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团文艺演出队和《沙家浜》
三十八团文艺演出队和《沙家浜》
许少祖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这个题目所牵挂的日子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三十八团文艺演出队是在1970年3月初成立的。1969年冬我们十九连(种猪队)排演的忆苦剧《农奴戟》到团部参加调演,也曾到十八连、十连演出过。当时,水库演出队队长王兰柱接受了组建团演出队的任务。因为我和王兰柱、王志杰都是天津七中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互相了解,再加上我担任《农奴戟》的主要角色,所以我也就调入了团文艺演出队。演出队的住房是在当时机关办公楼对面的楼里,这个楼坐北朝南,总共三层。东头是招待所,西头住的是放映队、机关食堂炊事员、车站装卸班、警通排和我们演出队。中间隔开,走廓、房间全是木地板,走廓总是黑洞洞的。我们演出队从西头北面上楼,女生住二楼两间,男生住三楼一大一小两间。那时候,楼里有暖气,冬夜暖气一来暖气管道会发出“咣当咣当”很响的声音。
知青的到来使各连的文艺演出活跃起来。团里也有计划地调各连队节目到团部演出。
组建工作完成以后,人数一度达到22人。王兰柱在其中起到了组织、教导、团结全队的核心作用。成员中绝大多数是知青。
上海的有:
胡学军 男 来自四连 扬琴、表演
虞正民 男 来自二十一连 三弦、二胡
樊勋华 女 来自十七连 舞蹈、杨琴
古 勇 男 来自十五连 舞蹈、黑管
哈尔滨的有:
宗成吉 男 来自十九连 舞蹈、表演
朱英华 男 来自二十一连 二胡、提琴
孙秀芳 女 来自医院 独唱、表演
宁波的有:
张世明 男 来自四连 笛子、表演
北京的有:
马燕华 女 来自八连 大提琴、舞蹈、表演
刘淑华 女 来自水库(华侨) 舞蹈、表演
咎良玉 女 来自水库 舞蹈、表演
天津的有:
黄 力 女 来自八连 舞蹈、表演
马国华 男 来自二连 舞蹈、表演
李小玲 女 来自水库 舞蹈、表演
王志杰 男 来自水库 舞蹈、表演、二胡
王兰柱 男 来自水库 队长、二胡、板胡、编剧
许少祖 男 来自十九连 手风琴、表演
柴 春 女 来自水库 舞蹈、表演
李大震 男 来自水库 舞蹈、表演
演出队的任务是配合全团的宣传,进行文艺创作、排练和演出,活跃全团职工的文化生活。记得我们演出过歌颂二连高仕良的诗表演。高仕良身体很不好,高血压、肝硬化,他曾经为了不让场院上粮食受雨淋,深夜只’身护粮。不知他现在怎样了。我们在田间地头演出过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也曾在山里煤场的露天空地演出舞蹈和群口词。我曾经和伙伴们演出一个表演唱。我扮演一个马车老板,拉着一车学生看团里的喜人变化,把一些好人好事也编了进去,甚至临上台之前,还能把最新发生事加进去。“马车”走到一个地方,就看一个地方,有问有答,有说有唱。因为都是结合团里、连里真人真事编的,观众觉得很亲切,所以效果很好,台下不时发出掌声和笑声。古勇和刘淑华是舞蹈的台柱子,其他马燕华、苏力、樊勋华等人舞蹈也都非常好。整套节目的开幕式是一个十分庄重严肃的诗朗诵,台上是好几组人物造型,由我朗诵。
有一次为迎接师里领导来团开会,团领导特意要求在离车站不远的一个大仓库里搭了一个大台做汇报表演,那一次演出还是很成功的,觉得是为团里争了光。
我们还排演过一个忆苦剧,主演是柴春,还从水库连调来靳毓荪演大娘,她也是我们天津七中的同学,表演十分认真到位。苏力当时还是个小姑娘,人长得漂亮,舞蹈好,还能表演曲艺节目。
当时负责抓宣传队思想、作风建设的是现役军人张明钧,女,是冯团长的爱人,文教口的一名干部。再有一个领导,关心我们宣传队的人就是现役军人副政委王金昆。王副政委高高的个子,脸庞消瘦,军帽总是戴得很正,我没有看见过他打开过风纪扣。
大约是在1971年上半年,王副政委、老张开始到宣传队来商量排演“革命样板戏”的事情。先是想到《智取威虎山》,但根据团里人才状况决定排演《沙家浜》,为此调动了不少演员来演出队。计有:
刘友春 饰胡传魁 北京知青 来自十八连
裴燕铭 饰阿庆嫂 北京知青 来自二十一连
董庆来 饰刁德一 天津知青 来自二十一连
张茂发 饰郭建光 北京知青 来自一连
崔可法 饰邹翻译官 原农垦总局话剧团 来自十九连
王振祥 饰刁小三 来自汽车连
此外,还有司鼓老罗头、京二胡刘克勤。还从警通排、团直机关抽调饰演新四军战士的张勤、张展容等人。另外还有一位姓冯的男同志负责新四军战士武把子的训练兼演新四军战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崔可法,天津人,一直在农垦总局话剧团担任话剧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话剧团解散,他们夫妻俩带着孩子在十九连落户。十九连的《农奴戟》就是他导演的。我们都比他年龄小,大家叫他老崔。
人员基本到齐后,老崔负责导演,主要人物和场次都经他亲自把关。刘友春在台上竟然不怯场,唱也不走调,扮相绝对是好,出乎我意料。只是嗓音偏细,缺少花脸的韵味,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事情。平时姑娘小伙子们就开玩笑,叫他多喝些酱油。
