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具的使用与更新

第二节 农机具的使用与更新



  一、历年主要农机具购进情况
  1、链轨拖拉机
  1956年首次开荒使用的是八台斯大林—80型。1957、1958两年链轨车大批引进,西德产 K—55型36台,英国产K 一95型4台,匈牙利DT一413型27台,苏联产凸T 一54型19台,斯大林—100型3台,斯大林—80型8台。1958年底,已有各种型号链轨拖拉机107个混合台,296.8个标准台。
  这批机械质量较好,是本场早期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由于当时机务人员技术水平低,配件困难,维修能力差,使这些机械过早地报废了。到1962年已报废28台。剩下能作业的只有59台。其它已处在修复十分困难的状况。
  六十年代起,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发展起来了。国营农场使用的机械由原来靠进口,转而使用本国产品。1960年首批进场四台东方红一54型链轨拖拉机(103、104、105、106号)。1963,1964两年又分别购进24台和9台同样机型拖拉机。从1960—1968年共购进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60台。国外那批拖拉机,除苏联产凸T 一54型和斯大林一100型还在使用外,其余已在1963年前报废。
  从1968年9月购进第一台东方红一75拖拉机,到目前全场已拥有139台这种型号的机车。它是本场链轨拖拉机主要机型,占链轨拖拉机总数的56%,农用链轨拖拉机数的64.9%。1978年成立分场,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布点,大面积开荒。机械设备也大量增加。农用链轨拖拉机由1968年的70台,增加到1978年的172个混合台,十年增加了2.45倍。仅1978年就进东方红—75型拖拉机38台。这样农用链轨拖拉机由1956年的8个混合台,40个标准台,发展到1983年的211个混合台,588.6个标准台。
  全场现有工程用大中型链轨拖拉机37个混合台,120个标准台。其中斯大林一100型二台,红旗一100型六台,TS一140型二台,东方红一75型二台,东方红一60型二十台,东方红一54型五台。
  2、胶轮拖拉机
  胶轮拖拉机主要用于农业运输。1956年首批自捷克引进ZT一25型二台,1957年又引进七台。
  1958年进QS一35型一台,1960年进K 凸П—35型二台,凸T —20型二台欧洲国家产胶轮拖拉机。
  到1962年已拥有各型号胶轮车15台。1965年首批进国产东方红—28型胶轮车七台。1966年引用铁牛—45型,1968年引用铁牛—55型轮式车。从1956年到1968年,轮式车由二台增加到二十台。
  1978年上海—50型轮式车首次引用。现有轮式车159个混合台,206.8个标准台。其中农业用118个混合台,185.6个标准台。其它用41个混合台,48.2个标准台。
  3、联合收割机
  本场有收割机是1957年从友谊农场调来二台C 一6型, 5ym汽油发动机开始。1958年、1959年、1960年先后从北京、天津等地调来24台C 一6、KT一3.0、GT一4.9型收割机。经过五年的生产活动,收割机从1957年的二台增加到1960年的26台。其中匈牙利产ACD—330型一台,苏联产CK一3型二台,C—6型11台,HK一2h型二台。国产KT—3.0型六 GT—4.9型四台,mK—1100大型脱谷机五台。
  由于当时使用、保养技术水平低,故障多,不能很好地发挥机械效能。1958年~1960三年总播种面积65.5万亩,但机械收获面积三年平均才20%。大部份作物靠人工割倒、集堆、脱谷。脱谷时间延长,粮食浪费严重,油材料消耗大,单产低。1958年亩产54斤,1959年亩产 75斤,到了1960年亩产只有22斤了。这是建场初期收获作业的主要矛盾。
  1963年中央三部一局决定从山西等地调康拜因到黑龙江。八五四和皖峰农场分别派张焕林、沙朝贵去执行任务。分别接回8台和4台。到1965年已有收割机40台。收割机械化程度从1962年的35%,提高到1965年的74%。因自走收割机只有四台,所以人工打道抱铺的工作量仍然很大。
  1965年从苏联引进CK一4型一台,CKh 一4(半链轨)自走式收割机二台。1969年国产ZKBD一3型(半链轨)自走式收割机首次进场。1971年引进ZKB 一5型自走收割机三台。1973、1974年又进同样机型四台,到1974年已有56,5%的生产队有自走式收割机,收割机械化程度由1964年的63%,上升到1974年的83.9%。 1974年第一台东德产E512型自走收割机在19队投入使用。到1983年全场已拥有E512型 46台,E516型一台。从1974年到1983年,十年进自走式收割机125台,其中国产68台,进口57台,包括罗马尼亚产C12一m 型10台。
  从1977年起,不再进开封产GT一4.9B型收割机,而进该厂生产的GT一3.6D型收割机。1977~1981年共进这种机型20台。1980年引用四平产ZKB 一5型, 90马力自走式收割机,目前全场有25台。此机发动机制造不太过关,工作中故障多。1981年又用总局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丰收—2.5型收割机13台。
  4、主要农具的进场情况
  建场27年来使用的主要农具是国内生产,但也有部份机具是从苏联和其他欧洲国家进口的。
  比如1956~1962年期间自苏联和其他欧洲国家购进的27台开荒普通大犁,14台3.4型轻耙,36台2.2型缺口重耙,21台园盘重耙,29台中耕机,28台24行和19台48行播种机,总计171台。
  占1962年以前主要农具数431台套的39.7%。 1962年以后使用的农具完全依靠国内几家工厂生产供货。1960年以前田间作业主要是翻、耙、播、镇压。虽有中耕机53台,钉齿耙44台,因土地熟化程度差,所以1958、1959、1960年平均中耕机械作业才占4.3%。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农业生产向着正规方向转化。主要农具也不断更新。仅1964年就购进国产五铧犁20台,园盘耙48台,钉齿耙58台,中耕机14台,镇压器62台,联结器34台。中耕机、钉齿耙作为灭草的主要工具被人们所认识,中耕作业机械化程度也由1963年的50%。上升到1965年的91.7%。本场机械存在使用年限长,型号陈旧等问题。在2500余台主要机械中,1972年以前进场的有889台套,占总数的35.2%。其中大犁105台,占现有数228台的46.1%。轻耙114台,占现有数的214台的53.3%。缺口重耙50台(36台为苏联产),占现有数133台的37.4%。园盘重耙73台,占现有数101台的72.3%。镇压器83台,占现有数211台的39.3%,中耕机106台,占现有数104台的69.3%。播种机138台,占现有数316台的42.1%。联结器94台,占现有数240台的39.2%。钉齿耙133台,占现有数216台的61.6%。
               全场收获机械拥有量



