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成人教育一、概况
80年代初,农场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为农场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到1988年更名为“成人教育委员会”。历届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场领导(副书记或副场长)担任,副主任由教育科长和职教办主任担任,委员为有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下设办公室即职教办。1983年,职教办并人教育科,原职教办主任为教育科副科长。1984年,农场进行体制改革,教育科与科技科合并,成立科教办,在教育系统中,职教机构仍称职教办。1985年4月,科教办撤销,教育中心成立,职教办归属教育中心。1988年7月,教育中心改为教委,职教办归属教委。1995年,教委改为教育科,延续对职教工作的管理。
1982年,农场制定了《职工教育管理暂行条例》,对职工教育的指导思想、组织分工、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学习时间的待遇以及职教经费开支范围、检查考核基本原则,都做了明确规定。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发展,先后在 1985年和1987年对此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988年11月2日,农场召开成人教育委员会会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提出今后农场成人教育要实行三个转移:1.从学历教育转移到岗位培训,以岗位培训为主;2.从脱产学习转移到在职学习,以在职学习为主;3.由公费学习转移到自费学习,以自费学习为主。
农场根据总局和管局要求,建立了领导责任制约机制。一是把职工教育纳入领导任期目标,同经济工作一样制订承包指标,明确任务和责任,签订合同;二是把职工教育工作成绩列入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依据之一;三是建立领导班子例会制,不定期研究职教情况,及时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四是制订与农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职教规划及年度计划等等。
二、扫除青壮年文盲
自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后,农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92年,农场根据省教委《关于搞好调查摸清文盲底数的通知》,对文盲人数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调查。统计结果农场15—45周岁青壮年文盲总数为92人,占全场青壮年人口总数的1.3%,其中职工为38人,非职工为54人。经管局确定文盲人数为50人,这些文盲人员多是投亲落户者和引进来的水稻户和养牛户。经过几年扫盲工作,1993年经省和国家验收考试,成绩全部合格,脱盲巩固率为100%,复盲率为零,颁发了《脱盲证书》。同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给农场颁发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局(场)》牌匾。
农场扫盲工作的主要措施:
(1)农场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建立职工文化技术学校,各基层单位建立职工文化技术分校,由书记、文书和文盲家人做兼职教师;(2)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场领导向全场做电视讲话,召开各单位书记、文书会议,出黑板报、张贴标语;(3)逐级建立责任制。单位领导与本队扫盲对象签订责任书,扫盲对象又与单位主管书写了《脱盲保证书》,限期脱盲;(4)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原则。一扫:以扫为主,做到有一个扫一个,扫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二堵:堵扫结合,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对引进水稻户、养牛户,须经农场劳动和教育部门进行文化考核。文盲不予引进,不予登记结婚,不予优惠政策;三提高:扫盲后抓继续教育。1996年农场下达场发[1996]94号文件,要求各基层单位成立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脱盲人员必须参加业余学校学习。 (5)建立检查验收奖励制度。
三、学历教育
80年代中期,农场职工队伍有近一半是初中文化程度,三级工以下的占全场职工总数的71.8%。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场经济建设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90年代以来,要求45岁以下干部必须达到中专学历,有的岗位要求达到大专或本科水平方能录用。因此,从80年代开始,很快形成学历教育的热潮。据统计,这个时期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代培、函授、刊授、电大、农广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人数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农场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增加了6.7倍,具有中专学历人数增加了98.5%。
四、岗位培训
80年代初以来,农场利用生产淡季分期分批安排各类技术专业培训、脱产培训。分长短期班,长班一期半年,短期10~30天。结合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自1987年开始,又把短训与岗位培训结合起来,建立了各类工种培训档案,记载职工培训内容、时间和成绩。凡累计达 250学时、各次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农场成人教育办签发初级岗位培训合格证。
1988年,农场成人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成人教育工作应以职工岗位培训为重点,学历教育放在次要位置,而学历教育应以自费、在职进修为主。为此,农场出台了《关于职工培训工作安排意见》,对职工岗位培训的基本任务、指导方针、培训范围、考试验收及奖惩制度等做了规定。同时,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责任和分工:主办业务部门负责培训教学大纲、教材、聘请教师、选派学员;承办单位职工中专,负责提供教学条件,进行师资、食宿等管理;主管单位为职教办,负责计划、督导、检查、考核。
1985~1998年职工岗位培训统计表
表5—29
说明:1.历年岗位培训行业包括:农业、农机、畜牧、兽医、财会、粮食保管、电讯、电工、乳品、卫生、公路、工业、劳资、政工、党支书记、共青团等。
2.按上级文件规定,初级岗位培训由农场负责,中级岗位培训由管局负责。
3.表内初级、中级培训人数,1997年以前为干部人数,1998年含工人。
后备干部岗前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现出生产队现有干部知识老化,加上老的队级干部相继退休或调出,农场队级干部严重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农场党委决定从工人中选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年以上工龄的优秀工人作为后备干部,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一年。开设12门课程:会计原理、农业会计及财务管理、统计原理、农业统计与经济活动分析、农机运用与农机管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导科学、农业企业管理、经济法、农学、应用文写作,还有五个解决重点问题的讲座。
从1981~1989年,先后举办了7期生产队基层后备干部岗前培训班,共培训201人。这批后备干部毕业后95%以上被录用,充实到副队长级以上的领导岗位,有的在培训期间就被调任为生产队长。这批后备干部中,任队长、书记和副队长的人数占60%以上,另有任工会主席、统计、技术员等职的。
后备干部培训班统计表(1981~1998年)
表5—30
1999年,农场职工岗位培训由农场各分管部门组织,夏季以现场培训为主,冬季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是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知识以及行政管理知识等。全年共办各类培训班56次,培训2 800人次,参加自学考试14人。
2000年,农场利用光盘巡回放映培训200多场次,参加培训13 068人次,召开座谈会110次,4 000余人次,下发奶牛饲养、养殖、疾病防治等技术培训材料600多份,印刷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配方和肥料使用量配方卡2 500套。参加自学考试20人,获大专学历的2人。
五、职工中专
职工中专的前身,最早可上溯到1972年5月兵团时期三十八团成立的轮训队,队址在辉崔(现二十队所在地)。主要任务是轮训机务人员。兵团撤销后, 1979年8月,农场将轮训队迁到场部,成立了“卫星农场技术学校”,仍以培训机务人员为主。1982年3月,农场决定在技校的基础上,成立“八五○农场职工干部学校”,除培训工人外,增加了培训干部的任务,开始了职工干部全员岗位培训工作。同年,农场党委根据国发[1982]119号文件《关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筹建职工中专。1983年6月,经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办公室批准,“黑龙江省农垦八五○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成立,是为省政府备案的全日制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开设农机、经营管理、商业经济、农畜产品加工四个专业,面向全垦区招生,同时还担负着总局、管局和农场的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和各行业工人的岗位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工作。1988年8月,职业高中搬迁场部,与职工中专合并,两个学校,一套班子,使学校成为普通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办学基地。1988~1991年,职工中专与牡丹江农管局工学院联合举办农机大专班,培养农机专业大专毕业生84人。1993年12月~1996年7月,职工中专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财会大专班,培养财会专业大专毕业生 63人。90年代以来,由于受社会就业方式的转变(毕业生自主择业,不包分配)和追求高学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以至枯竭,于 1996年职工中专停止招生。
1989年,职工中专被省教委授予甲级达标学校;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92年,被管局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1985~1997年职教费用开支情况
表5—31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