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经营规模

第四节 经营规模



  农业:本场现有农牧生产队41个,一个科研站。农业工人6149人。有履带式拖拉机204台。轮式拉拖机15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其中自走式113台),各种农具3224台(件)。农业机械基本配套,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非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全场人均耕地30亩,每个职工平均占有耕地60亩,农业工人人均担负耕地10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兼种少量水稻、甜菜、谷子、向日葵、薯类等小作物。每个农业工人平均年产粮豆二万斤,总产量近四年平均9251万斤(1981年重灾年产未计),商品率63.15%。 由于耕作粗放和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单产只200斤左右。
  林业:林场一个,职工113名,担负着场内自然山林(共37个林班)的营林任务;各队都配有专职营林员,管理着场内近七万亩散生林和农田防护林带。建场以来累计造林面积 51857亩,其中用材林30229亩,农田防护林21142亩。有苗圃801亩。果园1136亩,品种多为黄太平、大秋等小、酸、硬品类,年产水果只能部分满足本场职工食用。
  牧业:畜牧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各队均有畜牧班(组)建制,畜牧工人共317名。1979年以前,一直以养猪为主,之后实行了重点发展草食动物,控制养猪,增牛缩马的方针。1982年末存栏:马379匹、黄牛686头、奶牛113头、猪5680头、鹿236只、羊547只、家禽6723只。
  副业:从事养蜂、种木耳、采集山野菜等。1982年蜂达成1025群,分散在各队放养,养蜂工人28名;从1979年开始试种木耳,现有木耳段23.88万段,1981年始见生产成果。1982年生产木耳75市担;1980年开始利用春季剩余,闲散劳力采集加工蕨菜、薇菜等出口,平均年产20吨左右。此外,人参、平贝、黄芪、葡萄等均已栽种,尚未形成生产能力。
  渔业:从1970年开始试验人工养鱼,1982年放养的库、塘、泡共九处,水面4880亩。历年投放鱼苗256万尾,逐步形成生产能力,1982年产鱼2.3万斤。另有鱼亮子两处,年捕捞二万多斤,只能自给。
  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已建起一批为本场生产、生活服务的生产体系。有农机修造厂和团山、新河两个修配所,担负本场农机具修理和部份配件生产任务;砖瓦厂一座,年产红砖900万块、红瓦80万片;两处小煤矿,年产原煤二万余吨;加工厂一座,生产面粉、豆油、白酒、糕点、酱油、醋等。除部份白酒外销,均为自给性质。 1979年新建面粉车间投产,班次可加工小麦30吨,年可交售面粉三至五千吨,为本场向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工业总产值616万元,占全场总产值得20.1%。水利工程队一个,拥有推土机34台(2405马力)、铲运机一台(75马力)、打并机两台(185马力),年可完成200万标准土方量;桥涵队一个,负责场内桥、涵建设任务。七虎林河的一座双曲拱桥(长37.5米、宽八米)就是本场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最大公路桥。
  基建队一个,年施工能力四千平方米。各队均有基建班、农忙务农,农闲建房。各队年平均施工能力四至五百平方米。全场现有房屋面积408427.1平方米(其中砖瓦房298206平方米)。
  全场汽车99台,其中载重汽车85台,年货运量733万吨公里,客运量10.5万人次。
  文教、卫生、商业:场办十二年制中学一所、职业高中一所。九年制中学六所、小学30所、干校一处。在校学生5867名。
  职工医院一座、卫生防疫站一所、分场卫生所六处、生产队卫生室55个。医务人员230名,其中医生70名,床位142张。
  本场有电视差转台一座,有线广播与各队相通。电影机21部,分场均有电影放映组。
  1982年10月,由本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筑总面积为3300平方米,拥有1500座位的农场职工俱乐部大楼胜利竣工。俱乐部由门厅,观众厅,侧厅和活动室等几大部分组成。门厅为三层楼房,全部采用框架结构,二层为迂迥走廊,大理石支柱,宽敞明亮。观众厅顶棚全部用艺术板装饰,美观大方,侧墙采用轻质沙浆装饰,音质效果良好。厅内照明设备齐全,灯光绚丽多彩。舞台设备和舞台控制已达省级剧团演出标准。放映室配有35毫米东风放映座机两台。
  可供本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召开大型会议、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各项文娱活动之用,成为本场文化活动的中心。建筑外形雄伟壮观,正厅前广场开阔,傍晚灯火辉煌,堪称祖国边塞小镇上的一颗明珠,激励着拓荒者的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商店一座,分店两座,门市部四处,代销店40个,年经营总额340.2万元,基本形成了场内商业网。
  本场从1956年踏荒布点以来,英雄的垦荒战士,头顶兰天脚踏荒原,劈荆斩棘,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二十七个春秋,已建成一个大型国营农场。场部所在地——迎春,已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业城镇。建厂以来,共生产粮豆511282.65吨,经营十二年亏损,共亏损3663.71万元,十四年盈利,共2845.31万元。由连年亏损扭转为逐年盈利,近几年达到年经营利润六百至七百万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