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连屯”今昔

第七编 附录

第四十三章 农场史话

“大连屯”今昔



  大连屯,在虎林县境内,因有大连泡河贴身过境,故此而得名。大连屯这个名,已经有四十年历史了。四十年来,它象一个经历了悲欢离合的人一样,有痛楚也有欢乐。
  1943年3月,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小木河战略村,村民被迫内迁,在“开拓团”的摧赶下,七十三户近二百五十口人,冒着寒风,踏着残雪,继行两天两夜来到了四面环水的大连泡河的荒滩野地。“开拓团”告诉说:“这是你们定居地”。人们忍饿受冻起草皮,割毛草,拿着“开拓团”分给每户的五根木杆搭起了马架窝棚。从搬迁到这里,日本人看管的少了,原因是这四周环水和草垡甸子,有的地方水深达一米多。只要进了这几百亩大的定居地,人是不容易外逃的。为了不活活的饿死,人们靠刚长出的嫩草和野菜度日。后来人们发现大连泡有大量的泥鳅鱼,从此泥鳅鱼成了主要食品。当年春天和秋天,全村吃有近百吨泥鳅鱼,战胜了饥饿,多数人活下来了。但终因饥饿交迫,疾病和劳累的原因,两年的时间,全屯子剩下了五十多户,有七户人家死光了,一个叫胡连成的一家,来的当年就死了七口人,后来全村又零星死了二三十人,二十多人抽去当劳工。为了求生存,人们拧成一股绳决心开荒,没有牲畜就用人拉犁,没有套绳编草绳,当年就集体开出200亩荒地。
  1944年将地分到了户。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光复,组织了农会,辛立成任农会主席。这一带由一个从苏联过来的姓常的共产党人领导,组成“常团”。
  1946年王景坤部队过来,在“王团”的领导下,进行三大任务,“支援前线、剿匪、组织生产”。尽管光复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有了发展,但人们还很穷,到1947年大连屯全屯只有两户炕上有棉被的。由于土匪,特务活动猖獗,人们生产不得安宁,因为打死了一个叫任富长的特务,大家怕报复,纷纷迁出,剩下了三十八户,1948年与附近的新华屯并村,1949年辛立鸿任村长。赶上这一年天早没雨,人们又一次面临严重饥饿,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抗灾自救,渡过了难关。真是天不绝人,1950年不翻地,人们到处撒种,地里很少有草(主要是烧荒灭草),秋天粮食收不完。当年开始修路,人们可以出村不淌水了,外进的物资也多了。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1955年从“关里”迁来了三十三户,1956年成立高级社,大连屯的农户又有了七十多户。
  1958年秋天,开始并社,土地达到了三千七百亩,正式为宝东公社大连屯大队,辛立鸿任大队长。大连屯由于初级社办的早,群众发动的好,开荒面积大,成了全县的先进村。
  由于大连屯的地理位置关系,1959年归并了八五○农场,为八五○农场的一个生产队。1968年成立兵团,改编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三十六团四连,1977年改为八五○农场二十三队,现在全队人口305人,其中职32153人,土地总面积23,343亩,拥有拖拉机10台,收割机6台,排灌工程机械265.1马力,畜牧机械86马力,是一个机械化的生产队。每年经营产值达100多万元,大部年份都能为国家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