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第二节 电影放映 一、组织机构沿革
(表二)
(续表二)
二、发展概况 1956年,铁道兵八五○部农场购进一部提包式101型35毫米放映机,这在文化生活单调的当时是一件喜事,场部的人们都在议论说:我们场买了一部大电影机,比虎林县的还大。这并不夸张,因为虎林县当时只有两台16毫米放映机。
1958年随大批转业官兵来场,部队赠送给我场一部分放映器材。有102型35毫米、200型 16毫米、捷克16毫米放映机等。转业来场的一批部队放映员,只两三人有等级,其他到1962年才考核定级。这就是三级制八五○农场电影放映工作发展的基础。
建场初期,总场、分场、队之间交通不便,有的更无正式道路可通,开始电影队只限于在场部和附近生产队放映,一般生产队每月最多能看上一两场,还都在露天,有大食堂的队没几个。每逢雨季沼泽遍地,边远低洼的生产队要用链轨拖拉机拉大爬犁,把放映组接进去放映。
1961年以前,电影队是服务性,经费收支实报实销。1961年开始,八五○总场上下凡是有收入的小单位,都实行大包干,自负盈亏,每月向财务科上交利润。
1963年,社教开始,大包干停止,全场在纷纷议论大包干的“错误”。1964年,社教中大包干被批判为“三自一包”,列为四清项目,五分场放映组长方弦因拿不出来原来包干的合同,包干分红被列为干部多吃多占,方弦退赔分红一千多元才洗澡下楼,放映员未退赔。四分场放映组崔鸿儒已调二级制八五○农场电影队,社教时也被批判,由于他保存合同书,原分场签订合同的领导承担大包干的责任,所以未退赔。经过社教,普遍认为大包干是走了邪路。确实由于承包后,领导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使放映组在思想、作风上放任自流。包干又不讲项目,奖惩、指标,只管每月交利润,因此产生了许多弊病。但是,通过实践看,电影队的大包干和1961年以前相比,有许多新的东西。首先解决了困难时期的经费和工资问题。各电影队想办法给生产队增加场次、多演新片,各分场间互相交换放映,并和公社放映组订协定串换放映。业务上爱机护片,加强维修保养,修旧利废,钻研业务。这一年五分场放映组放映590多场,观众达七万多人次,其中下队放映400多场,场次、观众、下队都多于往年。
1975年,三十六团撤销,部分放映人员器材并入三十八团放映队。全队分成六个机组,1976年放映1125场、幻灯宣传86场,每个生产队月均放映2.7场。1977年放映1566场,观众1,192,300人次。
1979年,放映队的54型16毫米机组被评为总局先进机组,孙旭被评为总局电影公司先进工作者,幻灯比武获总局电影公司的“音响效果”奖。
三、技术力量培训
1962年,我场各放映队参加省电影发行管理公司组织的统考,属于技术考核,不调资。1969年,一部分放映员定放映级。1974年,由兵团四师电影发行站组织了正式考核定级,按放映级调资,我团放映员全部参加。
1979年,农场总局电影发行管理公司进行了全局放映员考核定级,11月1日,牡丹江管理局发行管理站组织了考试,我场放映员全部参加。
每年电影队都外送学员参加管局举办的培训班,经过考试,取得放映合格证。同时还经常组织本队的竞赛和练兵。
截至1983年,现有放映员已都是等级放映员。队长何宝山二等三级,放映员大部分是近两年培训的青年。
四、改革
1981年,牡局各场开始放映工作改革,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有的实行生产队办电影放映,场部办电影发行管理站。我场试行的是分区放映,全场划分五区,每区有一固定点,住一个放映组,到各队放映,每组两个人,有16毫米和8.75毫米放映机各一台,发电机一至两台。 1981年放映了3097场,观众1,849,400人次,放映幻灯宣传123套(973场),映前宣传1105次,生产队月平均看电影6.7场,场部月平均放映35场(冬季每部片子能放映3—5场)。在完成放映场次的同时,各固定组上的放映员还参加农忙生产劳动共230天。
1981年,经费收支平衡6万多元。略有盈余,超额完成任务指标330%。放映中倒本、错发等较大事故没有发生,小事故.漏洞空前减少。年终评比:“解放”103机组放映员宋学良评为总局先进放映员,出席了总局电影公司的授奖大会,吕立洪、张正军、宋学良评为总局优秀放映员。
1982年电影队签定了第一个承包合同,全队16人承包,自负盈亏,全包全奖。承包指标是全年放映两千场,幻灯宣传500场,收支平衡42,770元,超额盈利全奖,人均不得超过300元。完不成指标,浮动工资全扣全罚,亏损部分,分期分批罚全队人员工资。年终决算,虽然完成了任务指标。因摔坏一个宽银幕镜头,全队奖金少得,最高的也没超过270元。
1982年,年终评比:103机组获总局电影公司先进机组奖励,幻灯宣传获“音响效果”奖。因为第一年承包问题较多,经领导认可,允许1982年亏损3000元,经过努力不仅未亏,还有盈余,坚定了承包的信心。
1983年,进一步完善了承包责任制,电影队进行了整顿、精简、压缩人员,实行全队十人大包干。指标是1400场、幻灯400场。杜绝任何事故,自然事故不超过0.5%,并管好俱乐部。全年总收入指标:33460元、支出31434.29元,盈利2026.26元,包干上交利润2000元,超利润按2:8分成,80%分配,20%做扩大再生产基金,完不成上交利润指标,按浮动工资比例扣款。到1983年12月中旬,已放映了1600余场,并减少了计划内的支出,完成了年初签订的合同,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1983年,根据包干任务,变五区固定为三区循环放映。连队的三个机组每月循环一次,相对扩大了放映点,增加了场次,各生产队也多看了电影。同时队内开展了百分制评比,红旗竞赛,幻灯宣传等。
今日,我场电影放映正面临着电视挑战,即使经过改革的承包责任制也日益受到影响,怎样更好地完成承包任务和发挥宣传作用,将是今后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