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北大荒的开拓者

二、北大荒的开拓者



               侯敬甫
  1955年,我从铁道兵五师调到八五○部农场任副场长,从此,踏上了屯垦戍边新的征途。忆当年在延安时,曾跟随王震旅长开垦南泥湾,曾聆听到毛主席关于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指示.从南泥湾到北大荒,是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的胜利,而每一步胜利都闪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思想。回顾南泥湾的战斗情景,我斗志昂扬地奔赴北大荒,又一次在王震同志的亲自指挥下,投入了垦荒战斗。从那时起,八五○农场已经过了三十个春秋,在此,对建场头一年的生产战斗情景做一忆述。
  (一)冰天雪地运木忙,平地起家盖营房
  我们铁道兵部队,久经战争和施工的锻炼,有着一往无前,不怕任何困难的战斗作风。部队到虎林后没有房子住,就登上完达山伐木,自己动手盖营房。进入完达山几十里,渺无人迹,满目荒草,灌木横生;深山里,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山沟里,阴森的溪流浸泡着巨石枯木。冬天来到,积雪没膝,北风刺骨,滴水成冰。为将找到的困山材运回农场,部队利用积雪,在从山区到虎林县城百余华里的路程上,修了五条冰道。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就自己动手做了180多张爬犁,用人拉爬犁在冰道上运木。因为路程太远,把全程分成三段,每段设一个站,每站布置一个大队采取分段接力式倒运。运木时,十几个人拉一张爬犁,一张爬犁可以拉两方木头,每天往返一次。农场的布置是:从山里开始第一站,一大队由大队长闫金声、教导员杨继英率队,驻三人班和六道梁;第二站二大队,由队长马烈武、教导员王荫清率队驻马鞍山;第三站三大队,由大队长郭延义、教导员张占军率队驻幸福和吉庆。这样一站倒一站将原木拉到县城,用我们自己的电锯加工。
  当时,在百里运木冰道上,人拉爬犁穿梭般来往,有时途中遇到大烟泡(暴风雪),刮的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既不能走也不敢歇,因为一坐下就有冻僵的危险。如果队伍被吹散了,就凭经验各自向附近的村子摸去。在严寒中多数同志的鼻子被冻伤了,就在棉帽子上加了鼻罩防冻。在路上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战士们咀唇都干裂起泡,就带上仁丹渴了含几粒顶一气。饿了一把炒面一把雪充饥。要是带馒头,战士们都有经验,把馒头揣在心口窝上,如果放在别处就会冻得像石头一样,是无法啃得动的。到1955年3月上旬,山里积雪开始溶化,逐渐汇成洪流,战士们利用山洪放木,从上游把原木推进水里,冲到马鞍山脚下。有一次下游的人过了多半天,没见一根木头流下来,到上游放木入口一看,还在照常往下推,警卫一队的几个战士便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里,骑上一根原木顺流而下,终于找到堵塞处,将横倒竖卧的原木,一根根顺过来,疏通了河道。
  从1954年12月进山到1955年3月出山,共三个来月,伐运原木4000余方,建营房13445平方米,解决了开荒前5500人的住宿问题,为开发北大荒奠定了立脚点。 (二)刀耕火种人拉犁,艰苦创业凯歌扬 1955年1月,王震司令员来农场视察,带上余友清和我,沿着密虎公路踏查准备开荒的地区。王震同志要我们当年开荒20万亩,播种4万亩,解决粮食自给。并确定一大队在清河播种水稻2000亩,二大队在兴华垡片种大豆2万亩。对垡片种大豆我想不通,向司令员说:“垡片很大,无法耕地,怎能播种呢”?司令员说:“古代人还会刀耕火种呢!”
  在北大荒屯垦是前无古人的事,困难和问题是很多的。四月份,大地解冻,农场首要的任务是对荒地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勘察,为烧荒、开荒、播种提供科学依据。当时,由农技师任晋武带一个勘测小组执行任务。他们背仪器、踏冰雪,夜宿冰窟,饥食炒面,渴饮雪水,历时五昼夜,勘测了辉崔以南、兴华以北的荒地、溪流,拿回来开荒20万亩的可靠数据和资料。由于每天刺眼的冰雪,他们都得了雪盲症,而他们都非常乐观,还编了顺口溜说:“天当房,地当床,水晶宫里走一趟,龙王爷爷把床让!”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需要知识,但只有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时,才能体会到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烧荒。在当地,大面积烧荒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当地四、五月份是防火期,人在野外不准吸烟,大风天不准生火做饭,因为住的都是茅草房,更不要说烧荒了。二、三月份我多次向县政府提出烧荒备耕的申请报告。四月初我专程到省人民政府去汇报,省府领导逐条研究了我们的烧荒方案后,才批准了我们的报告,并派来一个工作组由省县两级林业科长带队,深入现场协助指挥。总场成立了烧荒指挥部,总指挥余友清,副总指挥有侯敬甫、黄士元、周长岭、李洪俊、邹涛。大队有指挥所,中队有指挥组,层层发动,层层组织,那里最危险,那里就有领导。烧荒的范围很大,但是防范周密,如三大队烧荒是从通往云山的鸟鸡桥开始,沿七虎林河东去,到六队(现在的十六队),向南到密虎公路,沿公路向西在爱民下岗,再向北回到鸟鸡桥。在烧荒区周围,用人工割出六米宽防火道,每隔一米站一个人,每人都手持两把桦树枝扎成的扫把,准备打火,以防跑火烧山。四月九日开始烧荒,连续进行了两天两夜,几十里内一片火海,烧得野鸡乱飞,狍子乱窜,打火的人又烤又呛,追着火猛打,火过草绝,一片乌黑。四月十日,荒火终于按照我们的计划熄灭了。然后打扫战场,严格检查,那怕有一个狼粪蛋还带有星星之火,也要将它熄灭,以确保安全。这次烧荒面积达50万亩。在总结会上,省林业局检查组肖科长说:“八五○烧荒创造了奇迹,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烧荒胜利结束后,4月25日开始了下一个艰巨的任务,春开春播。为了抢季节,我们人机畜齐上阵,向荒原进军。开荒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障碍;或是遍地的塔头墩子,或是没膝深的泥塘,而通常都是在积水10公分左右的地里作业。刚开始时工效很低,不是马陷进去,拔不出腿来,就是拖拉机陷下去,不能移动。对陷车采用了加宽链轨板,而更主要的是采用人拉双轮单铧犁。在困难面前,全体指战员没有低头,他们每天两头不见太阳的苦干,越干劲头越大,越干越会干,在战斗中你追我赶形成开荒热潮。人拉犁由12人拉一张犁,最后改进为8个人拉一张犁,每天可开荒2—3亩。人拉犁成为开荒的主力军。其次是机车,每个班次开荒50—70亩。再其次是马拉犁每张犁日开荒一亩。1955年我们按时完成了开荒任务,适时播了种。一大队人工开荒播种了2082亩水稻;二大队人工开荒垡片点大豆2万亩;三大队人机畜齐上开荒播种大豆、小麦、谷子共16200亩。
  这一年,除完成秋收任务外,我们还架设了密宝电话线路,修复了宝虎公路的桥涵,并开荒144,534亩。
  铁道兵复转官兵经过国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如今在北大荒的艰苦劳动中亲手创造了财富,为进一步开发荒原奠定了立脚点,人人兴高采烈,决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农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4年10月(根据侯敬甫同志原稿整理——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