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幼儿教育
1、组织机构沿革
八五○总场时期,幼儿保教工作由总场妇联主管,各分场由政治处妇女干事主管。
1963年,农场改两级制后,撤消妇联,改由工会女工委员负责幼教工作,实验农场到1965年 5月,才任命了女工干事。
1969年,三十八团妇幼工作属政治处领导。到1973年政治处才在组织股内设妇女干事负责妇幼工作。
1976年,三十八成立妇联,1977年,改为卫星农场妇联,妇联主任金爱军。
1979年2月,改为八五○农场,重建工会,设女工委员专管妇幼工作,首任女工委员梁桂英。1982年春,工会任命了专职幼儿保教干事孙秀芳。
1984年2月,农场决定将幼儿教育划归教育部门管理。
2、发展概况:
1956年,在总场部(西岗)建立了第一个托儿所(日托),所长廉英弟。所址在岗西三栋房。1957年筹备扩建,1958年扩大为幼儿园,并办了长托和日托,所长苏庆珍。
1959年,全场已有幼儿园三所,托儿所46所(其中长托班15个),全场入托儿童达1293名。
1960年,幼儿园发展到28所,托儿所46所,入托儿童2345名,入托率95%。全场有保育员241名。1959、1960两年间,总场举办了两期保育员训练班,培训人员占总数60%,有条件的分场也办了训练班,共培训保育员140人次。
1960年,开展全场托儿所红旗竞赛,五分场2队托儿所和四分场幼儿园被评为先进单位,2队保育员冷雪艳被授予牡丹江农垦局标兵称号。
我场前身五分场,于1958年在辉崔分场部,建立了场直第一个托儿所,所长乔佩兰,有保教人员20名。1961年,由辉崔迁入红星村,入托儿童达70名(全托)。到1961年,五分场已建立托儿所13个,入托儿童270名,保教人员41名。7队托儿所,被评为标兵托儿所。
三年困难时期,托幼经费的大部分和保育员工资,要从入托儿童交纳的保育费中解决。入托儿童的细粮、副食都很少,玉米面占供应大部分。而不入托的儿童比入托的细粮供应更少。
1962年,农场大批女职工退职,幼儿园、托儿所纷纷解散,农场改两级制后,妇联撤消了。 1963年,妇幼工作由工会女工委员负责,幼托经费很少,生产队办了一些农忙托儿所,经费仍从保育费出,农场工会给一些补贴。
1969年组建38团后,要求家属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各连成立家属排,大批家属又走上生产第一线,全场也逐渐恢复了幼托园所。到1975年8月,38团已建立托儿所28个,保育员70人。1977年,卫星农场成立后,在首届妇代会上,22队托儿所被评为先进单位;到1977年8月份,全场已有托儿所46所,入托儿童1500余名,比较好的托儿所有19个。
1979年以前全场幼托工作以看好孩子为主,缺乏统一领导,只能各自搞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1979年,开始根据中央文件指示,对幼托工作逐步进行调整。农场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书记处关于“抚育三亿儿童”的指示精神,抓了几件大事。第一、教育各级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儿童多做好事;第二、有计划地开展全场幼托园所的建设,开展竞赛,评比先进;第三、抓紧保教队伍建设,逐年分批培训保教人员。
1980年,农场成立了“儿童保教委员会”,1982年,改为“儿保工作委员会”。
1982年,牡管局推荐我场工会在总局女工委员学习班介绍幼托工作经验。
1981年,场直幼儿园被评为管局和农场先进单位。1队、2队、水利1队、辉崔修配厂、砖瓦二厂、糖厂6个单位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
1981年10月,全场保教人员定级。
1981年至1983年,每年“六一”,工会都组织全场向幼儿园所献礼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号召,1984年“六一”献礼活动形成高潮,有赠物捐款、制作玩具、修理房舍等活动。价值数千元。
1980年起,每年农场都举行“六一”幼托园所文艺会演,参加单位逐年增加。1980年,有 17个单位参加;1981年,21个单位,1982年,34个单位。农场领导带头参加每年“六一”时的献礼和文艺会演活动。
1982年,场直幼儿园和糖厂托儿所被评为管局先进单位。
1983年,农场工会把“六一”文艺会演改为全场幼儿智力赛。比赛以计算、语言、美工、音乐、体育等五课为内容,结合生活常识,出68道题,平均100为满分。有44个园所参加,农场拨款1300元做为活动经费和伙食补贴。在竞赛方面,1980年还开展了生产队托儿所升级赛;1981年开展了托儿所划类赛;1982年开展了“争一类,创百分”活动,简称“百分升级赛”,评分方法是:园所管理20分,儿童卫生保健30分,服务质量30分,儿童教育20分,四方面共24个项目,包括园所的全部管理和教育内容,够百分的评为总局先进。我场场直幼儿园得94分,评为总局一类园所。农场少儿工作委员会被评为先进委员会。
1982年末,我场幼托园已达44所,全场入托儿童1156名,入托率是全场适龄儿童1310名的98%。全场园所共有大班46个,大班幼儿800名,保育员132名,保教员67名,(其中高中程度33名,初中程度67名,小学30名,初小2名)。保教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86%,受过场内培训的56名,管局,总局培训的4名,目前在鸡西幼师学习的2名,专职干部2名(场直和糖厂园所领导)。专职保健医生一名。兼职保健医生43名。全场园所房舍面积4400平方米,入托儿童人均面积3.8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6401平方米,各园所有大型运动玩具208件。场直幼儿园实行日托包伙,吃菜由园林站记帐,农场补贴。
