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屯渊源
志愿屯渊源
志愿屯,现在八五○农场十九队的所在地。有人口274人,其中职工121人,是一个经营 9,820亩耕地、有十多台各种农业机车和几十台配套农具的具有较高机械化程度的中型农业生产队。多年来生产上最好的年份——1980年,生产粮豆一千多吨,盈利达23.8万元,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屯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职工个人收入达到了逐年增长的水平。这是这个屯的现在。
而在1945年以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这里却被日本关东军占据做为修理坦克的工厂。那时在这里看不到中国人,只有“鬼子”的足迹和残杀中国人民的坦克在这里“横行霸道”。
]945年光复,日本侵略军被赶走后,这里到处是断壁残垣,废墟瓦砾里杂草丛生,从未有人问津。直到1948年秋天,土改结束,在上级号召下,才有虎林县太和区新华村的十四个农民来到这里查看地形,当他们看到门前那块地(即现在十九队六号地)感到土质不好,来的大部分人,就不想在这里安家,只有三人决定志愿迁居这里,从此“志愿屯”的名就这样叫开了。
后来,这里又迁进九户人家。在政府的支持下,附近平原村、兴隆村的人马拉犁仗来这里帮助开荒。头年种了大豆,第二年大豆、玉米、麦类都种了,并有了较好的收成。以后,又陆续迁来不少户人家。经过几年的边种植边开荒,全屯开出耕地90垧。1959年搞场社合一,志愿屯并入八五○农场五分场第七生产队,成为该队的一个排,原来村支书姜焕发担任了排长。全屯劳力改拿日工资,吃“共产主义大食堂”,一切活动统一行动。但到了1962年春天又闹场社分家,据说当时虎林县里还成立了“分家”的办公室,县里一个叫毛奎山的农业局长,到屯子里来了两三次,动员回归公社。屯里大部分人也想离开农场,公社到屯子里把马也牵走了,七队又把马拉回来拴一起锁上门,闹腾了一气。后来场里、县里,还有公社组织专人来调解,这场分家风才算平息。
以后,八五○农场五分场,改建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志愿屯改为农场的种猪队。十年动乱初期,又改名为“革命队”,1968年组建兵团,这里成了三十八团十九连,兵团撤销,这里成了卫星农场十九队,恢复八五○农场后,成为第十九生产队。
志愿屯虽然几经变迁,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里的老住户大部分还在,生产上也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