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三节 组织建设


一、团组织整顿
  1986年11月起至1987年1月止,农场团委在农场整党的基础上,组织安排了“团建工作”。全场76个行政单位的117个团支部、2 200名团员、500余名非团青年参加了团建活动。这次团建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准备阶段,对基层团支部进行摸底;二是思想教育阶段,学习文件,提高认识;三是“三查三看”达标夺红旗阶段。通过团建,调整了不齐不力的团支部班子8个,调整支部委员 32人,2名劣迹团员被除名,1名受留团察看处分。新建青年之家3个,扩建青年之家7个。各支部解决活动经费15 381元。团建期间,有90名青年写了入党申请书,170名青年提出入团申请,场团委推荐87名团员填写了《推荐双优入党表》,新发展团员30人。
  1990年,开展了基层团组织整顿工作。通过学习教育、民主评议、考察定格三个阶段,解决了整顿团员队伍,整顿团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正规化建设三个问题。建立了季报制,严格了团员管理制度,建立了“四簿一册”,团的工作上墙图板化。坚持党团课学习,开展了合格达标夺红旗竞赛,62个团支部有红旗团支部26%;标准化团支部35%;合格团支部39%。95%的团员达到合格标准。
  1992年在团组织整顿、团员评议中,制定了《基层组织活动规范》、《团的整体化建设方案》、《百分考核方案》。每年两次检查各团支部达标活动情况,并及时进行通报。
  1997年开展团组织整顿和团员教育工作,安排了摸底调查、民主评议、团员登记等步骤。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重温入团誓词,强化了团员先进意识。完善了青少年活动阵地,建立健全了活动室、歌舞厅及阅览室等。
  1998年农场团委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团组织老化的问题,结合整顿,加大了吐故纳新的力度,共调整16个基层团支部班子。
  二、团干部配备
  对团干部,多年来一直本着“有热情、有能力、有知识、在青年中有威信”的原则来任用。1995年以后,为了加强团干部队伍的力量,对农牧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实行“三位一体”配备制。到1997年底,28个农牧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配制率达到80%。他们在生产队分别担任副队长、技术员、会计、统计等工作。
  1999年,农场团委对基层团组织进行整改,按照团支部书记、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科技副队长(技术员)“三位一体”配制,结合农场基层单位干部配备编制,由团员大会选举、党支部把关,选拔一批年龄小、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的优秀党团员做团的干部,调整了11个基层团支部班子。2000年,农场从各大专院校招聘了近30名大学生充实基层,给团的工作带来活力,在生产队担任副职的10余位大学生已经有7人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到2000年底,团支部“三位一体”配制率达到95%。农场团委班子9名委员中:党员6人;本科学历 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
  三、团干部、团员培训
  团员培训工作,坚持每年举办,并多次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团干部进行培训。1985~2000年间共举办团干部培训班12期,并选派部分优秀团干部参加团中央、省青年干部学院以及总局、管局团干部培训学习。1991年农场成立了“八五○农场青年工作学会”,经常组织“青年工作研讨会”,团干部们撰写的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
  以“青年之家”为阵地,加强对青年的技术培训。1988年12月举办了“食用菌学习班”。1990年场团委同有关业务部门一起举办了“农机电视讲座”,全场860名青年农机工人坚持天天参加学习,并参加了“农机行业青工业务知识竞赛”。1995年场团委同计划科一起举办了财务知识学习班,并选派优秀青年财会人员参加管局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1985~2000年间共青团共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班达300期,培训团干部、团员和青年达3 000多人次。
  农场团委把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做党的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做人党积极分子”作为团的重点工作来抓。1999~2000年两年间,农场团委向党委组织部推荐青年后备干部41人,已被任用的正、副职和工作人员27人;推荐青年入党积极分子82人,已发展党员35人。
  1985~2000年间全场共发展新团员3 120人。130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86名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团干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 577名(人次)团员、团干部受到农场、管局、总局的表彰。特别是涌现出了“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王德胜;“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杨敦启;黑龙江省“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郑新民等。
             团组织统计表(1987~2000年)
  表4—18



         团组织获上级奖励情况统计(1985~2000年)
  表4—19



  续表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