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续继调整管理体制
第二章“东总”时期(1963—1968)
第一节 续继调整管理体制
一场分成两场
六十年代初,在贯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央直属国营农场的领导,决定撤销原牡丹江、合江农垦局,于1963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本场隶属“东总”虎林分局:“东总”成立后,我场继续进行了全面整顿,进一步调整了管理体制。
1963年调整中,我场撤销分场,改为两级制,并由一场划为八五四、皖峰两个农场。
八五四农场由迎北,富荣。林业分场和原东兴分场(1962年局迎春机械厂又将该分场交回我场)组成。共有10个农业生产队,一个良种站,一个畜牧队、一个林场,以及修配、粮油加工,交通,基建、学校,医院等附属单位,建立基层党支部23个和一个林业总支。全场职工1747人,在职干部246人,劳动干部90人。耕地82011亩(其中撂荒地26497亩)。由徐香桃任场长,钱辉任党委书记。二月六日建立了临时党委。
皖峰农场由团山,皖峰分场和原将军岭畜牧场(牡局撤销后交回农场)合并而成。共有 12个农业生产队、一个畜牧队,以及修配,粮油加工、交通、基建、医院等附属单位,共组成22个基层党支部。全场职工2300人,在职干部151人,劳动干部280人。耕地129077亩(其中撂荒地近2万亩)。由王震寰任场长,牛顺士任党委书记。2月4日组成临时党委。
1963年初,国务院决定开发完达山林区,在我场境内组建东方红、迎春两个林业局。我场担负了支援两局组建任务。原总场党委副书记刘子平调任东方红林业局党委书记,副场长杨森、一分场党委书记洪国瑞分别任副局长。原总场场长王书田调任迎春林业局局长,并抽调大批干部组建了两个林业局机关和支援了省属林业系统。林场两个林业队也划归东方红林业局。年末,上级又决定将八五四农场的六队(原红星分场两个队合并组成)、七队(原红星分场大马鞍山生产队),八队(原东兴分场各队合并)按建制划给东方红林业局。至此,八五四农场耕地只剩下不足六万亩,场型偏小。
两场合并再次调整,管理体制规模初步定型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63年冬,上级又决定将两场合并。并场中,基层单位再度调整。调整后共有农业生产队16个,良种站、畜牧队以及工交基建,文卫等26个基层单位。由徐香桃任场长,钱辉任党委书记。
在调整中,1964年中央决定将农场劳动干部外调,共计206名二十二级以上劳动干部调往全国20个省分配安置工作,支援了各地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干部也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其智慧和才能。
在调整中,根据1965年8月农垦部。林业部联合通知,东北农垦总局,东北林业总局于1966年3月经反复协商联合决定:完达山林管局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东北林业总局接管,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双重领导,改为由林业总局统一领导。八五四农场的林权也交由林业总局统辖,林场人员按1965年底在册人数移交,固定资产也办理转帐手续,只划出37个林班和农场境内的散生林由我场经营管理。由于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原因,直至1967年3月才正式办理移交手续。1965年下半年农场畜牧队(原系将军岭畜牧场),十六队(原红星分场北大岗生产队)相继撤销,耕地划给林业部门,人员撤回农场。
至此,从1963年到1965年,在贯彻中央“八字”方针过程中,我场共划给林业局耕地 53459亩,外调干部851名,工人近千名。境内尚有荒原240万亩。耕地16万亩。有15个农业生产队,一个良种站、新建一个畜牧队(现十七队)。人均耕地50亩,每个农业工人担负耕地104亩。
农场各级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宁兰昌任场长,李斌任党委书记。
农场机关由三级制时119人,精减为64人。行政上设办公室、生产、计财、工交基建、供销四科一室,党群部门有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两个科,以及工会,人民武装部。
实行了政企分开,1963年经虎林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了迎北乡政府,皖峰乡政府,分理两场政权工作。年末随两场合并为迎北乡政府,担负着农场的政权工作任务。学校教育也归口由县文教局领导,但县只给部份教员工资,其他经费仍由农场自筹。1965年又将商店移交县供销总社领导,农场进一步实现了企业化。
三年调整,农场经过大动荡,大变革更加巩固。经过反复摸索总结,调整后的农场体制、规模,为以后几年实践证明,是符合农场当时实际的,是适应当时农场生产建设发展需要的。
在以后的几年中,农场的管理体制和规模基本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