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电视

第三十五章 广播、电视、电影放映

第一节 广播电视


一、概述
  我场有线广播创建于1955年,有三十四年历史,.电视差转建于1979年,1980年投入使用。今天广播电视已成为我场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职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有线广播:除有广播主线十公里外,全部利用电话线路。总输出功率达3150千瓦。效率 80%。从场部广播站起,经东、西片电话分机和二十四队广播分站及中片直播。输送到基层生产队,广播放大站(或广播室)再转播到住户。截至1983年末,喇叭入户率已占全场户数的95%以上,使广大群众能及时收听中央台节目。三中全会以来,我场广播报道工作空前发展,发展报道员200余人,组成全场报道网,年平均投稿两千余篇。广播站自办《农场生活》节目,从五九年创办至今,历经二十五年连续不断,从开始每天播放15分钟至今已能全天播放一个小时,积极配合宣传了党的中心工作。
  电视差转。现有1OW和100W插转机各一台,三角钢架天线70米,有五频道接收天线一付,四频道,十频道放射天线各一付,覆盖面积达全场。自建台后主要转播了虎林电视台节目并自办电视节目;有《农场新貌》,《农场科技与生活》,《农场新闻》与各种《专题报道》,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截至1983年末,全场已有各种类型电视机3000多台,平均每5人就有一台电视机,户均0.75台,现在彩电已达500多台。有的生产队户均一台电视,称为“电视村”。绝大部分生产队有电视户达到60%以上。
  广播电视站成立了“无线电修理部”保证了电视机正常收看。
  二、组织机构与设备沿革(见表一)
           广播电视站人员设备一览表
                           (表一)



                           (续表一)



                            (续表一)



  三、有线广播(1955—1983)
  1955年,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在虎林场部设立了一个简单的播音室,主要工作是领导用通知一些事情,放放唱片和转播中央台的节目。
  1956年场部迁西岗后,播音室设在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电影队兼管播音和维修。有一台150W的扩音机。在场部门外大树上挂一只25W大喇叭,早晚播音三次,并开始播一些机关投来的稿件,这是我场第一个广播室。
  1958年云山水库竣工后,两个广播员调总场机关,黎国珠(女)任播音员,艾鸿滨任机修员。1958年冬,从上海购进1000W扩音机一台,广播室又迁入一个十五,六平方米的大房间,由宣传科领导。
  1959年,广播室改称广播站,通过电话线路开始向各分场广播。除三、四分场直播外,一、二、五分场和林煤场都已经有了100W的小扩音机转播总场节目。广播站除转播外,于1959年创办了《农场生活》自办节目。1959年各场部都安装了25W高音喇叭。西岗安装了五只。又从虎林县广播站购进0.5小喇叭500只,卖给西岗地区住户。实验农场在1964年下半年,在社教分团进入农场后,由分团领导提出立即扩展有线广播。由宣传科负责扩建,购进 300W美多牌扩音机一台及电唱机、话筒等。在红星村各处安装了十几个10W的喇叭,广播站的建立主要用于开展社教运动。
  1967年,“文革”开始,“无总”夺权后,主管广播站工作。
  组建三十八团后,广播站、电影队。电话班几度合而又分,领导上对广播事业的发展着力不够,如1973至1975年中,只有一个播音员维持全广播站的工作。直到1976年才增加一个机修员。
  1979年,广播站知青全部返城后,调二队农业技术员罗新民负责广播站工作。播音、机修全部招收本场职工子弟。三中全会后,我场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1、喇叭入户。1965年开始喇叭入户。先进行宣传动员,组织试点安装,广播站进行技术指导,各队派人施工。喇叭入户是职工生活中一件喜事,当时除场部有发电照明外,绝大部分生产队都是油灯照明,职工家中有收音机也响不了。首先在十队试点安装,113户装上了喇叭。1965年住户能听上广播的有四个队,其他队先只在队部装一只大喇叭,以后陆续入户。
  1966年5月广播站向全场试播成功,振动全场。这是建场十几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声音。试点成功促进全场喇叭入户工作,截至1983年全场喇叭入户已达3474户,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由于维修及时,入户喇叭完好也达到95%以上,收听率达到百分之百,使有线广播有力地发挥了宣传作用。
  2、广播网点布局



