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发展时期 1958年,我场从创建、巩固阶级,进入了八五○总场大发展时期。1958年3月,在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分配我场12000名左右,其中3500人分配到五分场。有一部分同志是从密山下火车后,挑着行李,背着背包有的还背着孩子步行一百多里来到农场的。
来八五○总场的转业官兵中有:党员6960名、团员1490名、干部4781名(其中团级以上11名、营级73名、连级1143名、排级3554名)、军校学员2000名、军工技术人员1400名。在干部中有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有战斗英雄、功臣模范,象在战争年代一样,在向北大荒进军的号声中,他们又率先奔赴新的战场。转业大军来到茫茫的雪原上,红旗一插,就是未来的生产队;背包一放,搭起马架子,就是“家”。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北大荒的初春严寒后,立即展开紧张的春开春播,扩建充实了老的分场和新建的一、二、三分场。有4000多名转业官兵,从密山一下火车就直接乘卡车来到云山水库工地,在水库东西工区搭起大小马架子一千余座,扎下施工大军营盘,投入我场创业史上著名的云山水库工程。以转业官兵为主体的施工部队,在少量机械配合下,日夜苦战,硬是用肩膀和大筐,抬土633,202立方,筑起了云山水库大坝,提前一年完成了施工任务。
1958年~1959年,转业官兵在伐木排水两条战线上经受了北大荒的严竣考验。1958年秋,总场组织了以转业官兵为主1,000余人的伐木大军,深入马鞍山原始森林,一直到第二年化冻前才下山,完成了本场和首都十大建筑的分配木料数字。1959年又一次进山采伐,两年共伐木和清理困山材77,385立方米。
与伐木同时,总场组织了各分场的水利会战。1958年的数九寒冬,以转业官兵为主体的四千余人排水大军,进入完达山南,穆棱河北,方园数十里的排水工地。白天红旗遍野,爆破声震动荒原;入夜篝火熊熊,歌声如潮。在零下近四十度的严寒中,人们用大镐刨冻土,穿着单衫还汗流夹背,然后又凝结成霜。人们住在沟渠中搭起的地窝棚里,晚上睡下时穿着棉衣,戴着皮帽子,早晨醒来,被头上一层冰霜,有时皮帽子冻在枕头上,大头棉鞋也冻在地上。很多人在用大镐刨冻土时虎口震裂,脸和手脚被冻伤,有数名转业军官在爆破渠道中壮烈牺牲。广大转业官兵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回答了大自然的严酷挑战,在施工中他们创造了“一炮成渠”的大爆破,和多镐齐下大冻块的高工效,他们以忘我的劳动,表达了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59年2月开始,我场转业军官大批外调。农垦局指示我场抽调尚未任职的劳动干部2100名,支援新疆、青海,甘肃等垦区建设。总场副场长肖文、副书记政治部主任王思润,率一批转业官兵,支援内蒙垦区,建立农场。五月份上级下达了《国营农场行政,群团组织机构设置意见的批复》,我场第一次系统地从总场到生产队,进行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配置.以转业军官为骨干组成了各级领导班子,任命了管理干部。并在各分场新建修配所六个,安排转业官兵中技术人员700多名。到1960年,我场还储备干部3,244名,以后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一直到总场改制前,各级干部中转业军官还占90%以上。改二级制后到“文革”前,大批转业老战士又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至今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成份还是当年创业的转业官兵。三十年来,他们在党的培育下,成为我场生产建设的基础和骨干力量。现在全场还有复转官兵893人,其中1958年以前来场的老复转官兵还有477人。在复转官兵中担任各级领导的233人。另外有235人已经离休,退休。
1959年,根据“黑龙江、山东两省支边青年问题协定”,于七月初派五十余名同志参加牡丹江农垦局“山东支边青年接收工作队”,赴山东省聊城,烟台等地进行动员和接收工作。9月4日—20日,我场接收分队从蓬莱、冠县、商河、莱阳等县,分三批接回支边青年4000余名,五分场分配800名。山东支边青年中农村青年占89%,学生占11%,有30余对支边夫妻。
山东青年到场后,正逢秋涝,阴雨连绵,生产劳动上是“两头看不见(日出前上班,日落后下班,两头不见太阳),地里三顿饭”。生活上已开始“瓜菜代”,大批青年缺少水靴、蚊帽、蚊帐等防护用品。下地干活蚊子小咬叮,腿脚泥水泡,再加上当时居住条件很差,领导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改善跟不上。以致部分青年思想波动,经不住当时严竣困难考验,跑回家去。后经各级党组织加强思想工作和改善生活条件,在转业官兵带动和帮助下,一部分青年坚持下来,在各条生产战线上成为一支突出力量。1960年,283名受到各级奖励和表扬,有的被评为局县先进工作者和标兵。经过二十五年的变迁,留下来的青年一部分已调往其他垦区和农场,到1982年我场还有三百多名当年的山东支边青年,其中17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多同志成为生产建设中的骨干。
