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节 气候



  本场属东亚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强劲的西北风经常吹袭,严寒少雨干燥。夏季受到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气温湿润.春秋季短促,气候多变。
  年均温度为2.1℃,年内温差为—40.1℃~35℃,年积温(≥10℃)幅度为1952.9~2543.3度,平均2406.4度;无霜期120~128天。场内从五分场伸向三分场有一个高温脊,形成一个自然高温区。以二分场为中心,伸向一分场,年平均温度低0.6度,年积温低80~100度,形成一个相对自然低温区。
  年日照为2284.8小时。日照以五至九月时间较长,为964.3小时,辐射强度大,提供了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降水量一般在500~600毫米,平均577.5毫米,年际变率大,由369.1毫米到1025.2毫米,雨量比较充沛.降水量集中分布在六、七,八月,有利作物生育。一般年份夏伏不缺水。雨、热同季适应作物盛长阶段的需要。冬春季雨水很少,70%的年份小麦会遭卡脖旱。降雨量地域分布规律是北部多、南部少,即一、二分场靠山地区多,三、五分场平原地区少,六分场较多,七分场较少。形成一槽隔一脊的规律。6~8月降雨中心在迎春以北,即一、二分场地区,秋季降雨中心又移到东部的六分场地区。
  冰雹较为普遍,山区多于平原,一般冰雹直径为1.5厘米。1982年6月11日,三分场以二十三队为中心,降一场大冰雹,直径2~3厘米。
  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冬季西北风居多,春季以偏南风为主,最大风力可达8~9级。大风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加剧了春旱,吹走了表土,土沙没了禾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害。
  从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平均三年一次台风入侵,大风伴随暴雨,常常造成大秋作物倒伏减产。
  初霜较早,而且年际变率大,从八月下旬到九月下旬,早霜威胁大秋作物的成熟,是本场农业生产的一大灾害。
  干燥指数为0.7属于湿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