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建事业发展概况 1、三级制八五○农场
1955年,在虎林第一年建场。由于荒地分散,生产点经常变动,因此基层生产单位的基建比较困难。当年的主要基建工程都集中在总场,根据自力更生、勤俭办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改建了日寇溃退时在西岗遗留下的兵营。新建了场部办公室、仓库、宿舍。2月20日,机关全体人员就开始刨砖、扒石、拣废钢材、旧钢管等,以备在西岗盖房建点。第一年共修建房舍11,232平方米。当年冬季雪小,拉爬犁运木有困难,12月29日,全场男女老少齐动手,苦战五昼夜,用被单、脸盆、毛毯运雪,铺成九十公里长、1.5米宽的雪道,保证了拉木任务的完成,为次年基建备足了建房用料。
1956年,为适应扩场期间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各大队挤出一部分劳力,赶建一批草泥结构的拉哈房和窝棚,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住房的困难。总场集中力量修建修配厂、发电厂、木材加工厂和清河的水田灌溉站。当时建筑材料非常缺乏,绝大部分是由自己加工,没有钉子,没有绳子,则用草和树条代替。1956年,全场共建筑房屋33,086平方米,为1955年的3倍。
1957年的职工总人数虽然比1956年减少,但家属却大量增加。根据局党委指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适应生产”的精神,首先集中精力先盖生产用房和家属宿舍。当年完成51,320平方米,比前两年建的总和还多。全场安置了家属845户,占本年度入场家属的97%。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场,生产又全面发展,人口骤然增加,原有的厂房、畜舍及住宅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在全体职工们的努力下,根据党中央“勤俭建国”和农垦部历次有关“勤俭办场”的指示,和我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我们的物质条件,按国家农垦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保暖适用”的原则从事基建。在建筑职工家属宿舍的工作中,提倡自建公助,从而解决了临时住房问题。全场上下积极想办法,找窍门,挖潜力;以土代砖、以木代钢,以草代瓦,在修建临时性土木结构用房的同时,扩大砖瓦结构的永久性生产用房及生活用房(食堂、集体宿舍等)。1958年,在工业、畜牧、民用建筑方面,总计完成107,435平方米。为前三年基建总和的1.1倍多,而且,砖木结构的比前三年提高20%,质量也大有提高。
1959年施工79,408平方米,竣工75,789平方米,完成五分场场部“卫星城”的全部设计工作及云山、西岗畜牧场的畜舍筹建工作。并在农垦部基建处直接参与帮助下,组成六○八工区,负责卫星城及志愿屯(五分场种猪队)的工程建设。本着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自己烧砖、采石、伐木、自己建房。当年开工面积达五万平方米。
1960年,农场房建仍是在积极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并适当地解决全场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全年施工64,316平方米,竣21227,106平方米。但在大涝之年,再加上在跃进中,房屋建筑上只是为了抢修、急建,造成工程质量不高,战线拉得过长,投资大,收效甚微。当年红星村(卫星城)楼房(孵化楼)鸡舍等和志愿屯猪舍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之多,后因基建下马,未能竣工,造成以后维修及大量房基拆除及待用材料的损失浪费。拆除五分场孵化楼1万平方米,五分场种猪队(十九队)猪舍2万平方米。
1961年,将施工未完部分的扫尾工程进行续建和维修,竣工面积仅4770平方米,主要是医院的扫尾工程和新建的部分粮食种子库。该年五分场定为农垦实验田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其数字。
1962年未进行房建。
1963年改为二级制农场,农场接受以前的经验教训,在房建安排上贯彻以当前生产为主,按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基本做到当年竣工当年利用。
2、实验农场三十八团——现八五○农场
1959年12月,农垦部指示将原八五○农场五分场改为农垦部实验田。将五分场场部进行规划。开始了现八五○农场场部红星村(卫星城)的建设。到1960年下马停建。
1963年,原八五○农场五分场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当年除对1960年下马工程小量建设外,农场基建队主要负责重点单位与专业单位的施工,如五分场七队原王震部长试验田,农垦部实验农场试点(原五分场九队)及畜牧点(现八队牛舍)等由专业队伍负责施工。建筑面积约5,700平方米。
1964年,各生产队开始自己动手建设一栋砖瓦结构家属房,共建11栋,建筑面积为1,275平方米,占当年全场建设面积24.5%,这样一来,农场依靠生产队自己动手,发动群众搞基建,不再完全依靠专业队伍,为清除简易草木结构住房,加速生产队建设迈开了第一步。
1965年,社教工作团认为农业生产没有上去,农场应集中力量抓农业生产,其它都要下马,因而停建,已购进的电线杆、变压器、大锅炉、暖气片以及管子等全转卖了,连电力照明也不干了。
1966年后,在上下一股劲,全场齐动手的情况下,尽管当时建材业发展不快,红砖不足,还是建起了大量“穿鞋戴帽的石基土墙瓦顶房”,至1967年共建7,000平方米,解决了230余户的住房,使职工看到扎根农场要有一个过日子的样子,逐步进行了住区规划建设。但由于群众自己动手,技术力量不足,施工质量比较粗糙,给以后维修带来了不少困难。
1968年后,全国各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场人员猛增。成立兵团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农场逐步向多种经营发展。工付业项目日益增多,对基本建设也起了促进作用。兵团时期基本建设形成高潮。1968—1978年共建面积204,165平方米,平均每年达18,560平方米,最高为25,000平方米。这一阶段基建的主要特点是:
(1)大力发展建材工业,特别是烧砖瓦,开始采用专业与发动群众烧砖相结合的方法。几年共烧红砖6,268万块,每年平均564万块,其中连队烧砖1,546万块(历年木材加工、烧瓦、烧灰、采石及烧砖情况详见附表)。这对加速兵团建设和改变连队面貌起了一定推动作用。1975年,由于小窑烧砖费煤,红砖质量难以提高,改建了轮窑,为专业生产红砖建立了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场两个砖厂年产红砖1200万块,为基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基本满足发展工付业扩建厂房的需要。
实验农场——八五○农场历年自产建材表
(2)随着农场生产发展及人员的增长,非生产性福利设施建筑,特别是家属住房及集体宿舍,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很快,生活建筑面积达115,441平方米。其中宿舍85,442平方米,集体宿舍11,813平方米,各单位均建有食堂、厕所。对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共建各类教室12,620平方米。这样一来,基本上解决了住房问题和适龄少年儿童上学问题。从而改变了农场的面貌,清除了草木结构简易房。
(3)大力发展工业与轻工业。在兵团时期先后建筑的厂房面积达10249平方米,其中有:拖拉机汽车修理车间,日处理200吨甜菜的糖厂。日处理10吨大豆的豆油车间,日产标准面粉80吨的面粉加工厂,这些厂房的建立,为我场轻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对搞好机具修理,保证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3年以后,由于木材指标减少,砖供不应求,建设计划逐年有所缩小。1979—1982年共建面积47,575平方米,平均每年为11,930平方米。
近年来房建面积逐年下降,而结婚青年日益增多,加之多种经营发展,生产用房及住房又出现紧张状况。目前,房建速度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对建设质量和内容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今后的建设任务是日益繁重的。基建占用农业用地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建筑用地势必须要精打细算,向高空立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