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农业第三节 农业技术措施发展情况 一、历年新技术推广使用情况
1、建场初期(1955—1962)
在建场初期的三年里,由于主要任务是开荒布点,边开荒边生产,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技术设备条件也较差,主要是抓整地质量,种子质量(品种配搭,提纯复壮),适期作业,病虫害防治(种子处理)和田间管理环节。1955年留出水稻,大豆,选用较好的作物品种。小麦品种是抗锈的甘肃96号,哈系2370合作二号;大豆品种是满仓金和元宝金,水稻品种是国主,兴国和石狩白毛;谷子品种是薄地租。
小麦、谷子水稻播前进行了赛力散、6%六六六消毒拌种或福尔马林浸种。除大豆全部接种根瘤菌以促进土壤熟化,保证大豆苗期速效氮的供给外,其它大田作物均未施肥。
生育期间,大豆、谷子、水稻都进行人工锄草二至三次,留种地四次。拔大草一次。大豆留种地进行花选和株选。
1956年在试验站进行了小麦异地鉴定,以及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不同播期的试验。在小麦上使用了过石粒肥(20—30斤/亩),用手摇粒肥机制做,玉米用硫铵追肥(亩用15— 20斤);有机肥主要用于蔬菜。
在种子处理方面,1956年除蔬菜外,全部进行生理杀菌,种子肥育(小麦)浸种消毒 (水稻、谷子),根瘤菌接种(大豆),并建立留种地,进行田间选种和室内选种,保证了大面积栽培优良品种的供应,做了逐步纯化优良品种的工作。
1958—1959年,在大跃进中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科学种田有了新发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都被提到日程上来,大搞排水、深翻、深松、工具改革和良种繁育,合理密植也进了一步。1955年深松土(32—35厘米)面积149,331亩,深翻(22—25厘米)面积105,353亩,春麦冬播3,189亩,播冬麦718亩,全面推行麦类苗耙。
1959年大搞“火熏肥”,与此同时施入大量化肥,建立常年的积肥组织,全场播种作物绝大部分施入底肥,施肥面积达到217,688亩,还施用了细菌肥与磷肥和磷矿粉(调入七千五百吨,当年施入五千五百余吨。)
全场根外追肥共3,000亩,喷萘乙酸钠5000亩,经检查效果很好,尤其是萘乙酸钠,喷后五天苗长一倍,枝粗叶肥。在行距上作物合理密植。1959年春播小麦除云山畜牧采取15厘米交叉播种外,其它各分场均采用7.5厘米或加宽播幅播种。大豆保苗株数熟地以3万株为准,二荒地3万—3.5万株,荒地3.5万株,另增加3—5%作为苗期耙地的损伤;45厘米行距的占94%,30厘米和15厘米行距的作为试验播种,所占面积均不超过3%。
有灌水条件的土地均作畦田,在播种作业方法上,要求50%以上搞大畦田,豆类最小畦不少于10.8—32.4米,麦类大畦54米,按播种机幅的整数倍做畦。高杆中耕作物进行沟灌,小畦可重点试行,面积不过大,畦宽为90到180厘米。大畦田以浸灌为主,小畦田以沟灌为主。
在种子上,一般都进行考种、浸种、拌种、消毒等工作。小麦并部分的进行闷种,种子肥育处理(麦芽粉拌种),1961年五分场用改装的康拜因成功地进行了垄作大豆的联合收割及检拾脱粒。
1962年开始试行麦类割晒,当年割晒4,251亩。在此阶段大量施用磷矿粉。1959年由摩洛哥进口4,080吨,1962年800吨。
在生育期间大量追施化肥,1960年169.3吨、16,993亩;1961年87.5吨,8,310亩;1962年125吨,12,494亩。施肥方法基本是麦类苗后耙同时人工撒施地表,耙入土内,玉米人工穴施或按穴撒施后中耕培土。
这一阶段,由于1959和1960年的水涝,1961—1962年草荒严重,那时农田杂草主要是稗草,占60%,灰菜、蓼、兰花菜各占10%左右,问荆、马唐、蒿子、狗尾草等局部分布,杂草种类共50种,苣卖菜、酸模、蒲公英、仓耳、刺儿菜、金狗尾、绿狗尾(谷莠子)、野苋菜,野燕麦等在多年熟地里也有分布,约28种。
试验站主要抓良种繁育。
1961年在中耕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起垄同时播种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盖蒙头土的中耕浅培土灭草方式。
2、种植业基本制度形成阶段(1963—1967)
