工程逐步配套,沟渠纵横,桥涵畅通,在两沟一台上营造了防护林。近年来,土地个体承包,实行“四到户、两自理”,大力发展水田,效益较好,截止2000年,水田发展11 400多亩,占播种面积的90%。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小麦、大豆单产也在350~400斤之间,人均收入6177元,总产值908万元。
二十队是全场组建最早的生产队,交通便利,密虎公路和铁路插边而过。场部通住东片各队往返公共汽车,必经二十队穿过。也是农场在东片召开片会的聚集地。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仅1997年,全队养殖业纯收入就达21.8万元,家家有自来水,户户安装有线电视。全队电话安装52部,占住户的40%。1998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二十一生产队 于1956年建队,首任领导高士坤、余德友。前身是八五○部农场三大队九中队。1957年为五分场九队,1963年为实验农场九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二十一连,1977年为卫星农场二十一队,1982年1月,管局党委决定将二十一队改为管局科研所,1985年10月,管局将科研所搬至密山,余下人员及房产,分别划归八五○农场二十一队和修造厂。至此,仍恢复二十一队建制。
二十一队南靠穆棱河,地势低洼,大面积属草甸白浆土,夹杂着低洼沙性沼泽土,沿穆棱河北岸筑有防洪堤,以防止河水侵袭。农业生产效益较好,户养奶牛49头,年产鲜奶56吨。职工自营经济收入较高,1997年已跨人小康队行列。
第二十二生产队1958年组建,首任领导张成举、杜忠仁。前身是八五○农场四分场二队、三队,1963年二级制时为二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与三队合并编为三十六团二十二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划归三十八团为二十二连, 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二队。
二十二队位于场部东北部18公里处,东靠穆棱二干,西与十二队相连,南至二十四队,北靠云山农场。有耕地18000余亩。土地平整,属草甸白浆土,黑土层较薄,低洼易涝,正常年景产量较高。1985年以来的16年中,有6年盈利,6年亏损,4年平,盈亏相抵,平均年亏27.4万元。近年来,大力开发水田,以稻治涝,粮豆作物趋于高产稳产,水稻单产达千斤以上。2000年粮豆总产 5 565吨,上交粮1 226吨,创产值657万元,盈利50万元,户养奶牛80头,年产鲜奶210吨。人均纯收人2 536元。
第二十三生产队1959年建队,首任领导张润昌、王玉先。前身是宝东公社大连屯大队,1959年并人八五○农场四分场称大连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与四队合并编为三十六团四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划归三十八团为二十三连, 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三队。
大连屯紧靠大连泡河而得名。四周环水,地湿低洼,属草甸白浆土,渗水性差,黑土层15~20厘米。正常年景产量较高,大部年份都能为国家盈利,是一个比较大的机械化生产队。1989年农场决定:兼并七队归二十三队经营管理。经过九年的运作,由于摊子大,地块分散,加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多年亏损,很少盈利,1997年经农场决定与七队分开,仍恢复七队建制。1999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二十四生产队 始建于1957年,首任领导梁立新、李遵义。前身是八五○农场四分场场部。1957年为八五○农场四分场五队,1963年为二级制八五○农场五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五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归并到三十八团编为二十四连,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四队。
二十四队有耕地22 300余亩,是个耕地面积大、人口众多的大型生产队,低湿平地,草甸白浆土,黑土层12~18厘米。农机力量较强,农具配套,种、管、收、晾、储、运作业机械化。1990年以来,为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一方面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同时扩大水田,以稻治涝。至1997年,已发展水稻超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0%,产量比1990年以前增加了4倍。2000年上交粮7 779吨,总产值达1 100.6万元。户养奶牛25头,人均收入4093元,已进入管局级文明小康队行列。
第二十五生产队 始建于1955年,首任领导宁芳其。前身为八五○农场二大队七中队。1957年为八五○部农场四分场共进队,1963年为二级制八五○农场七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二十五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归并到三十八团,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五队。
