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的巨变
“卫星”的巨变
卫星,因建“卫星城”而得名。同时,有人叫他红星村,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来这里视察时,董老曾在所赠的诗篇里又誉名“红心村”。现在“卫星”为八五○农场场部。
二十六年前,也就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之前,这里,还是鸟兽栖息的柞树林带。现在场部办公楼周围的地带,当时还是塔头遍野的沼泽地。就是在1960年穆棱河涨水时节,从现在场部招待所前面到糖厂、卫星车站一带,还和穆棱河水连在一起。从1959年起,这里开始发生变化。根据当时农垦部王震部长的指示,决定将八五○农场五分场改建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实验农场场部建成“卫星城”。计划盖楼四十一栋,其中住宅十八栋,联合办公楼,生产孵化楼各一栋,种鸡楼六栋,服务楼五栋,以及相应配套的生产、生活用房共十三万平方米。建成后,农场工人将集中住在城里,农忙季节工人乘坐汽车到各作业点去工作和劳动,以此作为全国农场的样板。当年,农垦部就派来了建筑工程师,成立了建筑卫星城的“六○八工区指挥部”组织了技术力量和八百余人的施工队伍,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进行。
来农场生活不久的复员转业官兵,在工区党委的领导下,砍伐柞树林,治理沼泽地,拉石垫路,定标测绘,拉线引电,扎架盖楼,热火朝天的大干起来了,当时人们称赞建设者们说“南泥湾战士这里有,南泥湾精神在发扬”。盖楼打基石头不够用,汽车司机们一个车带上三个、四个拖斗,搞“汽车列车化”,砖瓦供应不上,大家开展“百万砖运动”,人人动手脱坯烧窑。同志们在“大战三、五、八”(即5~3楼,5~5楼,5~8楼)三栋大楼的口号鼓励下,全工区齐出动,人人参战。白天,不管日晒,风吹和雨淋;夜晚,不顾天黑、寒冷和疲劳,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经过1960年一年的奋战,盖起了住宅楼外壳六栋,食堂二栋,八十吨容量水塔一座,孵化楼一栋,种鸡楼六栋以及其它部分基础工程等。由于这一年遭到特大自然灾害,同时,国家受到了由于某大国背信弃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六○八工区的工程只进行了一半,不得不被迫下马。楼房外壳虽盖了几栋,内外装修还没有全部进行完,职工不能实现集中,家属无法搬居。拖延到第二年国家进行了经济调整,农场经济也有了好转,才将原八五○农场五分场场部由辉崔迁到“卫星城”,成为后来的农垦部实验农场场部。1968年农场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成为兵团第四师三十八团的团部, 1977年兵团又改农场,卫星农场——八五○农场。虽然管理建制几经变化,但“卫星”一直作为一个大型农业企业的首脑机关所在地不断发展。
现在,“卫星”正向新兴小城镇发展,总人口已经发展到5000人,占全场人口25%。场部机关直属的有九个党支部,三十二个科室和附属小分队,“卫星”地区还有农场所属的许多单位,有:日处理甜菜200吨的卫星糖厂,日生产能力18吨的乳粉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沪星糖果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液态葡萄糖的葡萄糖厂,年生产1200吨食用酒精的酒糖厂,年生产3000吨果酒的果酒厂,年生产能力25000吨的面粉厂,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豆油厂以及糕点、酱油,扒鸡,豆制品等食品生产单位和制材厂、汽车队、建筑大队、维修队,科研站、园艺站、林路站、电管站、水管站、卫星转运站,职工中专学校、医院、卫星商店、农场中学、场直小学等。还有县辖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虎林支行卫星办事处、红星邮电支局、卫星道班、卫星粮库。还有牡丹江农管局所属中心变电所、以及卫星车站等。
随着工业、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卫星的楼房建筑在不断增多、增高,除了高大的糖厂,乳品厂、酒精厂和面粉厂等厂房外,]984又矗立起高大而壮丽的工人文化宫和雄伟的五层教学大楼。整个“卫星城”,道路笔直宽广,绿树整齐美观,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和住宅区已按当年规划初步形成。1983年以来,“卫星”作为一个开放农场的场部,已接待了美国、日本、罗马尼亚等几批外国客人。目前,“卫星”作为国家科委确定的三江开发基点之一的所在地,每天接待着省内外各地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和开放气氛,今日“卫星”正欣欣向荣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