在经历了建场近10年来的生产实践后,人们对本地区的自然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产条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社教之后,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客观上提出了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开始推行正规轮作,初步形成平翻基础上的翻、耙、播、管、收的机械化耕作管理,施肥、植物保护以及良种繁育等制度。机务上明确了坚持标准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提出了以排为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配套的方针,中耕管理日趋完善,大力推行大豆蒙头土,并逐渐形成为早期消灭苗眼草的主要灭草措施。小麦割晒迅速推广,由1962年的4,251亩到1976年达到20,724亩,占麦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农场与北京农业大学及八一农垦大学搞科研协作及为农大提供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农场大力开展科学种田,对发展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三大作物氮磷施肥比例(在缺磷的情况下,因土施肥),白浆土改良(休闲、种绿肥,在一、二、十队等地实行过渡轮作等)方面均找出较好措施。
1965年地面喷雾改装成功,为小麦、玉米大面积使用2.4D—丁脂化学灭草,水稻使用敌稗灭草以及中耕作物化学灭草,病虫害防治和根外追肥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年开始推广机制粒肥,使大面积施用磷种肥得以广泛应用。
1966年开始飞机作业,化学灭草、植物保护和根外追肥从而开创了空中作业的新局面,科学种田更趋丰富完善。当年首次开展飞机防治小麦粘虫、玉米螟、水稻灭草和大豆喷施钼肥。
3、1968年一1974年,土壤肥力下降,固有耕作制度受到局限。
1968年首次运用飞机喷施2.4D—丁脂防除麦田(分苗前,苗后两次)杂草及谷地杂草。喷施灭草净除大豆地杂草,并防治水稻稻瘟病。
1969年首次运用飞机防治果树虫害。
1971年积造有机肥又有明显的增长。明确提出以土改土,以肥改土的口号,希望解决土,壤肥力递减问题。
1971年大面积苗前喷洒2.4D—丁脂防除大豆田间杂草,运用飞机给水稻追施尿素。
1971年一1972年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五四O六”菌肥,“七O二”,“九二O”的生产,希望依靠生长刺激素来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
1972年又开始推广大豆割晒拾禾。
1973年我场小麦锈病(主要是叶锈)大量发生,飞机防治面积达五万余亩。
该年首次用飞机在大豆上喷洒矮壮素(14,810亩),开展用飞机防治甜菜病虫害(4,860亩)。
当年创造了夹板锄。
1973—1974年利用铵水和草炭生产腐植酸铵,希望解决化肥的不足。
1974年开展飞机防治林业害虫(300亩),并在飞机灭草同时混钼,开展大面积的小麦追施钼肥(56400亩)(详见附表)。
三十八团1968—1974年飞机作业情况
1973年,在1971,1972连续两年湿整地土壤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在抗灾斗争中,一队一号地采用了无犁壁松土耙豆茬种麦,比春翻增产17.5%,1974年根据上级考察的结果,结合省深松耕法试验示范协作组和察哈阳农场(五十五团)的经验,引进垄沟深松、平反深松、搅麦茬深松等耕法,在我场(三十八团)一队、十队、和二十一队(现管局科研所良种队,原四师科研所),进行小面积试验,在二十一队4—2号地玉米地用深松铲一次的,深松20厘米,比对照增产17.8%,亩产430斤(对照亩产365斤),在10—1号地的大豆苗期垄沟深松20厘米,比对照增产34.99%,亩产172.5斤(对照亩产122.3斤),一队增产17%,十队增产11%,为在深松的基础上推行少耕,免耕打开了局面。
