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余友清

第三十八章 传记

余友清



  余友清,原名周光元。1905年1月生于湖南慈利县岩泊渡赶舟湾一个贫农家庭。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二方面军四师十团二营四连的战士、班长、排长、司务长和二营营部管理排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绥远骑兵支队的副大队长、大队长、副支队长(即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一野战军十九师五十五团副团长、团长、五十六团团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十九师副师长、铁道工程第五师副师长、志愿军铁道兵8505部队(五师)副师长。从朝鲜归国后,历任铁道兵 8505部队副师长、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场长,铁道兵农垦局八五○农场场长,牡丹江农垦局八五○农场场长、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局长。1965年因病离职后到长沙休养。1978年病重,经多方医治无效,11月18日在长沙逝世,终年73岁。
  余友清幼时家境贫苦,全家四口父、母、妹,靠父亲周名岩做船工和全家种二亩山田,难以为生。为了挣几个钱余友清从七、八岁就开始劳动,十四岁时已和成年人一样,和父亲一道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他给鱼贩子背过鱼、当过长工、做过学徒、撑过船。过早的沉重劳动使他刚刚成年时就驼了背。在那军阀连年混战,抓丁派款,地主剥削压迫的黑暗年月,即使周家父子累断了腰杆,也摆脱不了饥寒交迫。1924年本乡农民暴动,穷人自发地起来和地主斗争,余友清也跑去参加了,斗倒了大地主吴英其。但不久就被国民党派军队来打散了,余友清也被抓去当兵,后来他辗转逃回了家乡,但全家仍然挣扎在饥饿线上。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当时叫红二、六军团),来到湖南一带进行反围剿运动战。当时红军占领了慈利,桃源等县,声势很大,穷人奔走相告。余友清便披一条麻袋,撑一只舴艋小舟,沿着澧水去投奔红军。他越过了几道白匪封锁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当时部队正在行军做战,就收他当挑夫给政治部挑文件箱。1935年初调到红二方面军四师十团二营四连当战士,不久又当了班长、司务长,8月,调到营部当管理排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红二方面军在湖南进行的几场著名战斗,即陈家河、中堡、板栗圆等战斗。在战斗中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余友清任管理排长时,跟随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长征途中,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余友清想尽办法为部队等集杂根、野菜。为筹粮,别人一天走一百二十里,他要走一百八十里;他还经常把自己很少的一份口粮分一半,悄悄地塞进伤病员或体弱同志的挎包。
  1936年10月红一、二方面军会师甘肃,余友清调到五师当战斗排长。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后,他参加了山西忻口大战。1938年至1942年,他先后任八路军绥远骑兵支队第四大队长和支队的副支队长(即副团长),率领一支精悍的骑兵,沿着长城,打击日寇。1943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是延安党校的学员。
  解放战争初期,他参加了绥包战役;1964年参加了晋绥、集宁、大同战役。1948年他在一野十九师五十五团、五十六团任团指挥员时,参加了扶


战役和南下解放四川的战役。在战场上余友清有一股不消灭敌人誓不罢休的“倔”劲。在绥远剿匪时,有个土匪头枪法很准,把他的狗皮帽子打了一个洞,时值严冬,同志们劝他换顶帽子,他发誓说:不抓住土匪头子不换帽子:后来他率领部队穷追猛打,终于灭匪擒首,可是他的头皮也被冻伤了。1949年扶


