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兴场
第三节 科技兴场
八五○农场明确提出“科技兴场”的战略方针,是在1989年。根据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和牡农管局发出“科技兴省”、“科技兴局”的指示,并提出了“科技兴局”的实施方案。因此,农场于1989年10月21日在场发[1989]8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科技兴场”。在此后的若干年中,农场“科技兴场”工作,逐步深入地开展起来。
农场科协成立之后,把贯彻“科技兴场”战略方针,作为科协的中心任务来抓。十多年来,科协开展的主要科技活动,均与“科技兴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加强领导,制定“科技兴场”实施方案
1989年10月,农场成立“科技兴场”领导小组。组长由场长和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分管科技的副场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各行业的副场长担任,组员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科技科。下设7个科技振兴行业组:1.农业组;2.农机、物资、水利、土地组;3.工、交、电组;4.畜牧渔业组;5.经管、商贸组;6.文教、卫生、基建安全组;7.组、宣、政、工组。“科技兴场”办、科协办、“三江攻关”办、科技科四办合一,由7人组成,并配有车辆、四通打字机、照相机、理光复印机、录放机等办公设备。1998年又购进一台宏基 586微机,为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信息网络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充实了阅览室。
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着手按管局要求的“135”工程制定工作方案(即1年计划、3年规划、5年规划),先由各科室提供材料,专业组拿出本行业的方案,办公室汇总后交领导小组论证。
1989年12月,农场制定出《黑龙江省八五○农场“科技兴场”总体方案》 (讨论稿),方案比较全面、系统地对“科技兴场”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论证和规划。如:“科技兴场”现实条件与评价、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战略目标和措施等,为农场“科技兴场”提供了总体思路。这个方案虽然尽力满足整体、现实、可行的原则,但还没有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所以,它仍然是个“总纲”。不过,它为下一步制订行业振兴方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提供了原则和依据。
1991年3月7日,农场印发《1991年“科技兴场”运行方案》及附件《项目标准》、《“科技兴场”项目目标管理实施方案》、《综合项目及其分配》。随后,4月4日,补发了《1991年“科技兴场”运行方案目标集》。
1992年,在总结1990~1991年“科技兴场”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八五○农场1992年“科技兴场”运行方案》。这个方案提出的重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完善“科技兴场”运行机制,拓宽项目,使科技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1998年,农场根据黑垦局文[1997]246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教兴垦六大科技系统工程方案>的通知》及牡垦局文[1998]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农场实际情况,于5月10日印发了《1998年八五○农场“科技兴场”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各行业“科教兴场”载体项目37条,科研开发推广计划项目33项。
1998年8月15日,农场根据农总科字[1998]10号文件要求,为推进黑龙江垦区高科技示范带工作方案的实施,加速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成立了“高科技示范带”领导小组,组长由场长李顺、书记郭郢担任,副组长由副场长担任,小组成员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科技科。同年,农场以“九五”科技攻关试验区(农科所)、示范区(十四队)、辐射区(三队)为点,以密虎公路沿线的生产队(三、二、一、二十一、十九、十七、二十五队)和辉崔公路沿线的生产队(二十、十四队)为线,以四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为面,形成点、线、面工程,形成了八五○农场高科技示范带,得到省、总局科委的好评。
