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良种繁育

第八节 良种繁育



  一、概况
  1956年至1966年为“四自一辅”阶段。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种子工作制定了自留、自选、自繁、自用,国家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建场初期(1956年到1960年),农场没有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和品种试验中心,生产用种大部份从场外调入。从1961年成立品种试验区(设在八五四农场红专大学),开始品种试验工作,1960年生产队开始留种。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虽然开展品种试验和良种繁育工作,生产用种仍然不能自给,需要大量从场外调入,从1964年开始走向正规,生产用种基本自给。
  1967年至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阶段,这一阶段种子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在品种试验品种提纯复壮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是在品种资源、试验,良种繁育、品种使用上,一度出现了试验标准不统一,品种使用无规划,生产中出现了品种多、乱、杂现象。引进的品种由于决选不严格,品种繁多,在新品种推广中出现了:“品种真不少,个个都喊好,还未站出来,就要喊打倒”的局面。
  1979年至1982年为“四化一供” (即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要建立健全公司的经营体系……)阶段。
  本场于1979年1月成立了种子公司。种子公司成立后,根据“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在全场范围内重点抓了品种整顿、品种区划、正规的品种试验和良种繁育,开展了农作物种子经营。建立以科研站为中心,以分场良种队为基础的专业化种子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培训了种子工作骨干。使本场的种子工作初步走向正规,改变了生产用种多、乱、杂现象,良种化面积达95%以上。
  二、各时期主要作物栽培品种






  说明:1、各时期生产用品种,指主要栽培品种。
     2、各时期品种联系性较强,不能一一例举。
     3、松花江2号,原名明尼2761。
    
  三、良种繁育
  (一)良种繁育体系演变,
  1956年~1964年,本着“四自一辅”的方针,本场没有正规的良种繁育体系,由科研站提出推广品种,生产队自繁、自用,多余部份由本场统一平衡。
  1965年~1974年,建立以科研站为中心的三级良种繁育二级管理的良种繁育体系,即科研站向生产队种子田提供一级种子,生产队自己生产二、三级种子,满足生产需要。
  1975年~1978年,成立本场良种管理站期间,对良种繁育体系进行调整,试行了三级良种繁育,三级管理:即科研站——各片的重点队——生产队。
  1979~1982年,根据“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本场成立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在良种繁育工作中推行三圃二级法(选择圃,株行圃、原种圃;良种一级、良种二级)各分场成立良种队,担负一、二级种子生产任务。
  (二)种子经营:
  在成立种子公司前,没有进行种子经营工作,根据种子余缺,调进、调出,没有单独经济核算。场间、队间串换的比较多,管理工作比较混乱。成立种子公司以来,承担全部农作物种子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经验不足。
  (三)种子生产基地:
  农场原种场——科研站。     五分场良种队——第十九生产队。
  一分场良种队——第三生产队。  六分场良种队——第廿二生产队。
  二分场良种队——第十生产队。  七分场良种队——第卅一生产队。
  三分场良种队——第十四生产队。。
            1976年以后逐年三大作物种子田面积         单位:亩



              历年三大作物个中熟期结构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