二十五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漫岗沙丘2 000余亩,大部面积为东部平原,多年种植小麦、大豆、玉米。1989年以来,经过兴办家庭农场和集体承包的几次反复,六年亏损,五年盈利,盈亏相抵,总盈利400万元,平均年盈利 40万元。近年来,土地个体承包,大力发展水稻,效益较好。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4年进入小康队行列。1995年元月,农场决定二十五队与六队合并,称六队。历经三年的运作,由于思想不统一,加之管理跟不上等原因,又于 1997年底与六队分开,仍恢复二十五队建制。
第二十六生产队 于1962年建队,首任领导程功、于应斗。原为八五○农场三分场四队,1963年二级制农场时改为畜牧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畜牧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归并到三十八团编为二十六连,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六队。
二十六队位于农场场部以东27公里处,东与二十七队接壤,西靠虎林县属兴华村,南邻六队,北靠九队。有耕地15 400亩,地势西略高而东稍低,不少地块呈锅底形,地洼易涝,虽经多年治理,终因地势所限,仍易受水害,产量很不稳定。1985~1994年的10年中,3年盈利,1年平,6年亏损。
1991年在队长的带领下,发动群众,修路垫沙。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提高了抗御灾害的能力。近年来,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开发水稻生产,旱田推广喷灌,水田采用旱育稀植,培育大苗壮苗新技术,使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到2000年,已发展水田11 730余亩,总产量达 6 619吨,产值777.5万元,人均收入3 012元。1998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二十七生产队 始建于1955年,首任领导孙干志、郝明轩。前身是八五○农场二大队六中队,1957年为八五○农场三分场一队,1963年为二级制农场八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八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划归三十八团编为二十七连,1977年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七队。
二十七队有耕地28000亩,是农场耕地面积最大的生产队。土地以白浆土为主,少有草炭土。地势低洼易涝,黑土层10~15厘米。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由于农机分散,管理水平不高,各家庭农场之间又缺乏协调,最终6个家庭农场全部亏损,累计31万元。1986年,生产队又将土地、农机具全部收回统一经营管理。1988年又形成四个生产协作体,生产经营形式几经改革变化,都未能扭转经营亏损的局面。
1990年,农场对二十七队投资实行“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将原有干、渠全部疏通治理。共完成土方量10万余立方米,修桥涵11座,水利工程基本配套,使所有地块形成了良好的排涝效果。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实行“四到户、两自理”,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扩大水稻面积,以稻治涝,使产量逐年提高,生产经营出现可喜局面,2000年粮豆总产达12 855吨,产值1 467.4万元,土地承包户全部盈利。户养奶牛46头,年产鲜奶153吨。1998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二十八生产队 始建于1958年,首任领导苏全雷。原为八五○农场三分场三队,1963年为二级制农场十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十连,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划归三十八团,编为二十八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称二十八队。
二十八队位于农场场部东北30公里处,东至二十九队,西北与云山农场相连,南与九队为界。地势平坦,在西部22号地三区仅有一座占地40亩、高约 38米的圆形丘陵,名叫葡萄山。在乎坦的地形中,各个地块都有大小不同的锅底坑,有的形成严重内涝,甚至无法耕种。
土质80%为沙性土壤,渗水性强,易涝又怕旱,自然肥力低下,因而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由于建队较早,田间规划比较成形,沟渠配套,林带成网,为农作物的气候调节、防风、排水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5年以来,生产经营承包,几经变革,多数年份亏损。1996年后,实行“四到户、两自理”,生产效益逐年好转,承包土地户都有盈利,自营经济给职工的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养牛、养猪等副业,每户平均年收入达2 300元。 1998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第二十九生产队 于1958年组建,首任领导孙守军、王守业。原为三分场五队,1963年为二级制农场十一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十一连, 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归并到三十八团编为二十九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二十九队。