阿庆嫂的扮演者是裴燕铭,个子细细高高的,唱功不错,扮相也好。在我的印象中,她在唱腔上没有出过什么问题,是个理想的人选,但她的视力不好,上台看不清演戏对手。
郭建光是由北京知青张茂发扮演的,他是一连拖拉机驾驶员,性格开朗,扮相也好,在唱功上略逊一些,但不管怎么说,能在几十场的演出中顺利完成任务已属不易。
刁德一的扮演者是天津知青董庆来,也是我们天津七中同学,体形、脸型都与“样板戏”中的马长礼相近,在戏曲方面也有一些爱好和研究,因此舞台角色也胜任。
扮演沙奶奶的是北京知青吴秋秋。我认识她之初,她是在放映队,兼画一些幻灯片。她的唱腔不错,演得认真,性格开朗,为《沙家浜》的演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扮演新四军排长的王志杰、扮演刁小三的王振祥、扮演沙四龙的马国华、扮演刘副官的苑钊等人也都有不俗的表演。
我除了在乐队担任手风琴伴奏,还兼演剧中人物程谦明,因此演员的感觉和乐队中的事都知道一些。
乐队中的打击乐有老罗头司鼓,柴春掌小锣,孙秀芳敲大锣,刘淑华任钹。三位小姐从未摸过这类乐器,练习起来自然费了不少力,后来全场的锣鼓点竟然全部打下来,可见她们是既认真又聪明的。
乐队的底子是民乐队,要奏出管弦乐队的效果谈何容易。为此,古勇毅然学吹黑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朱英华拉京胡,得心应手;刘克勤京二胡也是相得益彰;胡学军扬琴居中,时常有精妙之处。
马燕华是个舞蹈跳得很好的女孩,为了《沙家浜》也拉起了大提琴,居然能拉得不错,其他人各司其职。音乐搞了分谱,效果不错。值得再提的是笛子张世明,不但兼演鬼子队长,还担任乐队伴奏。乐谱中有一些变调、半音的地方,用曲笛、梆笛都是不容易吹出来的,他总是动脑筋,通过对笛子的改造、手法的变化来达到乐谱的要求。
《沙家浜》第一次正式演出是在团部礼堂,好像是带有领导审查的意思。礼堂里坐满了团直各单位的职工,座无虚席,水泄不通,盛况空前。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看自己团里的《沙家浜》,那种热情恐怕是现在想象不到的。
因为舞台不大,所以乐队在台下。台上芦苇荡、春来茶馆等布景也是尽力与样板戏相像。因为平时都是分场排练,所以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出的全貌,也感到很紧张新鲜。
人物的服装,一般群众演员倒是比较好的布料,倒是“胡传魁”和“刁德一”、“刁小三”等人的服装,为了表现“呢子”的效果,用的都是像麻袋一样的布料,按“忠义救国军”的军装式样,也是像极了。新四军战士的服装也是一色的灰军装,胸前标志和臂徽红袖章也一如“样板”,从台下看上去,真是过瘾。
《坚持》一场是集中表现新四军十八棵青松精神的重场戏,以王志杰为“排长”的一群“战士”,计有张展容、张勤、古勇、宗成吉等在暴风雨到来之际,演员有几次集体表演,动作整齐,演出十分投入。大雨中的闪电是用一大张马口铁抖动发出的声音作打雷效果的。我在乐队伴奏,一直就没有看见是谁负责“打雷”,而每次演到这里都能准时“打雷”,这正反映了那时剧组成员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我除了在序幕《接应》和结束时上过场以外,主要是在《授计》场里和阿庆嫂以及刘副官演对手戏。每次临上场前,就从乐队跑到上台口,苏力、咎良玉等女生已经为我准备好服装和道具。黑暗中,我也记不得是谁在帮我。她们也不是为了让我记住她们,而是为了整出戏的成功。然而30年之后,我倒有一种感谢他们的心意。
还要多写几句扮演胡传魁的刘友春。他在十八连食堂工作,人称刘胖子。那个胖劲、腰身和样板戏里的周和侗(胡传魁扮演者)简直一个样。夏天,他赤膊背脸躺在床上就是一座肉山。
《沙家浜》首演取得成功后,冯团长、王副政委、张明钧等领导都对演出给予很高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沙家浜》的演出也受到团直机关群众的好评。随后,团领导就安排我们为连队演出。先是确定演出的连队,然后由该连搭台,由汽车队派车,连人带道具拉到目的地,连夜装台演出。邻近连队的观众则赶来观看,有的连队还开着拖斗车来,那就更热闹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演员就回团部休息,否则就不回来,第二天再去下一站。
三十八团文艺宣传队《沙家浜》剧组以其天成的组合,绝佳的表演效果在团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后来兵团之间排演的样板戏进行了互访。记得三十六团的《智取威虎山》来我团演过,而我们《沙家浜》也曾到裴德师部、密山演过,特别是1971年9月到牡丹江市演出印象颇深。至此,《沙家浜》共演出五十余场。
1972年至1973年,《沙家浜》一直在演出。1973年下半年剧组解散,演员回到原单位,但宣传队还保留着一些基本力量。当时三十六团一分为二,其演出队的一些文艺人才与三十八团演出队合并,开始了一般小节目的排练和演出。
如果这篇文章有幸刊载在《八五○农场志》一书中,我想借本文最后的几个字说出心里话:融着我和夫人以及全体知青火热生命的八五○农场,你永远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