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群众文艺

第三十六章 文艺体育

第一节 群众文艺


自1956年,铁道兵八五○农场成立第一个业余文工队起,至1982年,本届八五○农场最后一个演出队解散止,由于历届农场领导的重视。26年来专职和业余文艺活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26年中,我场共成立过场一级文艺团体13个,分场级文工队6个,生产队业余文艺组织数百个次。
  1958年以来,举办过20余次全场职工文艺会演,基本上是每年一次。近年又增加了“音乐会”的形式,为群众文艺活动不断开辟新阵地。通过群众文艺活动,几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和人材,创作和编排了上千个文艺节目,在剧场、地头、食堂、车间进行了无数次演出和宣传鼓动工作。这些活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反映了农场建设和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活跃和丰富了职工生活。因此,多年来这一群众文艺活动,一直是我场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农场领导和上级机关的重视和支持。
  一、文艺团体活动
  1、八五○总场时期(1956—1962)
  1954年,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在虎林建立场部后,就成立了我场第一个文工队,实际是专职活动。文工队由当时的政工科领导,政工干事张开平负责,成员先后有曾淑丽、苏军、盛福祥、李静、王成军,夏中尧、姜中交、李藏英、杨世青等,主要给机关和虎林县一些单位演出。场部迁西岗后,人员调动,文工队也解散了。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其中部队文工团员、军乐团员很多,农场党委责成组织科筹建农场文工队。4月份,五分场八队队长张荣(原公安军文工团话剧队队长)调来场部负责组建工作。当月,总场组织了转业官兵赴京汇报团,由张荣带队,成员有张荣、杨泽民、吴跃,先。汇报团到京后,向总政和公安军首长汇报了北大荒和八五○农场转业官兵的生产生活情况,给总政和彭总送去了转业官兵反映北大荒风貌的艺术品。总政甘泗琪副主任接见并宴请了汇报团成员,请他们看戏和参加“五一”观礼。张荣等代表转业官兵上了观礼台。公安军领导对汇报团非常热情、关怀,政治部机关开了大会,张荣在会上作了汇报。公安军首长专门给转业到北大荒的公安军官兵写了慰问信,并赠送了一车皮物资,包括整套的管弦乐器演出服装和办公用品,还赠送了一台卡车和五台摩托车。
  张荣回场后,于6月份开始调集人员。转业的文工团员大部分集中在五分场,共调集了50多人,成员主要来自总政歌舞团、话剧团、公安军歌舞队、话剧队,中央警备团文工队、二十四军文工团、六十七军文工团等单位。其中有总政歌舞团著名独唱演员李书年,“八一”制片厂青年演员袁玫等。7月7日,文工队正式成立。队长张荣、指导员由宣传科助理张惟代理。文工队包括演员分队、音乐分队和一个京剧小组。从1958年7月成立到1959年冬,这个文工队创造和演出了许多节目,在田间、地头演出,受到广大转业官兵的欢迎。1959年冬,局县合并成立北大荒文工团,八五○文工队全部调局成为组建文工团的基本力量。这是我场第二个文工团体。
  第三个文工队于1959年冬成立。
  成员基本上还是转业的部队文工团员,是从各分场文工队抽调的骨干。队长范洪(沈阳空军文工团团员)、指导员霍永海,副队长张恭愚(二十四军文工团团员)。1960年云山畜牧场“五一”水库竣工,当时在水库劳动的中央文艺各团体下放人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一部分调到我场;有著名的电影编剧沈默君、著名电影演员郭允泰、张莹、管宗祥、北影演员剧团的刘宗、音乐工作者陈地,以及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几个青年演员,这些演员都编入文工队。所以第三个文工队也具有相当实力。
  第三个文工队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文工队经常下队演出和参加劳动。1960年冬,中央落实政策,给打成右派的演员们摘掉右派帽子,调回北京原单位分配工作。文工队停止演出进行整顿,又从分场调来一部分文艺骨干,恢复了演出活动。由于1961年冬,农场已经很困难了,粮食定量压缩到每天六两左右,工资发不出,文工队很难维持,农场党委决定解散文工队,大部分人员到机关生产队去种自给田。1962年春,一部分文工队员被大庆文工团要走,一部分调给八五二农场文工队,一部分调给兴凯湖农场文工团。至此,八五○总场时期的专职文艺团体活动结束。