二十九队距场部35公里。东靠大连泡总干,西至二十八队,南与二十七队为界,北与八五四农场二十七队为邻。是农场靠东最边远的生产队。有耕地 20000亩,地势低洼易涝,平原部分为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漫岗部分为棕壤沙性土壤,生产大豆、小麦和玉米。1985年以来,经过家庭农场和集体承包的几次反复,8年亏损,6年盈利,2年平。户养奶牛29头,总产值893.4万元。
第三十生产队 于1997年10月在凉水饮料厂的基础上组建。1959年称四分场窑厂,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六团六连,1975年并人三十八团称砖瓦二厂,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砖瓦二厂,1984年曾改称建材厂,1987年转产饮料,改名八五○农场凉水饮料厂。
1989年以前,是生产经营红砖、饮料为一体的企业。1989年以后,生产经营体制几经变革,砖厂、饮料分合多次,辗转承包租赁,终因亏损严重,于 1997年底农场决定将砖厂、饮料厂分别拍卖给郑宝仁、吴运道经营,同时利用此地盘成立第三十生产队。
三十队位于场部以东23公里处,东靠二十五队,西与十六队为邻,南至宝东乡凉水村,北靠二十四队。占地5 965亩,耕地5 800亩(其中有二十四队划拨给三十队3 900亩),总户数49户,总人口148人。2000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东沟林场始建于1969年3月,首任领导吴志超、朱增贵。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七连,1977年为卫星农场七队,1985年东沟林场与七队合并,称东沟林场,场址设在七队。
东沟林场位于场部西北18公里处,东与云山农场七虎林河为界,西至永红乡,南邻八队,北靠七虎林场。至2000年东沟林场有山林地6万余亩,耕地 3 000亩,但山林资源贫乏,处于造林无地、伐木无林的状态。1996年农场决定又将平山林场划归东沟林场管理,使山地面积扩大到11万余亩,总人口增至近 300人。由于范围大,管理很不方便。
自1985年实行土地承包,两费自理,几经周折的十几年来,6年盈利,5年亏损。1996年以后实行报账制,不计盈亏。从生产总产值、人均收入、职工生活水平来看,都较前有明显提高。自营经济较为发达,职工以养牛、种木耳、捡山产品、挖药材为主要副业收入。1998年被评为小康生产队。
畜牧队 位于穆棱河畔。1959年组建,首任领导路忠华。原为五分场打鱼点,1963年为实验农场打鱼队,1966年称实验农场畜牧队,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二十二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畜牧队。
畜牧队占地5 659亩,耕地3 500亩。为沙性土壤,主要种植饲料供奶牛喂养。有人口193人,职工69人。1976年办成公养奶牛场,当年发展奶牛171头,年交鲜奶320吨。随着奶牛事业的发展,公养和私养并进。1995年,养牛大户孙琪已发展奶牛群150头,最高年份上交鲜奶105吨。到1997年,公养奶牛存栏数为360头,年产鲜奶1 000吨以上。年底实行股份制,有39名职工人股,合计股金72万元,买下了原畜牧队、一队养牛点奶牛,成立了“千牛星”股份制奶牛场。机制的转变,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1998年奶牛场上交鲜奶906吨,实现产值113万元,盈利5万元。
工业单位
糊精厂是1994年1月从沪星食品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核算单位。1993年在完达山乳业集团的帮助下,同省乳品中心联系,以3万元买进省乳品中心生产酶法糊精,供应奶粉厂,作为生产添加剂。当年7月份,投资15万元,将葡萄糖车间改造成糊精车间,于1994年1月建成投产,成为糊精厂。1995年实行承包经营,1996年实行租赁经营,1997年实行委托经营,1998年因产品无销路停产,归并到制药厂成为一个车间。
卫星制药厂的前身是1986年10月建成投产的核苷酸厂。由于所生产的产品“肌苷”属医药产品,须经省医药局、省卫生厅批准方能生产销售。故于 1987年3月报请省医药局、省卫生厅正式批准“黑龙江省卫星制药厂”生产“肌苷”原料产品。
截止1988年底,共投资28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设备购置、安装试生产等),但生产不稳定,形成不了规模,经营亏损,于1992年被迫停产。1993~1994年,又试产了生物杀虫剂,1995年又先后试产试销了多种生物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在使用效果上得到了农户的认可,但由于没有经营农药的“三证”,市场开拓困难等多种原因,于1996年宣告停产。1998年底,停产2年多的卫星制药厂,进行了生物钾肥、海洋放线菌等多个品种的试生产。2000年与绥化环晨生物制剂厂组建新的股份制合作,资产重组,生产生物杀虫剂、生物复合肥、生物钾粒肥等,年生产能力可达一万吨。
移栽灵厂1998年,农场引进北京农大张军博士研制的移栽灵生产技术,利用原卫星联合公司(二队)助剂厂闲置设备,进行移栽灵试生产,当年生产3.5吨,在东北三省推广应用,受到专家、稻农的好评。
1999年10月,农场与北京移栽灵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开发移栽灵混剂,在农场建立北京移栽灵集团东北分公司,成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以移栽灵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出资入股200万元;八五○农场以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人股160万元。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试生产由甲方负责提供原药,乙方组织生产和销售,确保实现销售额1 000万元,利润300万元。