2000年重点抓硬件建设,上作业标准,充实技术组装。示范带设在密虎公路两侧,即三队→二队→一队→科研所→二十队→十八队,共计34公里,六个示范队,一个综合试验区。三队、二队为雨养旱作工程农业示范区,示范内容有耕作改制,麦、豆、玉高产栽培模式、垄系栽培技术。农场书记的示范田在二队,示范作物为大豆。科研所为水旱田综合研究技术示范区,共有44项研究内容。分局农业副局长和农场农业副场长的示范田在科研所,示范作物为小麦和水稻。二十队、十八队为水田综合示范区。农场场长示范田在二十队。十八队建立了80栋钢骨架大棚的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在抓好示范带建设的基础上,还在全场范围建立了7个不同类型的示范队。即四队为沿山地区经济作物示范队;二队为旱田高产攻关示范队;十四队为低湿耕地水旱田综合示范队;十九队为穆棱河沿岸砂土地瓜菜类经济作物示范队;十六队为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队;六队为水稻高产示范队;二十七队为低产田开发示范队。每个生产队都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了3~5个试验示范项目,把农场即将推广的项目进行展示示范,农场给每个示范队核拨4 000元科技经费。与此同时,还在全场范围内建立了40户不同类型种养殖重点示范户。农场科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项目进展良好。对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农场整体农业生产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二、发挥青年工人和青年科技人员的作用
1988年9月7日,农场科协、科技科、团委联合发出号召,在青年工人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设为内容的“五小”竞赛活动。主要标准:围绕产品的升级换代进行发明、革新和设计,经过实验能应用于生产,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对落后的技术设备进行革新、改造或提出革新建议,对提高效率、促进生产、保证安全有一定价值;改进不合理的工艺和陈旧的操作方法;围绕“双增双节”进行革新、改造或提出建议,对降低成本起明显作用;围绕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较大促进,并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等。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青年技术工人为农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
1990年,农场科协和团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练技术、创一流、科技攻关当能手“双十佳”竞赛活动的通知》(“双十佳”即十佳青年技术能手、十佳青年科技能手)和《关于在全场开展“五小”科技成果发布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科学意识,在青年工人和青年科技人员中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钻研业务、练技术的良好风气。1990年,在全管局获奖的五项科技成果中,有三项成果都是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骨干获得的。
三、组织科技人员走上“科技兴场”主战场
1989年,为贯彻上级关于“组织科技人员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精神,主要抓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场内3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三江攻关”活动。在专家统一指导下,担负基点蹲点、调查、技术措施落实等项工作。同各攻关点签订技术承包合同13项,为科技人员发挥才智,走上主战场提供了场所,也创造了经济效益;大豆攻关18 170亩,亩增产量为全场平均亩产量的160%,总效益155万元。二是组织科技人员在基层生产队开展技术服务承包。如:糖作所组织20多名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科研任务的同时,下队搞承包服务。分别与二十二队、二十四队、十三队签订大豆、玉米保苗灭草、新技术(机具)推广使用合同11项。作业期间蹲在第一线,指导工作,保证技术措施落实,解决疑难问题。农业科技术人员带着农药、化肥与一队、三队也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由于科技人员走上生产第一线,能根据自然条件变化,采取适当对策,为农场在大灾之年粮豆总产达到1亿斤的好收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继续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活动。长年服务活动的有15名科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7人),分别深入到贫困队:十四、二十七、九、二十二、二十三和二十四队,进行全面技术服务。技术服务耕地达11.5万亩。技术服务内容包括:(1)帮助生产队制订轮作规划; (2)制订生产队农艺措施和农业流程;(3)主要农时季节和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现场指导;(4)对基点技术人员传、帮、带;(5)开展单项农业技术服务。
四、科技兴农
农场把“科技兴农”作为“科技兴场”的战略重点。
1990年资金投入,向农业倾斜。基本建设规模资金80%投向了农业,重点是农业基本建设,更新和补充农业机械。如:引进种子加工线三条和配套选种机,新购进气吸式精量点播机、水稻播种机、大马力收获机械、拖拉机共906台套。总投资达196.027元,比1989年增加18.4%;1990年投3.621.45万元购化肥、农药,使施肥水平比1989年提高36.8%;投入596万元,用于油料、零配件等各类物资供应。1990年对农业投入占全场流动资金的7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90年水利投资总额为471.64万元。其中:国投126.8万元,农场自筹 344.84万元。解决了二十六队、二十七队等11个生产队96 000亩低湿耕地和 8 200亩水田的水利配套工程。
