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荒原奇闻 一、房上跑爬
1956年,我场三大队部爱民村(现一队),只有星星点点几户人家。这年12月中旬,场罕见的大雪后,使全屯变成几道高低不等的雪埂。
总场往三大队部送口粮的爬犁,由北边进村,一连冲过几道雪埂后,发现前边雪埂上爬出一个女孩,停下爬犁一看,原来爬犁已从四间房顶上冲过去了。前面雪埂下的房子,就是三大队长王克乐的家。
二、铺下抓“貉头”
1958年4月,二分场X队空军14师转业官兵,住在雪地里支起的“马架子”里,王XX早晨发现被边的铺草有一团哈气形成的雪花,从棚口往铺下一看,原来有一对貉头卧在那里,大伙用被单堵着棚口,抓住了这对貉头。
三、防霜被头
1958年3月,转业官兵来场后,住的是雪地里支的马架子,棚内温度和野外相差无几,夜里睡觉“哈气”能把被头结上冰甲霜花一寸余,每早须烧火烘干,不然就无法再盖。五分场学员董庆创造了一种防霜冻被头,即用毛巾包上干草,围成一个兜状,在睡觉时罩上被头,防止了“哈气”霜冻被头。
四、“游酱缸”
1958年夏,我场在开发大连泡河衅草甸时,遇到一片沼泽地带(表面长草,下面是深深的烂泥),俗称此为“酱缸”。人若落入,就会被闷死。开荒踩点的同志们总结出游“酱缸’的办法:踏入“酱缸”,赶紧爬下,切勿猛踩乱晃,象游水一样往回游,方可化险为夷。
五、一炕住九家
1958年春,我场转业官兵随队来的家属较多,住房十分紧张。五分场九队的一栋“拉合辫”房子里,十余米长的一铺通炕,住着武汉公安干校等单位转业来的九对夫妻,对对之间,用皮箱,柳条包.床单等物立起来做隔断墙,再扯起蚊帐做“幔”,因此喻称为“一炕九户”家了。
六、放火自救
1958年春,开始大规模烧荒开荒。四月中旬,二分场放火烧大荒,有八名转业官兵被围困在漫天的大火之中,他们沉着机智,看准风向,顺风放火,在大火到来之前,烧出了一大片焦地,做为防火基地,大火始终未突破防线,此举称之为:烧荒中的“放火自救法”。
七、狗熊钻进西岗大楼
1959年7月的一个早晨,一支大黑熊从山里窜出来,一路上伤了两个人,后就闯进总场老场部宿舍,在里面转了一圈,冲出大门,又闯进西岗大楼,钻进地下室,余友清场长闻讯,带人赶到,把狗熊击毙,成为大食堂的一顿美餐。 八、床下抓鱼 1958年夏。我场五队一带,水深半米以上,床铺下可抓到鲶鱼、黑鱼、鲫鱼。拖拉机手赵大祥等一次就抓到一面盆鱼。
九、一雪窝抓24只野鸡
1956年冬,一个“乱烟炮”天,三大队警卫三班战士,在后爱民南山坡,发现一只野鸡钻进了道边的树丛下雪窝里,尾巴还露在外边,战士们见到此景,立即跑去堵窝掏鸡,结果一下子从窝里掏出24只活野鸡。
十、四弹中七狍
1957年12月底,驻宝东西岗子下的二大队警卫,夜间听到一阵奇怪的唰隆唰隆动静,借月光一看,发现离房70~80米远的雪地里黑压压一片,由北向南跑着的狍群,估计有五、六百只。警卫向狍群开了四枪,狍群过后发现三只被打倒的狍子,第二天清早,在远处又找到四只被打死的狍子,四弹中七狍成为当时的新闻。
十一、冰坑捕鱼
1960年冬,生活艰苦时期.我场12队打鱼组,在湖北闸的穆棱河南,打冰坑捕鱼。在“裤裆泡”里打一个长二米,宽80公分的长方坑,输通水后,鱼涌满坑,共捞出鲫鱼、黑鱼、鲶鱼、老头鱼等五麻袋。
十二、黑鱼偷鸭 1961年夏,九队畜牧排有数百只鸭子于队北的大连河中放养,每天快黑时,常听到鸭群大叫,那准保是偷鸭了,为了弄清这个谜,更夫阎德友在一个酷热的傍晚,背枪沿河随鸭群巡视,只见对岸“噜吱噜吱”的动静,一看离他约70米的河对岸草丛被压倒一趟,一条两米来长的黑鱼在草丛中游动。他当即开枪,黑鱼一下子跃入水中,此后再不丢鸭,黑鱼也杏然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