4、1975—1982年在改良白浆土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的耕作,轮作,培肥灭草制度。
从1974—1975年不同茬口上的单项多点试验起,到1976—1978年已正式进行不同茬口,不同耕法的综合试验,结果是:
(1)有深松基础的豆茬种麦,耙茬较松土耙茬增产4.2%,松土耙茬较免反深松增产19.3%,免反深松较平反深松增产11.9%,平反深松较平反增产6.4%。
(2)搅麦茬垄上种玉米较平反种玉米增产14.4%—66.3%。
(3)深耙玉米茬种大豆较平反增产27.4%。
在这基础上,一队初步构成了下面的耕作、轮作(三区轮作)及培肥制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麦—杂—豆三区轮作或麦—玉—豆—麦—杂—豆六区轮作,使产量日趋稳产高产。
1975年在水稻上使用矮壮素。
1976年首次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水稻防病使用春雷霉素。
大豆叶面施肥开始用钼氮、磷配方,穆棱一干以东生产队主要使用地面喷雾器代替飞机作业。
在使用选择性除草剂后,除草剂本身对杂草有很大影响,如使用氟乐灵的地号兰花菜就十分猖獗,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由连年耕反改为3—6年耕翻一次,多年生杂草有发展的趋势,低洼地开始出现芦苇,问荆也开始成片发生。
1979年水稻使用稻瘟净防病。
1979年又开始引入杀草谱广、选择性强的杀草剂,如用于大豆的氟乐灵,拉索,用于水稻的二甲四氯,除草醚,百草枯及灭草蒙等。基本实现了化学灭草同机械灭草相结合,改变了1965年以前的单纯靠机械、人工灭草的局面。同时在引入国外喷雾机械的情况下,明确提出除草剂不上天的口号,以避免飞机作业不当时使林带和蔬菜遭受药害,历年来常有轻重不同的药害影响。1982年十六队因飞机作业不当,造成百草枯药害3,000余亩,损失4.5万元,民航赔偿损失0.4万元,农场给生产队补贴4万元,药害范围所及还有二十四队和十五队。
1979年试验用飞机播种水稻300亩。
1979—1980年由科研站配合东北农学院在全场范围内进行了杂草现状普查。普查结果是:我场农田杂草共计157种,分属于40科,其中旱田杂草26科111种,稻田杂草19科35种,水旱田兼有的5科11种。
分布普遍率是:问荆100%,野稗95%,狗尾草75.5%,兰花菜74.2%,节蓼和本氏蓼51.5%,仓耳44.6%,藜36.7%,水蒿35.6%,苋29.4%,芦苇与刺儿菜各占19%。
五个生产队(一队、十七队、十六队、二十三队、二十四队)有毒麦。
七个生产队(一队、三队、五队、十队、十七队、十六队、科研站)有免丝子,两个生产队(四队和科研站)的蔬菜地有马齿苋。
两年普查结果说明本地区危害作物的主要是野稗,狗尾草、水篙、兰花菜等15种,其中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最易造成草荒的是野稗、狗尾草、鸭跖草(兰花菜)。
杂草现状普查为进一步选用杀草药剂和采用相应的耕作、轮作措施提供了草情依据。
1980年首次在小麦上喷矮壮素。
1982年大面积发生大豆蚜虫和小麦粘虫,局部地区发现草地螟,均进行了防治;用飞机给小麦追施颗粒尿素。
1975—1984年普遍进行飞机作业,地面作业面积也不少(附表)
1975—1984化学除草面积(飞机地面)
1975—1982年飞机作业情况(不包括灭草)
二、作物比例及现行耕作轮作情况
1、1955—1962年粮豆作物比例
建场初期作物播种面积主要视开荒、气候条件及生产发展情况而定,每年没有固定的比例。
1955年第一年开荒,春开春播,大豆占91.0%,1959年提出以大豆为纲,大豆比例又由58.9%—27.3%猛升到71.3%。
水稻面积更不稳,那几年在0.4%—5.9%之间,1960年春涝,水稻面积又升到10.6%。
随着生产发展工业原料在0.5—7.7%之间,饲料作物在0.7—4.9%之间。
杂谷在开荒头三年面积很小,1958年后才上升到25%左右。
2、1963—1974年逐步在乎翻基础上注意合理换茬,作物比例常视伏秋、春反耙情况而变动,虽已明确提出合理换茬,但未形成正规轮作。只在土地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逐步使土地连片整形,并争取合理换茬,在这一阶段,麦类作物由六十年代初期的34.3—39.2%上升到50.8—53.0%,一般均在41.7%;玉米在10%—15%,最高达18.4%;大豆由40.5%—45.9%下降到30%—35%。