1959年,铁道兵农垦局改为牡丹江农垦局,我场在牡丹江局领导下,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总场先后接收了虎林县的爱民、凉水、西岗、联义等农业社作业区和县畜牧场,成立八五○人民公社。1959年7月1日,虎饶县委正式宣布全县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经济,农场和公社合并,社员挣工资吃大食堂。牡丹江地委下达文件称为“全民制的人民公社”。虎饶县和牡丹江农垦局合署办公,成立县局党委。经省委批准“将虎林地区的太和、宝东、杨岗公社正式并入我场。(并入土地43,799亩)。农场成为政、企、社合一,总场、分场、队三级管理规模巨大的国营农场。总场下属六个农业分场、两个畜牧分场,一个林煤分场、工付业有修配厂、电厂、六个修配所、试验站、柞蚕丝厂和陶瓷厂。有农牧生产队、工付业生产队、车间共111个。在宝东将原来的休养所扩建为职工医院。在宝丰成立了“八五○农业大学”(后改为宝东农机校)。在大发展时,全场人口达到35000多人,职工17000多人,耕地面积一百多万亩。并拥有大小五座水库和完达山区大片山林。1959年,大搞土木结构房建,面积191,479平方米;大批家属妇女参加生产工作,各分场、队为使妇女摆脱家务劳动,投入大跃进的行列,都成立了生活服务站(缝连洗补和照顾病号)、幼儿园,托儿所,使服务性行业职工增加1,350多人,为1957年的八倍。
1958年7月25日,密虎铁路正式通车,从密山到虎林全长101公里,穿过我场境内近50公里。从湖北(今凯北)开始经过卫星、辉崔、平原、凉水泉、宝东、太和到西岗,都在我场地段之内。以后铁路又延伸过虎林,经过我场二分场场部所在地红岗,在我场区内共有九个车站。这个时期到场社分家前是我场历史上最大规模时期。
1958年~1960年,我场继续贯彻“五边”建设方针,并贯彻“以农为主、农牧并举,保证出口、保证自给、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为了保证出口,在农业生产中贯彻了“以大豆为纲”的方针。
总场党委根据王震部长指示,大力组织开荒。1958年,总场提出“常年的中心任务是开荒”。成立了开荒指挥部,集中大型机车成立了机械开荒大队,在一分场建立了开荒点。1958年~1959年,共开荒380,603亩,为头三年开荒面积总和的139%。
1958年,播种199,582亩,总产8122吨,平均亩产92斤。生产盈利71.93万元,是建场以来,继1957年盈利后第二个盈利年。
1959年,我场在“持续大跃进”中,播种397,863亩,完成了播种计划的112%,是1958年的2倍。全场开展了大豆丰产田运动,播大豆256,443亩,为粮食播种面积107,892亩的238%,全场大豆由1958年平均亩产34斤提高到平均亩产94斤,粮豆总产达到16,668吨,亩产92斤,出口大豆7,120吨,商品率达到42%,获得创建以来第一次大丰收。
畜禽存栏数也有很大增长,1959年末存栏数是:猪7,220头、鸡18,812只、鸭3,728只、羊1,705只、以及兔、鱼、蛋、蜂等都大大增长。畜禽头数是头三年的2~6倍,扩建畜禽舍35,587平方米,畜牧人员增加到748人。并开始从内蒙引进奶牛600头,在五分场和云山畜牧场建立了奶牛饲养基地。195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5.3万元,上交肥猪1,114头,这是建场后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和出口农牧产品。
工付业厂、矿由1957年的6个增加到16个,主要产品达到28项,总产值1,357万元,为农业总产值537.2万元的2.7倍,为头三年工付业总产值14.7万元的92倍。1959年,工付业盈利94.4万元,林业盈利123.2万元,因涝灾农业亏损122.4万元,畜牧亏损26万元,致使整个生产盈利减少为69.4万元。若是单一的农业生产就经不起严重自然灾害的打击。1959年,虽然生产盈利,但营业外净支出过大,达到227.3万元,所以仍然造成经营亏损133.2万元。
1958~1959年,继续贯彻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3月,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根据王震部长指示,经勘查决定在七虎山南麓,七虎林河出口处,兴建中型的云山水库(山库型),由我场主建。3月18日,成立施工指挥部,月底集中转业官兵4000余人和其他职工组成施工大军。5月1日,王震部长亲自挑土奠基和开车压实,宣布开工。6月中旬,王部长在西工区召开大会,号召人人献计,大搞工具改革,反对右倾保守,反对教条主义。在施工中打破常规,修改了施工方案和规章制度,提高了工效。群众充分发挥创造性,日夜突击,用六个月零十天,比常规提前一年时间,于11月1日竣工。水库建设者们,在少量机械配合下,抬土633,202立方,采石7,974立方,浇灌混凝土568立方,砌石685立方、修公路64公里,桥梁三座,筑建了长3,000米,高9.5米,宽(顶)8米的水库大坝和配套工程。水库修成后可蓄水4,750万立方米,把完达山下七虎林河两岸24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控制起来,使七虎林河下游21,000公顷沼泽地带变为沃土,至今,云山水库仍继续发挥作用。