战役后,国民党起义部队中有一个连叛变了,半夜里悄悄地把队伍拉走,发觉时天已大亮。余友清奉命率一个加强连急追,他带领部队跑步追击了12个小时,追上并全歼了顽抗之敌。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余友清成长为一名能冲锋陷阵又能指挥和敢于打硬仗的指挥员,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
  1952年十九师党委对余友清的鉴定是:“战斗勇敢,执行党和上级的任务命令坚决,对党对人民忠诚老实,工作上深入下层,联系群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是一个够标准的共产党员”。
  1955年党和国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并授予上校军衔。
  做为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余友清没有安然地躺倒在功劳簿上,全国解放后他从十九师调往新的兵种铁道兵,担任铁道工程第五师副师长,投入了抢修宝成铁路的艰巨施工战斗。1953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担任志愿军铁道兵8505部队副师长。1954年部队从朝鲜归国,征尘未卸就深入到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抢修森林铁路,以运输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急需的木材。当年,铁道兵一批官兵复员转业,8505部队成立了复转大队在伊春集结待命。余友清奉王震将军命令,率复转大队官兵去北大荒建场,屯垦戌边。他接受任务后,立即带领勘查队深入旷古荒原,进行了千里踏查,最后选定在虎林建场。1954年10月余友清和政委阎斌率500名复转官兵和劳改支队5000余人,由伊春南下徒步行军到达虎林,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于1955年元旦在虎林成立了铁道兵开发荒原的第一个军垦农场一八五○部农场。
  在建场中仍象当年在战场上,余友清率第一批军垦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进行了首战荒原的艰苦战斗。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士,那里最困难就出现在那里。他多次带领小组深入佳木斯、宝清、密山,虎林一带,踏查荒原,为创建八五○和以场扩场规划选点;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他带领小组闯入马鞍山原始森林找到困山材,然后他带领全场职工家属从虎林到山区辅成百里冰雪爬犁道,又带头用人拉爬犁将困山材运回农场;他带头组织场直职工挖出日冠营房废墟下旧洋灰砖一百数十万块,修建了西岗场部,盖起了虎林县第一座四层大楼;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进入虎头日冠遗留的地下工事,起出大批未用过的炮弹,用它们造出建场第一批农具;在仅有两台推土机的条件下,他带头试验人拉犁开荒,使第一年人工开荒达九万多亩;他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当地老农经验,在当年开荒的垡片地上用豆铲点种大豆三万多亩,获得当地最高亩产量;他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当年建场,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丰收,打胜了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第一仗,占领了阵地,迎来了垦区扩大发展的建设高潮。并按照王震同志的要求,“母鸡下蛋”,以场打场,为创建852、853、854、 858等兄弟农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后,他团结各部队转业干部,带领广大农垦战士,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五边”建场方针,使八五○迅速扩大发展为三级管理的总场,耕地面积扩大到一百多万亩。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积极组织生产自救。亲自抓制作代食品、打鱼、打猎、采集山产以补口粮之不足。在每天降到四两粮的困难时刻。他坚持在大食堂和职工一道吃糠咽菜,直到他病重咳血。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经常在群众中尤其是在青年中讲述长征中的故事,鼓舞大家团结渡荒。1962年当上级号召种自给田时,他组织机关干部生产队,自任生产队长,包种全机关的自给田,并获得了好收成,鼓舞了全场干部群众种好自给田,打翻身仗的胜利信心。1963年全场生产生活逐步恢复,但是他的病情却日趋严重了。
  在艰苦创业中,余友清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物资装备有限,本身也没有多少文化程度,他依靠具有光荣传统的复转官兵,发扬了战争中那种拼命精神,坚决完成党和上级交给的任务,成为五十年代著名的开拓者。他的一贯的老红军的作风,赢得了广大职工和周围农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1960年12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介绍余友清先进事迹的专题报道“北大荒的老红军”,同时刊登了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手迹),全文是:“青年同志们:学习红军老战土的不断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随后,报刊杂志上又多次发表了反映老红军余友清战斗在北大荒的文学作品,并出版了通俗读物小册子和连环画,对广大青年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1963年他任虎林分局局长时,还住在西岗的草房里,每天很早起身步行到虎林上班。他说这样可以多看看,和职工、老乡唠唠,多了解些情况。老乡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余头。
  1965年他身患多种疾病尤其是肺部气管病情发展更为严重了。组织上早已安排他到南方休养,但他坚持不去照常上班,在王震同志亲自安排和动员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亲手开辟的土地,于1965年春天到长沙休养。直到他病重时还关心着北大荒,关心着农场的建设,希望在病情好转之后去北大荒看看,在自己的余年,为党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8年余友清同志逝世,湖南省委组织了“余友清同志治丧委员会”,向各地有关单位发出了讣告,在长沙老干所开了追悼会。在悼词中回顾了余友清参加革命四十余年的历程,认为余友清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革命战争中,英勇顽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原则。遵守党的纪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对革命工作忠心耿耿。作风正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生活简朴,对人诚恳,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保持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