  (除广播专用线路十公里外全部利用电话线路)
  3、机务管理
  1979年以来,为生产队购进扩音机30余台,外加电唱机和其他器材,以建设连队的广播放大站。放大站的建立既能使连队听好广播,还能利用放大站做些宣传和通知工作,因之得到重视支持。为提高广播输出功率,1980年从管局购进Gy275x2扩音机二台。截至1983年 6月广播站现有设备如下:
  Ty一250×4扩音机一套 控制台一座
  Gy一275×2扩音一台  206唱机二台
  250W×2扩音机一台  盒式录音机三台
  602录音机  二台
  分站设备有
  Gy一275×2扩音机二台  “前进”增音机一台
  唱机一台  广播总输出功率3150瓦。
  1979年12月李希宽自制广播自控装置试验成功,使广播时避免了迟播事故发生。
  1981年试制了广播、电话自动切换装置,效果良好,能在通电话时自动接通,广播时又自动接通到明线上,照常送高压信号。
  1983年4月,张常宝为广播输出部分制作安装了自动保护装置,使全部外线在不广播时自动接地,广播时自动接通到各自线路,使外线避免雷击和搭电力线时给站内设备造成损失。
  正在试验的项目有:生产队的电话广播自动合闸装置,还准备实现分站自动遥控装置。为解决广播时和电话相互干扰这一长期以来的矛盾,准备试验调频无线电广播.调频头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便于自控,减少外线自修费用等优点。
  4、播音员。建场初期十余年播音员没经过培训,每天都是直播。现场广播时播音员都是口头改稿直播,引进录音磁带后播音质量提高,1978年9月,播音员二人参加管局培训一个月;1979年9月,播音员一人参加管局培训班;1981年6月,播音员一人参加管局培训班;1982年7月,许明丽参加省台举办的全省骨干播音员学习班,(聘请的教师是北京广播学院讲师李刚),学习半个月,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广播站本身也有计划地对播音员进行基础训练。
  1980年,站内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播音员要经过基训,提高质量,不得出任何政治事故,并负责组稿、签发稿费和撰写报道述评。1982年,播音员许明丽两次参加管局组织的广播比赛都获得好成绩。
  5、报道网。八五○总场广播站于1959年创办《农场生活》自办节目,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现在能每天办一个小时节目,采取对话。讲座、听众来信、广播杂谈等形势,很受欢迎,并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有200余名报道员,组成了报道网。1983年选拔了9名骨干报道员,聘请为“本站通讯员”,颁发证书,持证可在本场范围内采写稿件。现在农场党委已把广播报道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查项目,从1982年起,来稿数每年平均两千篇左右,小喇叭的声音深入到家家户户。
  四、电视差转
  1、创建。1978年拨款一万元,购进50W差转机。10月份,在距广播站几十米处竖起45米高钢管连接的单管天线塔。竖塔当晚刮起八级大风,因塔周拉线受力不均,铁塔被大风刮倒,发射和接收天线及阻抗交换器,馈线全部摔坏。农场当即再投资一万元,在管局帮助下,从哈尔滨购进70米三角结构钢架天线塔和10W差转机一台,自己动手请车队焊工帮助,制作了两付一频道天线和一套发射天线、阻抗变换器。并自制增加了两截三角铁塔和底座、高空工作台。机修员张常宝和李希宽专程到密山县广播站差转台和金沙农场差转台学习,确定了我们发射和接收天线的安全角度和位置。
  1980年5月准备就绪,领导决定由变电所担负竖塔施工任务,组织了竖塔指挥组,交通科长徐长春任组长,成员有通电科长王庆书、技术员孙丕政、宣传科副科长毛杰声,基建科长杨泽民,并从虎林电厂请来一位老电工师付当顾问。6月10日正式施工,6月19日完成竖塔任务。并安装了天线,20日试转林口台信号成功,图象和伴音较好,我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电视。由于购买电视机的日益增多,农场党委责成宣传科、物资科、林业科下达联合通知:负责解决全场职工电视天线所需的材料木杆、铝管、拉线等,并对天线规格布局作了统一规定。1981年5月成立无线电修理部后。经销了黑白电视机300多台,到11月,全场就购进进了1200台。
  2、自办电视节目
  1981年12月,宣传科从管局借来TyC录象机,以10W差转机播放录相,观后农场领导决定以12000元买下这台录象机。
  1982年1月与东方红林业局建立交换录象磁带关系,6月份已能每天播出一套节目。由于差转率小,覆盖面积有限,多数生产队还收不到本场电视节目。8月份,管局来我场试办电视教学,效果很好,农场领导决定购进一套摄象设备,派张常宝与东北无线电公司签订合同.购进夏普公司产品XC—34MC摄象机一台,创办了农场自办节目。
  1982年9月9日,电视台拍摄了我场第一部电视报道节目《医院制剂室开工投产》,11日又拍了《园艺鉴定会》实况,农场领导和机关科室审查后,指出电视宣传的巨大作用,要全力扶植开展。广大职工家属第一次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自己农场的形象,非常高兴,到1982年底已拍了反映农场面貌的电视片20部。在总局广播电视会议上,我场介绍了经验。1983年,广播电视站,被评为总局、管局、农场各级先进单位。
  3、技术力量培训
  1981年,经宣传部与哈尔滨工大联系,派李希宽、苗传仕去学习黑白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一个月:1982年3月,郭里江参加管局举办的黑白电视机修理学习班一个月;5月份张常宝到成都学习录象,摄象原理15天;6月份,郭里江到淳安无线电厂学习电视差转技术一个月;10月份,郭里江又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录、摄象原理两个月;1983年6月,王军参加管局录摄象技术学习班15天。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限、更多的靠自学。电视台同志们也通过自学和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张常宝利用彩电高频头代替差转机接收,使单一频道差转机变为全频道接收差转机,效果良好。由于彩电高频头具有接收全频道功能,扩大了差转机的使用范围,简便了录象机与差转机的配接,节省了开支。
  4、无线电修理部
  1981年5月份成立,9月份与宣传部正式签订了经营承包合同,承包全场无线电修理和代销电视机,开办三个月到年底盈利3300元,上交农场2000元,人均分配280元。1982年与场责任办签订了承包合同,由于业务量增大,增加机修员一人。修理部对售出的电视机实行三包,还对用户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天线材料,帮助调试安装等。经营上从发展电视事业着眼,为用户着想。1982年9月上级禁止代购电视机后,由于在修理业务上的努力,年底仍盈利3000元,上交2000元,人均分配250元。
  由于农场党委的重视和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广播和电视事业在三中全会后得到迅速发展,它们的宣传作用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