  与八五○总场各场各届文工队同时,还有一个当时在八五○以至虎林一带都颇有名气的“劳改豫剧团”。
  “劳改豫剧团”,于1954年铁道兵八五○五部队在伊春修铁路时就成立了,是当时修铁路的河南劳改支队组织起来的。演员都是劳改犯或新生人员,劳改前是业余豫剧演员。余友清场长看演的不错,批几千元购置了戏剧服装、道具、刀枪把子。并准许他们在虎林镇公演,演出许多传统戏如“审诰命”(即现在已经拍成电影的“七品芝麻官” )“白蛇传”等,受到农场和县城观众的热烈欢迎.豫剧团有三四十人、平时在劳改队干活,有演出任务时调出来。一直到1962年劳改犯人内迁止,在农场断续演出了八九年之久。
  1959年冬,各分场纷纷成立了文工队,吸收了一批部队转业的文工团员,其中以四、五分场的演出力量最强。分场文工队在1960年前后都解散了,五分场维持到1962年。
  2、实验农场时期(1963—1966)
  1963年,五分场改为实验农场,在工会领导下建立了业余演出队,参加过总局,虎林县举力、的文艺会演。
  3、三十八团时期(1969—1977)
  1970年3月,三十八团副政委王金昆根据党委决定组建了团战士演出队,主管是宣传干事张明君。队长王志杰和队员大部是城市知青,共十余人。
  1971年,全国大演“革命样板戏”。在四师党委的大力提倡下,三十八团党委决定在战士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演样板戏“沙家浜”剧组。共调集了五十多人,绝大部分是城市知青,队长王兰柱,干事张明君带队。从1971年4月成立,到1972年冬结束,共演出70余场。其中对外演出30余场,远到牡丹江,近到密山、虎林两县城,以及四师各团。当时在四师演样板戏的各团中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演阿庆嫂的裴艳明和演胡传葵的的刘永春比较出色。1972年秋,主要演员纷纷调走,剩下二十几个人,只能演出《沙家浜》片断和小节目,年底结束待命。
  1973年初,在《沙》剧剩余人员基础上,充实人员组成了第三个队,全部是知青,队长张越,副队长吴大明(女),编导刘志坤(原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有队员十余人。成立后,演出时间不长,就投入了团直中学扩建施工将近一年多。1974年,文工队又在十四连参加劳动数月。1975年,三十六团撤销,团演出队十余人并入三十八团演出队,共三十余人。这一届自1975年建立,到1977年解散,约两年左右。两年中,下连巡回演出三次,共演出一百多场,节目七十余个,并坚持打背包下连队,住在连队,演在连队。
  1976年,文工队中城市知青大量返城,剩余人员帮助团直中学成立了提琴学习班、民乐队,并辅导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协助中学编排节目,参加管局首届中学生会演,获得优秀奖励。最后,因演出队员全部返城,演出队无法维持,团领导下令解散。
  4、卫星农场、八五○农场时期
  1979年,八五○农场工会组织了一个十余人的小演出队,演出了几个话剧,如《救救她》,《深夜静悄悄》等。1982年春节,演出了《金玉奴》京剧,请老文艺骨干罗保英任导演(曾在“沙家浜”演出中打板鼓)。这届演出队参加了1980、1981年管局举行的会演,因人员经费紧张,于1982年秋,我场最后一个专职演出队宣告结束。由于地处边疆,文化生活贫乏和各种条件促成的文艺团体演出活动,延续了26年,在新形势下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业余文艺活动
  二十多年来,我场专职的和业余的文艺活动,推动了群众文艺的发展,它们互相补充,时有侧重,保持了群众文艺活动的连续性,为农场单调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丰富内容。
  从1958年至今,除三十八团时期很少举行会演外,几乎每年都能在春节新年之间,组织一次全场职工文艺会演。这种会演,实际是一次业余文艺活动的全年总结和实力的检阅,也是一次大竞赛。会演是全场上下从准备到演出一次创造性劳动,形成全年文艺活动的高潮。从1981年起增加了“音乐会”这一新形式,连续三年,举办效果很好。
  “文革”时,曾把文艺抬到荒谬的境地,一个农场企业竞办起了五六十人脱产的“样板戏”剧团,到市县去演出。在三年困难中也有人认为“连肚子都吃不饱还搞什么文艺?”于是把所有戏剧演出服装和体育用品在西岗进行公开大拍卖,1件价值上百元的服装七、八元就处理了,价值上万元的整个京剧服装戏箱,以一千多元卖出。库存篮球、排球、足球用品,党,团旗全部在广场拍卖。文工队解散,篮球场都种上自留地。当时在西岗商店前广场大拍卖轰动西岗、虎林一带,上千人争购。但不论人为的抬高或贬低都不符合文艺本身的历史规律。一九六三年工会重建,随着生产的发展,很快就恢复和发展了群众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