2000年5月,农场召开股东大会,选举5名董事,农场场长李顺任董事长,聘任李代春为经理。与卫星制药厂合署办公,成立工业公司。同年7月农场决定撤销工业公司,两厂分别独立,不久又合并。一套班子,两条生产线,分别生产和经营。移栽灵产品,已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面粉厂 前身是粮油食品总厂的面粉车间。1998年3月25日,农场决定对粮油食品总厂的面粉车间实行租赁经营,厂长纪林生。
面粉厂实行租赁经营后,狠抓管理,提质降耗,所生产的“特一粉”、“特二粉”,除满足全场职工口粮外,部分产品还远销丹东等地,实现产值400万元,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且回款率90%以上。
运建服单位
公路管理站 始建于1981年,首任领导袁岳明、李汉三。职能范围除担任全场主干公路的养护管理外,还经营苗圃。先后挂牌“林业管理站、林路管理站、公路管理站”。
占地98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固定资产100万元,有日产三棱平地机一台,国产铲车一台,东方红—60推土机一台。设道班15个。全站有职工61人,其中养路工44人,年产值80万元。负责全场136公里主干线路的维修保养以及行道树和附属设施里程碑的管理,每年都达到标准,1994~1996年禅联管局“好路杯”称号;1998年获管局养路大会战第一名,为管局先进公路管理站、总局养路文明单位。
基建公司成立于1981年1月,前身是农场的基建队。占地18 921.20平方米,至1997年底有总人口294人,职工72人,退休人员27人,固定资产原值 462485元,净值197 854元。
公司在1988年以前,承担农场的主要工程建筑,1988年以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技术力量老化,建筑工程逐步被外地施工队所占领。有的工程项目,由公司牵头,再转包给外籍施工队来完成。有的自行组合个体施工队,承揽房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1985年以来的16年中,有8年盈利,6年亏损,2年平。
物资公司 位于卫星车站附近,与粮库隔路相望。有职工52人,固定资产净值887 247元,房屋面积4666.8平方米,储油容积为1 456立方米,油槽车2台,两吨叉车1台,各种设备净值169435元。
物资贸易中心设有仓库、门市部、加油站,具有物资管理和经销两种职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管理职能逐渐减弱,经营职能日益增强,成为纯经营性的经济实体。
仓库在贸易中心院内,主要经营农机整机及配件、机电、五金、建材等物资,门市部经营项目与仓库一样,面向社会。
加油站在公司北500米,站房面积360平方米,储油容积126 737立方。1989年建成营业。
生活服务管理站 1998年1月6日,农场决定撤销街道办、生活服务站、汽车队建制,合并成立八五○农场生活服务管理站。主管领导钟德华。
生活服务管理站,接管原汽车队队址及其大院,占地12000多平方米。主要职能:1.负责农场机关及场部地区部分单位的冬季供暖工作,供暖面积总计 47 000平方米;2.负责场部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供应;3.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办好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4.完成农场下达的美化、绿化、净化场部地区的环境卫生工作。
通信电力公司 前身是1962年在卫星地区建起的发电车间,负责人是赵资荫。1963年成立实验农场时建变电所,电力归工副业交通科管理。1984年成立电讯局,1997年初改为通信电力公司。
通信电力公司2000年有职工39人。下设电信管理股、设备技术股、总务股和财务股。负责全场各单位的配电、高、低压输电线路的维护及全场通讯设备的施工、维护和管理。
种子公司 位于场部地区东部,占地15 162平方米,建筑面积2 660平方米, 1998年9月与科研所合并,有职工120人,其中原公司33人,农业科研人员13人,种植业工人74人,拥有固定资产750万元。
公司的主要职能是:种子的经营和管理,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统一精选、烘干、拌药、包衣、小袋、分等包装等新技术,为全场统一供种。设有种子加工厂,烘干生产线一套,日烘干种子120吨。自1991年以来,共烘水稻种 49 000吨,小麦4000吨,加工大豆2 600吨,有4 800吨的仓贮能力。但因受资金困扰,尚无贮备种子的能力。
1998年,农场进一步完善了种子产业化生产,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建立了种子繁育基地,确保供种质量。同时投资161万元,续建种子仓8座,使种子加工投产4年后彻底配套,功能彻底完善,成为垦区少有的几家现代化种子加工厂。2000年销售各类种子2 801吨,销售收入767万元,上交各项规费72.7万元,利润47.9万元。
商业贸易公司 1998年1月6日,农场决定撤销农工商公司、庭院经济开发公司、商业科、卫星商场、劳动服务公司建制,合并成立八五○农场商业贸易公司,经理韦良勤。
公司成立后,有职工32名。组织集体经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对合并后的两个商店,实行柜台出租,并根据部分柜台职工的要求,对柜台位置进行了“公开竞标”。有两处柜台分别增长了62%和104%,另一处柜台经协商解决。对柜台出租方面更加周密和完善。
1998年全年总收人262 719元,总支出260 071元,盈利2 600元,完成农场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