1958年10月,总场成立了水利委员会,以排水为重点,根治水涝。当年冬季排水会战,完成土方总工程量59万余方。1959年,总场出动水利机械13台,畜力犁66台,投入了2000人,组成常年排水队,进行荒地和田间排水。全年完成土方178万方,防洪堤35,000方,小型沟网26万方,修复水库10万方。1959年5月13日,王震部长参加在五分场召开的全场水利排灌现场会,以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即田间毛渠与三级干渠相连的关键问题,会上王部长提出突击十天实现全场沟网化的要求。
1959年8月,王震部长视察了五分场七队,又一次踏查了七队的土地和穆棱干渠的情况后,决定七队为他的“试验田”,提议五分场为农垦部的试验田,并提出了在五分场三队以南柞树林带的平坦高地上建设“卫星城”的主张。9月份,农垦部派来工程技术人员,对卫星城建设开始勘测,设计出五分场鸟瞰图,12月16日,农垦部正式决定八五○五分场为农垦部实验田。将五分场建成一个大型机械化试点场。场部按小城镇规划,建设共产主义新村,名为“卫星城”。
1960年2月,我场根据王震部长指示,组成《卫星城基建指挥部》,代号608工区,由牡局基建处长周道仁任指挥,郭崇华任党委书记,开始施工。5月26日,王震部长在西岗总场部做《关于八五○农场五分场规划纲要的报告》,31日印出纲要讨论稿。这一报告在我场引起强烈反响。6月3日,报告由牡局印发全局。对各场建设规划起到推动作用,在房建上从临时性土木结构建筑,逐步向砖瓦结构建筑过渡。
“卫星城”的规划,就是要把五分场场部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建制上把全分场的生产队集中到卫星城来,原来的队改为作业站。畜禽都在作业站饲养。卫星城将成为工、农、商、学、兵集中的城镇,城镇生活实现军事化、战斗化、集体化,衣食住行、学习医疗、文化娱乐都不要钱。建筑上达到砖瓦化、楼房化、自来水化、暖气化、照明电气化。卫星城的规划远景,在那非常困难的年代里,流传于重灾的荒原上,使群众看到美好的明天,它鼓舞着垦荒战士们,为改变北大荒的面貌作不懈的斗争。
卫星城从1959年10月开始筹建,1960年春全面施工,工地上集中了700多人的基建队,有基建一队、二队,职工队。“三八”队等包工兴建,掀起竞赛热潮,在荒原上很快矗立起座座高楼。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全部规划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1960年国家停止基本建设,卫星城停工,1961年撤消指挥部。五分场将已建部分扫尾完成。卫星城改名红星村,做为实验农场场部。至今和“卫星城”同时兴建的“卫星”车站,已列为全国铁路正式站名,绘入我省地图册,载入我县地名,并列入地理条目,成为当年垦荒战士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创业史迹。
继大批转业干部调往各垦区之后,1959年,我场从职工医院抽调了二十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0年5月,根据农垦部决定,又从职工医院抽调六十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组成一个医院,支援内蒙海拉尔牧区。我场在西岗重新建院并自办了护士学校。1962年,农垦部再从我场职工医院抽调出一个医院的人员和设备支援海南岛垦区。这次总场党委决定除留下门诊部40张病床设备外,将医院住院部全部人员设备和护校全体学员,按原建制全部支援海南。1964年将最后一个医院,调往东方红成立林管医院。为了全国农垦事业,我场一院扩三院,做出了应有贡献。
1958年,大批部队文艺工作者也转业来到我场。总政和各军种文工团员,军乐团员,和中央文艺单位下放劳动的一些名作家、演员,一时都成为农场的业余文艺骨干,并以此成立了从总场到分场和一部分生产队的业余文艺队、文艺组,活跃于地头、田间、场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编小节目。总场还成立了业余河南梆子剧团,演遍全场和虎林一带。这些活动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使大跃进年代的艰苦劳动和英雄气概,得到生动的反映。同时,开展了群众诗歌活动,总场领导带头,每逢大会都当地写诗诵词,歌颂大跃进、总路线,号召:“诗歌盖遍八五○”。从总场到生产队,跃进诗画挂满墙。1958年,总场编辑了“反映农场生活的”文艺刊物—《农村生活》创刊号,只出了一期。全场出现了一批业余作者,他们的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黑龙江日报,农垦报上得到发表。当时农场业余文化生活,虽然艰苦简陋,但很活跃,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农场还编印了“农场生活”油印小报,及时宣传中心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老红军余友清场长率铁道兵开发北大荒的事迹,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并编成小册子、连环画发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