3、1975—1982年在培肥改土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区轮作与六区轮作。大豆比例与麦类比例差不多,在40—45%间,杂区占15—20%,主要是玉米占10—15%,甜菜与清种绿肥约占5%。在糖厂扩大与玉米机械化程度提高,保证一定磷肥的情况下,玉米区逐渐扩大,豆,麦区逐渐缩小,进一步实现三三制,对在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满足精饲料与工业原料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土壤肥力演变及施肥制度的形成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是种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在土地肥力利用上,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55—1958年一以天然土壤肥力为主,基本很少施肥。少量有机肥以用于蔬菜,玉米为主,亩施1—1.5吨。大豆以拌种根瘤菌为主。自1956年后小麦用手摇粒肥机制过石粒肥,亩施20—30斤,玉米苗期用硫铵追肥,亩施15—20斤。但还是处于量力施肥状态,进来多少化肥就施多少肥,1958年全场才用525吨氮磷化肥,将近八万亩小麦、玉米,亩平均施肥量仅12—13斤。
2、1959一1967年土壤日益熟化,开始大量普遍施用磷肥,大量粗施化肥阶段。
1956年在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土壤普查队普查时,我场土壤肥力情况如下:
根据我场土壤熟化差,肥料不足的情况,在1959—1960年大搞熏肥,同时调进大批磷矿粉与过石,但由于受到施肥机械的限制,主要用粒肥桶及人工摇,未能很好充分利用,有的用过石来抹墙。1962年以后,针对我场土壤严重缺磷以及磷肥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小区和生产示范试验,在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使广大基层干部和职工看到了增产的途径,打开了普遍施用磷肥和合理使用氮磷化肥的新局面,一变过去生产队只想要氮肥不愿要磷肥的状况,都增施磷肥。
1965年开始推行机制粒肥,过石作为种肥在小麦上广泛应用,部分用于玉米和其它作物,使磷肥作基肥面积剧增到10万亩以上,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大豆在1962年开始在苗期追施氮肥,1965—1967年大面积施用磷种肥及氮追肥。在此阶段,氮肥也不局限于追肥,开始用作小麦种肥。五分场至实验农场这一阶段每亩平均用化肥11.6公斤,9年中每亩累计施化肥104.6公斤,氮磷比为1:4,高于原八五○农场其它分场施用水平;尤其1965—1967年基本作到全施肥,不白种下地,并注意施磷增氮,巧用化肥。1964年后开始压绿肥,这一阶段耕作质量较好,土壤日益熟化,再辅以化肥,基本满足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产量逐年上升,1967年达到了历史粮豆单产最高水平亩产304斤。
实验农场1965—1967年粮豆平均亩产
备注:历史水平位次指从1959—1982年间历年产量水平位次
3、1968—1974年,土壤耕性变劣,土壤肥力下降阶段;在此阶段,施肥不多,1968—1969年在原施肥后效的作用下,还可维持较高产量水平,但到1970年、1971年遇到连续两年涝灾,产量明显降低。为了解决肥料不足,1971—1972年农场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五四○六”、“七○二”、“九二○”的生产,1973—1974年又利用氨水和草炭生产腐植酸铵,同时抓了有机肥的积造,提出以土改土,以肥改土的口号,希望解决土壤肥力递减问题。为经济有效的施用有机肥,1974年又开始制作有机粒肥,有的连队亩施量高达100斤,与此同时又开始种植绿肥,但面积不大,到1974年才达到7,027亩。1971—1974年每年平均亩施10.2公斤,比上一阶段仅减少1.4公斤,但产量却上不去,主要是土壤肥力递减所致。