水利工程公司 1998年3月7日,农场决定撤销水利一队、水管站建制,成立八五○农场水利工程公司。公司经理王述惠,书记姜学信。
水利工程公司是在原水管站的基础上建立的。占地6 240平方米,有住户120户,总人口270人,职工140人。有固定资产245万元,设备有挖掘机4台,大胶轮运输车3台,正反循环打井机1台,有50千瓦发电机组1台。检修设备配套齐全,库存零部件约计20万元。主要任务是为农场的水利基础建设打机井、修桥涵、进行水田渠道管理。
八五○农场粮库1998年4月18日,农场决定撤销干燥厂、粮食化验中心,合并成立八五○农场粮库。同年6月1日,转运站被撤销,亦划并到粮库管理。粮库主任吴长海。1998年8月,粮库主任李昌勤。2000年12月,粮库主任付玉斌。
农场粮库的主要任务是粮食收购、检斤、化验、计价、仓储、保管、干燥处理以及粮食对外发运的具体执行。2000年,农场粮库共收购粮食8 932.34吨,干燥处理6025.55吨,对外发运34450吨。
生产资料公司
生产资料公司(原农化公司),原隶属物资贸易中心管理,于1998年元月成为一个独立核算、委托经营的企业。首任经理周双志。2000年11月,周双志调出,由徐志伟接任。
公司位于农场场部东侧,占地11 2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1万元。主要以经营农药、化肥、农膜为主。在银行有账户,每年向农场定额上交利润。 2000年,共销售化肥6 900吨,农药7万吨,全年销售总额达1 698万元,经营利润19.8万元。
文教卫生单位
八五○农场子弟校
1998年8月24日,农场决定:农场中学与小学合并,成立八五○农场子弟校。校长林枫华,书记王莘萍。
学校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有1984年建成的5 2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有1998年建成的3 5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有1987年建成能容纳千人就餐的1 200平方米的大食堂。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设有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实验仪器齐全。
2000年学校有教职员工247人,在校生2 771人。编为高中10个班,初中 25个班,小学30个班级。
场直幼儿园
场直幼儿园是在1961年只有两间草房的托儿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任所长乔佩兰。经历了近40年的变迁和发展,至今已成为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的省标准化幼儿园。
幼儿园地处场部中心地带。占地4499.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 278.5平方米。有10个教室,5个活动室,8个寝室,设有268个床位,教学设备、体育玩具比较齐全。至2000年,幼儿园有教职员3237人。其中有中学一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二级教师16人。幼儿人园人数409人,设学前班4个,大班3个,中班1个,小班1个。1985年以来,被农场总局评为“一类园所”,1992年被定为“省标二类幼儿园”。
医 院
农场职工医院于1965年7月正式组建。徐法谦任第一任院长,徐金诚任门诊部主任,医院设在场部5—1楼西侧。1971年在场部西侧新建1 500平方米的医院一所,1980年又扩建1 500平方米的两层门诊楼,1994年又新建2060平方米的三层住院大楼,至2000年总建筑面积5 560平方米。
医院设门诊、医技科、内科、外科、药局。有职工109人,其中卫生医务人员89人。病房设置床位100张。其中老干部科技干部床位8张。基层单位设卫生所共45个,有卫生人员52人。
职工医院的医疗设备,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更新和添置,比较先进。主要有血流变测试仪、多功能麻醉机、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心电多功能诊断仪、牙科综合治疗机、日本产东芝—32B和ALCKa—620型B超、心功能监护仪、500毫安X光机、胃镜、胎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机及心脏急救仪等40多种。近年来,除承担着全场1.8万多人的预防、医疗和卫生保健工作外,还接收场邻周边乡、村部分危急患者,实行抢救与治疗。十多年来,曾先后荣获总局、管局“文明医院”称号,1995年1月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医院。
农业单位基本情况(2000年)
表1—14
注:二十五队于1995年1月~1997年底与六队合并
非农牧单位基本情况(2000年)
表1—15
关停并转单位
平山林场
1969年组建,首任领导高东升、刘燕堂。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二十五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平山林场。
平山林场原有山地5万余亩,人口90余人。主要任务以山林经营为主,兼有养鹿、种植人参、木耳等多种经营项目。平均每年采伐原木2000余立方米。由于山林多为柞树、桦树、杨树、水曲柳、胡桃楸等杂树,经济价值不高,1996年农场决定撤销平山林场,划归东沟林场统一管理。
新兴煤矿
1973年5月正式建矿。原隶属兵团三十六团管理,1975年撤销三十六团时,划归三十八团。1989年接收了滴道立井西山井口,几经改造,形成较为系统的正规矿井。年产原煤3万吨。1985年以前,农场下达经营指标为年上交利润8万元,年年完成。1986年以后,因矿井加深,生产成本加大,农场决定煤矿不再上交利润,在保证完成产量的前提下,保持经营平衡。