坚持农业标准化管理。通过职代会,先后提出了四个法规:《农业技术管理法规》、《水利管理法规》、《计划管理法规》、《财务管理法规》,加强了农业的基础管理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改变了过去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局面。
推广应用新技术。如:小麦应用深施肥和喷灌技术;大豆应用“三垄栽培”技术;玉米全部起垄分层深施肥,垄上精播技术;甜菜应用营养块育苗移栽技术;水稻推广催芽垄上水条播技术;农机方面,应用了播种同时进行苗带喷药、气吸耕播机、玉米链条弹齿拣拾器、液压平地机等九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种子方面,小麦推广了垦九-3号和克丰5号、克旱9号,大豆推广绥农8号。为了提高种子纯度,花49万元引进种子小线加工设备3台套,选种2 200吨,纯度提高5%,发芽率提高5%,仅此一项节约麦种50余吨。
建立“科技兴农”样板队。一是旱作高产样板队,选择了三队。目标:大豆计划亩产400斤,实际达到405斤;小麦计划亩产600斤,实际达到610斤;玉米计划亩产1 000斤,实际达到1 100斤。二是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样板队,选择了二队,为全场大规模农业机械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沿河区喷灌,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样板队,选择了二十一队,农场集中喷灌机进行喷灌试验。四是平原低湿地综合治理样板队,选择了十四队,用国家三江攻关成果对低湿耕地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干、支、斗、农、沟、管、洞、缝,成龙配套措施,让低产变中产。五是低平原低湿地推广十四队田块工程治理经验,低产变高产样板队,选择了二十七队示范,完成配套工程后,单位产量有很大提高,小麦亩产达 504斤,玉米亩产520斤,大豆亩产200斤,粮豆平均亩产356.5斤。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37.1%,盈利36.4万元,一举改变了长期低产亏损局面。
1991年,“科技兴场”仍以“科技兴农”为重点,为100亿商品粮基地建设顺利起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本年度,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资金缺口 1 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农业投资3 718.7万元,治水投入429.3万元。农机具更新改造投入185万元,购进新农具143台。其中康拜因1台,半链轨12台,增加了抗灾能力。农化投入664.5万元,购进化肥7 600吨,使亩施肥水平比 1990年增加2公斤。小麦种86%进行了小线加工,提高了发芽率和纯度。种植业方面,继续做好五个“科技兴农”样板队。
1992年,“科技兴农”工作,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突出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完成了本年度“科技兴场”运行方案中提出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达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推广大豆三垄栽培、小麦深施肥、玉米三全种植等新技术,达到100%。
1994年,“科技兴农”工作逐步深入。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加大科技含量,继续坚持深松、少翻、上垄、换品种、精播、还田、抓早、灭草这些行之有效的科学种田措施。狠抓了调整作物结构比例,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坚持种管收三大环节的作业标准和机务管理标准化,开展科技示范活动。农场修造厂生产的气吸播种机,到本年度累计生产70台,总作业面积达45.2万亩。
1998年,在“科技兴农”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农时、标准、规范”意识。农场印发了《1998年度农业生产措施要点》(场发[1998]5号),强化管理,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高产优良品种覆盖面达95%以上。同时加大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如: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机械摆秧、移栽灵简化旱育秧、机械侧深施肥、浅湿干节水灌溉、稻草覆盖苗床旱育壮秧、井水综合增温等七项水稻种植技术;玉米旱密栽培法、玉米综合脱水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大田秋施药、叶面施肥、麦豆节能型喷灌、小麦深施肥以及高效、安全、低成本化学除草技术等。重点推广应用的机械有:巴西泵、节能型喷灌机、水稻行抛机、水稻侧深施肥机、柴油精滤器。重点推广的品种:小麦克丰6号、水稻93-341、大豆绥农14、玉米龙单13号。畜牧行业,1998年重点推广的技术有:奶牛标准化饲养、秸秆微贮、青绿多汁饲料轮供、浓缩饲料、奶牛产后早期清宫等五项技术,以及玉米腊熟期青贮、玉米籽实窖贮技术。
五、增加科技投入
从1990年起,农场每年为科技投入50万元,65%左右作为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开发、推广项目,20%作为农场两个科研所的事业费,10%用于“科技兴场”活动经费,5%上交管局做全局科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