由于用地养地注意不够,岗坡地水土流失;加上多年内涝,从1958—1974年,涝灾严重的年份有10年,湿整湿播,粗耕浅作,土壤结构破坏,致使不少耕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结,白浆土变成白面土。如二队八号地,日伪期已开荒,到1970年已种植30多年,土壤肥力下降,十多年来,粮豆亩产都在100斤上下,根据1974年8月进行土壤普查的结果来看,八号地土壤养分一般比1957—1959年开垦的地要少2—4.3%,尤其是水解氮和速效磷,比其它(1957—1958年开荒的)地号要低33—43%(氮)与13—20%(磷),养分补给不足,产量难以上去。
二队耕地(草甸白浆土)土壤养分情况
一队十三号地系岗坡地,两边低,中间高,水蚀、风蚀严重。从1974年和1975年8月采土化验结果来看,仅一年时间,有机质就降低1.66%,氮磷含量比上年减少20—55%,尤岗顶减少更多(见表20)。据资料介绍,亩施厩肥2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1%左右,而十三号地由于水土流失,一年内减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竟然超过施肥的速度,极应引起注意。
一队十三号地1974、1975两年土壤养分比较
备注:该地号为草甸白浆土;小麦,1974年亩产256斤,1975年亩产150斤。
另一方面,岗坡地的土壤肥力,由于岗坡方向与坡顶,坡脚所处位置不同,水蚀程度不一,土壤肥力差异亦较大,在耕作与轮作上亦应考虑。
一队十三号地1975年土壤养分分析(四师科研所定点调查)
1、1975—1982年合理巧施化肥,综合改良土壤,全面培肥地力阶段。
在这几年中,随着我场种植业进入一个轮作、耕作制度日趋完善的阶段,在综合改土的口号下,在考虑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从国营农场大农业的实际出发,从轮作、耕作农田基本建设和施肥的总体出发,把努力提高有机质的归还率作为土壤培肥的基础,达到综合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的目的,其具体内容是:
提高农田的防涝抗旱能力,加强现有排灌设施,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提高农田的抗风蚀水蚀能力,实行以麦一杂一豆为主的轮作制,推行以深松为基础,以少翻轮耕为方向的耕作制改革,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以土改土,以肥改土,配合增施有机肥及无机肥的综合改土措施,使耕层逐年加厚,达到使土壤有机质平衡和逐年提高,努力提高土壤本身的生产能力的目的,才能做到稳产高产,单靠使用无机肥只能解决暂时的或短期内增产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使土壤肥力提高。场内有些单位已经一定程度地克服了土壤有机质下降的趋势,在综合改土中涌现了像一队,八队、十队等先进单位,使土壤有机质趋于平衡或略有提高。如一队1980年土壤普查的化验结果,有机质含量为3.54—5.15%,比1974年的3.57—4.94%增加0.21左右;水解氮3.99—8.24毫克/100克土与1974年的3.61——9.03毫克/100克土相比,变化不大,高量稍有增加;有效磷为4.7—23.9ppm,比1974年的0.74—11.5ppm成倍增加,尤其严重缺磷地块,增加5—6倍。在总产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肥力不但没有减退,还稍有增加。十队有机质由1975年的4.80%增加到1982年的5.28%。这样的生产队基本做到高产、稳产、盈利,除了在大涝的1981年尚难以丰产丰收外,抗旱能力已较强,在大旱的1982年还保持了平年以上产量水平,夺得盈利,粮豆亩产量由250斤上下提高到300—380斤左右。
典型岗地白浆土改土生产队生产经营情况