1997年,因煤矿资源渐少,出现亏损,农场决定停产,将煤矿租赁给赵玉玲个体经营。同年11月,煤矿工人全部撤回农场,分配安置到农业生产队。
园艺所
1965年组建,首任领导侯福昌、张玉岐。曾为实验农场园林站,1969年成立兵团时,至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时期仍称园林站,1986年以后,改名为“牡丹江农管局园艺开发研究所”,简称园艺所。
园艺所有人口103人。占地1 052亩,耕地650亩。主要任务是生产蔬菜、瓜果。1985年以前为农场培育苗木,品种有落叶松、樟子松、杨柳等树种,供全场绿化造林所需。1986年,农场决定将苗圃交由公路管理站管理。
1988年种植黑豆果,开始生产香槟饮料,效益可观。1996年总产值27.1万元,盈利2000元,人均收入2 600元。至1997年,为适应改革需要,农场决定撤销园艺所,归并到科研所管理。
科研所
始建于1960年,首任领导闫英华、周士柱。原为五分场试验站,1963年为实验农场试验站,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二十三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改称科研站(1985年叫过农技中心,1986.3~1987.2月曾挂过“牡丹江农管局糖作开发研究所”的牌子,其实党、政和生产经营均属八五○农场管理)。1997年1月改为科研所。
1985年以来,参加并完成了国家“六五”至“九五”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了总局小麦、大豆、玉米品种小区和生产试验,每年区试、生试品种达 50余种,承担了总局新农药的药效试验及病虫测报项目,主持承担了总局、管局、八一农大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的有: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黑龙江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总局推广奖四项。1998年9月,农场决定将科研所并归种子公司管理。
卫星糖厂
卫星糖厂于1970年筹建,1972年建成投产,为日处理甜菜200吨的小型糖厂。首任领导王成则、田振友。
1978~1979年又相继增建了乳品、糖果生产线,初步形成了小范围的糖乳良性循环。但是由于规模小、工艺设备及管理落后,致使生产发展缓慢,效益低下。1984年5月,经农牧渔业部批准,扩建卫星糖厂,日处理甜菜750吨,建筑面积5 678.88平方米(主厂房),总投资1 554万元。1985年底建成,1986年初开机生产。当年加工甜菜2.98万吨,产糖3 117吨。同年又建成与之配套综合利用的酒精车间和颗粒粕车间,形成了综合性现代化制糖体系。
糖厂扩建后的1986~1987年,由于政策不稳,管理不善,加之原料供应不足,致使连续两年亏损。1988年初,农场决定搞活经营机制,对糖厂进行了厂长招标,实行厂长负责制。任延兴当选了招标厂长后,给糖厂注入了活力,层层落实了经济承包,改革了分配制度,并与省糖校开展了技术联合,引进糖校老师参与指导生产等一系列措施。1988~1991年是糖厂经营效益最好的四年,年平均产糖1.33万吨,年均利润280万元。曾被管局、总局分别授予“经济效益特级企业”、“先进企业”和“无泄漏工厂”称号;1991年获省经委、工会、财政“效益标兵企业”称号。
1992年以后,由于甜菜减产,糖价下跌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糖厂生产开始下滑,连年亏损,终因资不抵债,于1994年11月,经农垦法院裁定宣告卫星糖厂破产还债。
1995年农场又筹资1 800万元,将糖厂产权买回,更名为“黑龙江省卫星制糖工业有限公司”,后又更名为“黑龙江省卫星制糖工业总厂”进行了1995~ 1996年生产期的制糖生产,处理甜菜6.59万吨,产糖7 597吨。后因拖欠甜菜款,农户不愿种植甜菜,造成原料断绝,1996年底迫使糖厂自行停产,造成糖厂700余名职工待业。
1997年8月,糖厂部分工人要求就业、发放所欠发的工资,采取了集体静坐铁路行为,影响铁路交通正常运行22分钟,后经分局处理平息后,农场安置糖厂工人转岗从事种植、养殖等职业。1997年以后,糖厂厂长宋广臣外出去向不明。2000年4月,农场将卫星糖厂以700万元转让给哈尔滨通胜糖业中心。
乳品厂
原奶牛队(现八队)饲养奶牛200余头,1964年开始加工炼乳,1965年日产鲜奶突破千斤大关,双班加工炼乳销往密山、鸡西、牡丹江等地。1978年,炼乳加工点搬迁至场部,成为糖厂隶属的一个车间。当年不仅生产炼乳,还因陋就简地生产出第一批奶粉。1982年,新建日处理鲜奶15吨卧式烘箱一座,当年生产乳制品5 682吨,其中奶粉219.9吨。1987年建成日处理30吨鲜奶的乳品厂,先后研制出全脂速溶奶粉系列茯苓抗衰老、配方iii奶粉等近十种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卫星牌全脂速溶奶粉,自1985年以来,先后获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获轻工部A级产品证书,获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1996年12月,卫星乳品厂并归完达山乳业集团,成为乳业集团的第三分厂,生产的奶粉由完达山乳业集团统一销售。
粮油食品总厂
1958年组建,创建人白云章、冯树章。前身是五分场副业连,后为场直加工厂。1961年11月,因油灯烧着席子造成火灾,将500平方米厂房烧毁,损失 1.7万元。11月底被迫迁到红星村重新建厂,建成投产后,1962年命名粮油加工厂。1965年4月,加工厂、制材厂、砖厂、汽车队组成合为一体的联合加工厂, 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工业一连,1971年改为加工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粮油加工厂,1993年3月更名为粮油食品总厂。