3、保教队伍建设
八五○总场时期比较重视保教人员的培训,1959年到1960年,全场241名保育员,60%经过总场培训。
1961年,五分场组织了三次保育员训练班,自己动手编印了教材。
1979年重建工会后,每年办一期保教员训练班,分批训练全场保育员。1979年培训内容是幼儿园教学全部课程。1980年,培训侧重计算和语言。1981年侧重音乐、舞蹈。1983年侧重学习脚踏风琴、识简谱和学习舞蹈基本步法,训练方法采取理论教学和基本训练。1982年,派场直幼儿园付园长张连芹到北京市教育局办的园长进修学校学习三个月回场任教。通过学习对保教队伍进行了调整,明确幼托园的任务是既要看好孩子,又要上课教学。第一次训练班有的生产队还派来只能看孩子的小脚老太太,一看训练要求就回去了,各队都进行了人员调整。
1979年,农场工会选派保育员4名,参加管局举办的“幼教师资训练班”学习一个月。
1980年,派场直幼儿园张连芹参加总局“幼师培训班”,学习一个月。
1981年,选派7名保教员参加管局“幼师培训班”,学习半个月。
1983年,派保教员肖德莲到鸡西幼师学习一年。
1981年10月,全场保教员调资定级。22名保教员由农牧级改为小教级,晋升一级。(1981年全场保教员共34人)。同时保育员由农牧级改为卫生级。这是1955年建场以来第一次把保教人员纳入文教卫生管理。
4、幼儿教育的发展
随着保教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幼托园所的教学工作得到逐步开展和提高。这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贯彻党中央关于“抚育培养好三亿儿童”的指示精神中实现的。1979年以来幼儿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首先农场领导重视改善幼教环境和物质设备。1958年,场直托儿所仅有两栋破草房,文革后也是在设备简陋,居住人员混杂,连活动场所也没有的几间房子里。1979年,党委决定在场部地区盖起了66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场直幼儿园,招收车队、基建队、加工厂、医院、商店、园林站、采购站、中小学、变电所、干、职校、机关等十几个单位的适龄幼儿入园。幼儿园有二十多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及活动室、备课室、医务室和食堂。还有6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花圃和各种幼儿运动器械、玩具。场直幼儿园同时也是全场幼托工作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分批轮训各单位保教人员。1984年4月,管局在我场召开了幼托工作学习观摩会议,场直幼儿园连续几年评为管局先进单位。
1983年,农场党委决定场直小学撤掉预备班,幼儿园办学前班。有条件的生产队,如26队托儿所也开办了学前班:并已毕业了一班,直接开入队里小学一年级。1983年12月,农场党委决定全场幼托园所的学前教育由教育科领导,有关学制、师资、教材等纳入普通教育管理,使幼儿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起来,列为普通教育的组成机构。农场领导对幼儿教育从组织上和人、财、物力的安排上体现了中央指示精神,这一切都是对幼儿教育至关重要的保证。
目前,我场幼儿园教学用全国统一教材,设置课程有语言、计算、音乐、美工、体育、常识等,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绒布教学法”。保教员根据这些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案和集体备课,并组织自学和互教互学,互相观摩、检查,共同提高以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纲要,全场幼儿园学习了幼儿教育大纲,落实了岗位责任制。从“看好孩子”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到“抚育培养好”的水平上来。
1982年,农场工会协同文教科组织全场部分保教员参加了小学教师会考(检验性质非正式参加),促进了保教员的学习和提高。1983年8月根据《考核整顿保教队伍》文件精神,开了家长座谈会进行民意测验,选出了优秀保教员。
1979年以来,管局历年评比中我场幼儿教育工作都名列前茅。
我场幼儿教育现在基本上摆脱了单纯福利事业和看孩子的局限。坚持保教并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抓住早出人材的主动权。
5、幼儿保健工作
1981年,开始有计划、有制度的开展幼儿保健工作。1983年建立起了全场入托幼儿保健卡,在全场各单位设幼托管理小组,队卫生所医务人员参加小组工作,并经卫生科定为兼职保健医生,目前全场共有兼职保健医生43名,场直幼儿园有专职保健医生一名。农场卫生科和妇幼保健站定期检查各单位幼儿保健工作,并进行指导。保健医生对幼儿健康定期检查登记,记入保健卡片,每年复查以保证幼儿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