在这一阶段后期(1979—1984),我场无机肥亩用量猛增,并于1977年开始引入诸如三料磷肥、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高浓度混合肥料,为进一步合理施肥提供了条件,不断出现了粮豆单产及三大作物创历史最高产的大面积地号及生产队,先后共出现粮豆单产过300斤的生产队19个次,最高亩产量达400斤;小麦过300斤的生产队33个次,最高亩产达500斤,玉米亩产过500斤的生产队21个次,最高亩产达737.8斤;大豆亩产过260斤的生产队25个次,平均亩产过300斤的10个次,最高亩产达375斤。与此同时,在施肥方法上也有新发展,做到了更经济有效的施肥,正式将绿肥种植面积列入每年生产计划,除清种绿肥外,还开展了复种绿肥和绿肥品种搭配使用的生产试验。计划面积控制在3—7%,个别单位达10%,1975年开始,复种绿肥有明显增加。这一时期绿肥品种是油菜,民豌豆,辅以少量的草木栖,秣食豆等。
1976年,开展施肥部位和微肥研究,大豆喷钼同时进行,氮磷根外追肥;1977年,实现种肥分施,同时在玉米上开展防虫结合根外追肥。
化肥用量由1975—1978年平均亩用2.2—6.9公斤上升到1979—1982年的13.1—18.6公斤,增加3—4倍。
三十八团一现八五○农场1975—1984年施肥情况
#系实际报表数,当年总数有不一致的,仍保留原始数据。
这一阶段在全场范围内于1975年(总局统一安排)与1980年各进行了一次土壤普查,普查了土地面积,土壤分类及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PH值等。1975年普查结果是:白浆土占总耕地面积的55%以上,广泛分布在生产队;草甸土约占25%,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低平生产队;综壤约占11%,主要分布在沿山生产队;沿山生产队的沼泽土和河泛土占有一定数量。水解氮平均7.04毫克/100克土,速效磷平均13.331ppm具体分析数字如下表。
卫星农场1975年土壤普查情况
全场在1982年这次土壤普查中,重点是土壤养分普查。结果表明我场耕地氮素全量一般为0.2—0.4%,平均为0.33%,最高为0.7%。水解氮全场平均为6.78毫克/100克土:全磷一般为0.12—0.27%,平均为0.191%。速效磷平均为18.035ppm。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看出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开展了因土施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1982年农场根据农场总局“关于土地培肥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实行从生产队提取每亩耕地一元做为土地培肥基金,做为土地培肥专用,按照各队年终完成农场下达土地培肥措施指标的百分比例返还生产队。目前暂定为轮作、厩肥、春播绿肥,复种绿肥和秸秆还田五项,每项各占基金20%,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政策有效地改变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逐渐减少,耕性变劣的局面,并使当年增产与常年增产结合起来,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土地越种越肥,迅速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四、历史上的高产作物及高产年份
全场亩产历史最高水平是1967年,粮豆平均304斤(其中九队平均亩产粮豆372斤),其次是1980年亩产280斤(其中一队平均亩产384斤),第三是1978年亩产2S9斤(其中八队亩产400斤)。
小麦亩产全场历史最高水平是1980年325斤,(其中八队500斤)其次是1967年317斤(其中一队369.5斤),第三是1968年308斤(其中四队365.2斤)。从生产队来看1979年七队达到382斤。
玉米平均亩产历史最高水平是1966年491斤(其中九队560斤)其次是1967年481斤(其中九队630斤),第三是1968年376斤(其中试验站500斤)。但生产队玉米平均亩产最高历史水平,却在1978年;八队780亩单产737.8斤。其次才是1967年九队630斤;第三位是1977年二十六队620斤,各生产队之间差异甚大。