粮油食品总厂占地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 984平方米。其中面粉大楼 410平方米,制油车间465平方米,副食大院为3 209平方米,其它建筑2 900多平方米。加工产品主要是自给,以粮油为主,兼营酱、醋、糕点和白酒。
1992年12月30日,动力车间发生一起锅炉爆炸事故,损失19万元,对司炉工张国喜、刘勇追究刑事责任,对有关领导分别给予记过降职处分。
1994年是粮油食品总厂最辉煌的一年。在质量管理上取得成效,当年盈利 116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被管局授予“经济效益显著企业”、“质量管理先进集体”等称号。
1985年至1996年,10年盈利,2年亏损,累计盈利243万元,平均年盈利 20.3万元。1998年3月,农场决定企业转制,撤销粮油食品总厂,对所属制油车间、大米车间实行公开拍卖,对面粉车间实行租赁经营。
砖瓦厂
始建于1965年,首任领导宁芳武、李运清。原为实验农场砖厂,1969年成立兵团时为三十八团砖瓦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改为砖瓦一厂。
砖瓦一厂距场部西2公里,厂区占地915亩,交通方便,密虎公路从厂区穿过,粘土资源丰富,可采土层深度40~50米。
砖厂自投产以来,由手工到机制砖坯,由方窑到轮窑烧制,由最初年产20万块红砖到最高年产900多万块红砖及50多万块红瓦,经历了30多年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拥有完整的生产配套设备,汽车、拖拉机、小型轮式车等十余辆,固定资产61万元。
1985~1993年,年年盈利,累计盈利45.4万元。1994年因坯场失火,苫盖物资全部烧毁,设备损失严重,造成停产,1995年恢复生产,成本投资增高,造成两年亏损计35万元,1996~1997年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经营者只完成上缴农场的租金任务。1998年4月,农场对砖瓦一厂公开拍卖给闫树会经营后,积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发展增加了后劲。
近几年,砖瓦厂自营经济发展较快,有工、商、运、建、服个体户近20家,在农场集贸市场内就占有一半以上,总产值达200多万元,利润80万元以上。
修造厂
1957年组建,创建人李仁虎,原为五分场修配所,1969年成立兵团时,编为三十八团修配连,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修造厂。
修造厂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 880平方米,总户数120户,人口450人,在册职工81人,退休工人69人,固定资产85万元,年产值250万元。
修造厂于1983年接收凉水修造厂并过来10余台设备和30多名职工。2000年有车床5台,牛头刨2台以及铣床、插床、钻床等各种设备齐全,技术水平较高,可承揽农机具修理制造。十多年来为农场定型生产农机配套产品销往场内外,制造了大型平地机、V型中耕机、打稻机、大犁、水泵等。后期主要生产六行、八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以及三、四、五铧犁等,年产100余台,利润为总产值5~10%左右,1991年授予管局文明单位。
1992年以前,生产以计划为主。曾兴办过磨擦片厂、蜂窝煤厂、织布厂、筷子厂、食用菌厂等附属企业。兴办初期略有盈利,但后来由于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陆续停产和关闭。1993年起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8年改为股份制经营。
劳动服务公司
劳动服务公司的前身是1966年2月农场成立的家属大队。以后改为红星村辅助生产队、场直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
主要职能是:合理组织农场范围内集体经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方针是: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就业。经营范围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以及各种服务业、修理业、小手工业、房屋维修、零售商业等。
1982年为1 230名企业集体职工进行了体检,填报职工登记表,经审批后建立了正式集体职工档案,1994年,为107名集体企业工人办理了参加退休统筹养老保险。到1997年有固定资产20万元,经营积累50万元。1998年1月,农场决定撤销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八五○农场商贸公司。
街道办事处
1990年3月组建,首届主任张其健,总支书记王殿阁。下属六个居民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1.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2.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3.抓好居委会的精神文明建设;4.办好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5.完成农场下达的美化、绿化、净化场直地区的环境卫生工作。
街道办事处有污水车1台,四轮小车4台,主要为清理污水垃圾所用。1998年1月,农场决定撤销街道办,归并到生活服务管理站管理。
转运站
始建于1983年4月,同年6月又建凉水转运站。有住户90户,总人口241人,职工64人,固定资产6万元,总产值49万元,自1985年以来的16年中, 8年盈利,5年平,3年亏损。其主要任务是:担负着农场粮食出口外运及化肥、原煤等物资的装卸任务。
1990年以来,卫星转运站自筹资金加上农场少量资助,自建8个60吨位金属粮仓,建180平方米仓库一座,固定棚2000平方米以及物资库等。1997年糖厂铁路专用线移交给了转运站管理。
