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学创作

第二节 文学创作


建场初期,尤其是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后,涌现出不少业余文学创作者。比较突出的有1955年铁道兵转业来的张开平,有1958年转业来的张惟、王主玉、罗国士。他们在1959年先后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成为我场、垦区以至全国有名的青年作家。同时,全国著名老作家聂绀弩在反右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下放到我场四分场劳动和生活,写了《北荒草》等诗作,脍炙人口。
  聂绀弩,一九O二年生,著名诗人、杂文家、小说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年在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以后从事写作,曾到新四军从事文化工作。建国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一九五八年春天,随同十万转业官兵一起来到北大荒,在八五○农场第四分场劳动和生活,写了“北荒草”等诗篇,并热忱地辅导青年作者。同年年底,调到《北大荒》文艺编辑室工作。当张惟的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受到错误批判时,他仗义执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正直作家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后来他回到北京,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林彪,江青的迫害。三中全会后,他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人民出版社顾问。他的《北荒草》编入《散宣生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胡乔木为之作序,评价甚高。《聂绀弩小说集》、《聂绀弩杂文集》等陆续重印出版,深受全国读者的瞩目和欢迎。
  张惟,原名张汉荣。1932年11月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市一户归国华侨小商人的家里。1949年9月参军,1958年3月从总参转业来到北大荒,在八五○农场当农工,以后调到总场政治部当过宣传干事、文工队政指、党委秘书。1963年后担任《东北农垦报》驻场记者。1964年 11月,他调回福建故乡,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现任龙岩地区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张惟同志在农场期间,先后给《农场生活》、《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萌芽》等报刊,写了反映北大荒生活的散文特写《老场长》,《第一个北大荒人》等作品。随着深入生活和思考,在大跃进年代的1959年 10月,他在《北大荒文艺》发表了反对浮夸风的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发表后被错误地当作右倾机会主义的作品受到批判。当时八五○农场的领导和群众给了他各种保护和支持,老作家聂绀弩同志,热情地写了一首诗赠他:“第一书记上马记,绝世文章惹大波。开会百回批倒了,发言一句可听么?英雄巨象千尊少,皇帝新衣半件多。北大荒人谁最健,张惟豪气壮山河”。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付部长兼作协主席延泽民同志写信鼓励他继续写作。尤其是王震部长于1962年12月来到八五○农场视察时,关切地提出要看望青年作家张惟。后听说他已到小兴安岭林区伐木,就写了一封信,交农垦报记者专程送到小兴安岭,鼓励他继续努力创作,反映开拓和建设北大荒的作品。以后,他在1962年又开始写《星星草》、《继承》、《长征的战士》等小说和一些散文作品。出版有散文集《芦沟桥畔》、《雁行集》等。用张惟同志的话说;作为一名劳动者,我在八五○农场当过开荒队员、宣传干事、文工队指导员、党委秘书、驻场记者,流了血汗;作为一名作家,是八五○农场的土地哺育我成长。在北大荒所写的作品,都是呕歌八五○的。
  王主玉:是王秉勋的笔名。1958年3月、王秉勋从军委总参转业到八五○农场,在党委宣传部工作,1959年7月调农垦部《中国农垦》作编辑工作。他在农场仅一年多时间,写了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等作品二十余篇。均以垦区生活为题材,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为背景,表述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生活故事。其中散文有:《寄给远方的朋友们》,《喧腾的森林》、《伐木队纪事》,《月光下》、《杏花村》、《边疆明珠》、《飞雪的傍晚》《垦荒队的早晨》、《兴凯湖畔一渔村》、《北京寄语》等。分别登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大荒文艺” “新观察”等刊物上;小说有《红旗的故事》、《小向导》、《山村小主人》等,分别登载于“嫩江文学”,“萌芽”、“收获”等杂志上;评论有:《红路新人》、《谈写先进人物的若干问题》,分别登载于“人民日报”和“中国农垦通讯”上;诗歌有:《向北大荒进军》、《光辉的劳动,壮丽的诗篇》、《赞云山水库》、《飞驰向前》,《人民的歌手》,《雁回岭》等三十余首诗歌,分别登在“解放军文艺”、“北大荒文艺”、“北方文学”以及“解放军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
   罗国士,1958年3月从北京军区转业来到八五○农场,当过农工、“农垦报”社驻场记者,中学教员。于1974年调往桦川林业局工作。他在农场期间,为“黑龙江日报”,“北大荒文艺”、“人民日报”、“农垦报”写过不少作品。尤其是与沈默君合作写了著名的电影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当时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开平,1931年诞生于湖北汉口市。1950年土月考入军政干校入伍,1954年随铁道兵转业来到农场。曾任政工干事、助理员,文化教员、党委秘书等职。1963年调农垦部工作。他在农场期间,曾以铁道兵开发北大荒,艰苦创业的生活为背景,写了《一幅地图》、《北大荒的老红军》等优秀作品,发表于“北大荒文艺”“中国青年”杂志上。尤其以老红军余友清率铁道兵开发北大荒为背景所写的报告文学,激励了广大青年读者学习老前辈的革命精神.朱德委员长还为这篇报导题了词:“青年同志们:学习红军老战士的不断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在六○年以前的大跃进年代里,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蓬勃开展,农场领导带头,人人动手,诗画满墙.在此形势下,总场宣传科组织编辑出版了“农场生活”文学刊物,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只出了一期“创刊号”就停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