大豆平均亩产全场历史最高水平是1978年285斤(其中一队375斤,二十七队1000平方米亩产583斤),其次是1967年234斤(其中二队256斤),第三是1980年224斤(其中七队284.6斤)。从生产队看,1982年十队312斤,第三是1970年十九队290斤。若按小面积高产,1965年五队(现四队)40.0亩亩产450斤,1966年种畜队首创全队1,400亩大豆平均亩产280斤。从历年最高亩产与全场平均亩产来看,二十三年中生产队平均最高亩产比全场平均亩产高8—35%。生产队平均最高亩产比当年全场平均亩产高得多的。粮豆1961年,高283%;小麦1981年,高217%;玉米1960年,高633%;大豆1961年,高214%。这些事实都说明,不仅丰年有高产,平年有高产,灾年也能夺高产。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农业技术措施是否得当,是不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的有利因素,克服了不利的客观因素(自然灾害),避免了人为的不应有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政策与科学种田的威力,把技术措施落实到实处,真正靠政策把人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五、丰产年主要作物生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小麦:在本地区决定小麦丰产与否的主要矛盾是:“掐脖旱”,也就是禾苗分化阶段的适温与适湿,只有在小苗多、粒多的丰产基础上才有粒大产量高的可能。二十八年来,我场五、六月平均降水量为128.5毫米,占二十八年来年平均降水量511.5毫米的25.1%,而五、六月份的平均蒸发量却达294毫米,蒸发比降水多,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3倍。从我场小麦丰产年的气象因子来看,只要四至六月降水能保持在135—170毫米之间,日照时数不低于674小时的情况下,五月份≥0℃积温达到324—430℃,基本都有丰产的可能。在日照674.1至 986.1小时的范围内,日照多寡影响不大;五月份≥0℃积温超过417—435℃,四至六月降水少于109—99毫米时,就要引起减产,但若像1968年,虽然四至六月降水仅110.4毫米,但由于春雪大,一至三月降水66.4毫米,再加上五月份平均气温低(12.1℃)亦能获得丰产。
小麦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场气象站资料)
2、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而玉米生育期六至八月正是我地区降水比较集中的季节,降水过多土壤饱和,影响中耕管理,出现低温冷害。6、7、8三月平均气温比常年低0.7℃或10℃,积温不足,是影响玉米生育的主要因素。播种至出苗期如遇低温(低于l℃)多湿即易粉种,成熟期如遇低温(在20℃以下),则易贪青晚熟甚至受早霜危害造成缺苗或严重减产。从这些年实际情况来看,六至八月降水在242.1—415.6毫米之间,五至八月≥10℃积温1960—2285℃范围内均能丰产,五月平均气温在13℃—14℃时常能高产,若六至八月降水低于242毫米或高于416毫米,而五至八月≥10℃积温又低于1832℃时,常导致严重减产。九至十月降水低于62毫米或高于131毫米时就有灌浆不好或因涝减产的可能。五至九月日照时数不低于800小时影响不大。
玉米生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大豆:本地区的气温基本可满足大豆生育期的要求,只要不贪青晚熟或早播遇晚霜危害,一般影响不大,均能成熟。影响大豆生育的主要是涝害,早春降水>100毫米,遇涝影响播种质量(整地、播期与作业质量);六至七月降水>200毫米,遇夏涝影响田间管理,导致草荒减产;七月份大豆开花期降水量<70毫米或>119毫米时对大豆不利,九至十月降水>200毫米时影响收获质量,损失浪费很大,大豆品质差,难以丰产丰收。(但在降水满足其生育要求后,影响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是六至八月的平均气温,在19.7℃以上时,每增加0.1℃,约增产大豆十斤)因此,在我场地区要想获得大豆稳产高产,必须从农田基本建设上狠下功夫,在现有基础上搞好中早熟品种搭配,农田防护林,田间排灌水,畦田作业与耕作制改革等措施,注意防止低温冷害的侵袭。
大豆生育与降水分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