凉水转运站自1987年以来,自建60吨位金属粮仓9个,2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一栋,设计改装了两台上囤输送机,多次评为农场先进单位,职工半数以上受到农场奖励晋级。
1997年底至1998年初,两个转运站先后撤销,归并到农场粮库。
制材厂
制材厂的前身,是1959年建“卫星城”时原608工区的制材分队,首任领导黄成福、苗爱发。1962年春,制材车间失火,将带锯等设备全部烧毁。1963年又在车站附近新建500平方米的厂房一栋,该年又从沈阳进42英寸带锯一台,配上圆盘锯及其它相应的设备等,正式成立制材厂,内设制材和细木两个车间,主任朱汉祥,政指徐介奇。
社教后,1965年与汽车队、粮油加工厂合并,组成联合加工厂,1967年下半年,又从联合加工厂分离出来,恢复制材厂建制,主管领导陈锡昌。1980年从加工厂并人一个皮革车间,主要加工原皮,制作马装具及缝制皮衣等,4月又组建一个转运站,负责装卸农场的物资。不久,转运站单独成立建制。
1985年以后,制材厂有职工120多人,拥有带锯3台、圆盘锯3台以及相应配套的压锯机、电焊机、截锯、压刨、打眼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可观。1985~1990年,基本连年盈利,平均年产值100万元左右,年均加工原木5 000余立方,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房建所需的各种规格的锯材,以及制作门窗、民用家具等。1991年后,由于资金短缺和原料供应不足,被迫停产。人员分流转产养奶牛和承包种植水稻。1996年4月,农场决定撤销制材厂,人员归并到转运站。
庭院经济开发公司
前身是1974年组建的收购站,首任领导刘庭波、郝平太。1976年归并商店管理,1985年为农场经销公司下属收购站,1987年后脱离经销公司,成为独立核算单位。
经营范围主要是收购废旧物资和农副产品,包括农场生产的粮豆,对外销售出口。1987~1993年,是采购站经营最好的几年,年均销售收入都在百万元左右,年年完成农场下达的利润指标。1994年以后成立庭院经济开发公司,属工会管理。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年年出现亏损。1998年春农场决定撤销庭院经济开发公司,合并成立商业贸易公司。
水管站
1976年3月组建,首任领导梁中、潘海震。前身是兵团时期所建的化肥厂, 1978年改建水利二队,以后体制几经变革,队名改过多次:打井队、桥涵队、水利队、水利公司、水管站等,但实际生产性能并来改变。
水管站有住户120户,人口270人,住房24栋,总建筑面积6 24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245万元,设备有挖掘机4台,大胶轮运输车3台,正反循环打井机 1台,配套检修设备齐全,库存零部件约计20万元。
水管站的主要任务是打机井、修桥涵。1998年3月,与水利一队合并,成立水利工程公司。
水利一队
1965年组建,创建人李光月、辛升智。原为实验农场水利大队,1977年以后的卫星农场至八五○农场时为水利一队。
有住户74户,人口251人,职工135人。拥有推土机14台、挖掘机5台、汽车2台、小型车2台以及水利施工相应的附属设备。自1985年以来,除完成农场水利工程施工外,每年都组织机械施工队,赴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施工,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解决剩余劳力问题,还创办了队办企业“信兴食品厂”,安置了30余名闲置劳力。
1992年8月,成立“牡丹江农垦卫星水利工程公司”,实行股份制,历经四年的运作,更新机械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股份制经营状况不景气,经济效益逐年下滑,致使股份制公司解体。1998年3月,与水管站合并,成立水利工程公司。
八五○农场中学
1964年9月建校。前身为农业中学,校址在场部5—3楼。1970年在场部西北方向建新校址,办了两个三年制的高中班,招收学生90余名。1984年以后农场将场内三所中学集中到场部,建成完全中学。
学校占地150亩,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有1984年建成的5 200平方米的中学大楼,有1987年建成能容纳千人就餐的1 200平方米的大食堂。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教学实验仪器齐全。
学校有教职员工103人,学生704人,编为高中7个班,初中13个班。 1989年经管局教育处确定为重点校,从此招收场外学员。198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总局、管局分别授予“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会考管理先进集体”、“文明标兵单位”。1998年8月,与农场小学合并,成立八五○农场子弟校。
八五○农场小学
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第一所完全小学——五分场职工子弟学校,1—6年级。1959年场社合一时,爱民村小学并人五分场,这样,当时五分场就有两所完全小学。1960年在辉崔建立中心校,1963年初,中心校迁往卫星校址设在5—2楼3楼上。
1984年,小学校址迁往中学校园内,小学开始并点。当年8月由原36所小学并为9所,至1996年,全场所有小学都集中到场部,并为一所小学——八五○农场小学。生产队学生住校,每逢两周休息一次两天,到时生产队派车接送学生。
学校有教职员工144人,在校学生1 779人,编为41个班级。1997年又新建小学教学楼,于1998年建成使用。1998年8月与农场中学合并,成立八五○农场子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