               农业机械配备标准           单位:亩、台



               历年主要设备统计表



            历年万亩耕地拥有标准台拖拉机



            历年万亩耕地拥有联合收割机台数



  二、田间作业情况
  1、1956~1961年主要作物的田间管理
  前四年主要是大面积开荒,到1959年耕地已达339000亩,播种面积20万亩,机械田间作业主要是翻、耙、播、压。虽然1959年已有中耕机57台,钉齿耙53台,因土地熟化程度差,中耕管理面积仅占5%,有收割机22台,由于操作人员水平低,事故多、工效差,机收面积才占30%。
  四年开荒421000亩,由于作业水平低,质量差,立垡回垡占13.9%,撩荒面积达39730亩,占已开荒面积的9.43%。
            1956~1959年开荒及播面积对比表



  1959年提出“大豆为纲”口号,播大豆125515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64.6%。由于涝灾,全年降雨829.6毫米,造成秋收困难,工作量大,秋翻被动,质量差的局面。1960年春涝,整地面积大,四、五、六月份降水275.2毫米,其中五月份降水117.3毫米,六月份降水127.6毫米。给春播带来严重困难。在抢播的253000亩作物中,小麦34244亩,占15.3%。由于整地差,亩保苗仅有10~20万株,亩产75斤。
  1961年前,机械作业突出的问题是大田中耕管理和机收面积少,中耕管理六年平均才3.6%,机收六年平均才14.7%。每年要用大批劳力投入夏管和收割、脱谷。1961年本场较为重视扩大机械作业面积和项目。在翻、耙、播上推广复式作业,增加中耕培土面积,用康拜因试收谷子、大豆、稗子,效果较好。
  1959、1960年涝灾带来的草荒十分严重,1961年大田作物杂草数量之多超过任何一年。五月下旬利用丁齿耙试行苗耙作业。六、七、八月份集中一切人、机、畜力投入管理。在策略上主要是突击一遍,抓紧二遍,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同时注意了保苗追肥。尽管1961年农业生产受到了前两年灾害影响,但亩产仍取得58斤的好收成。比1960年亩产增长了2.6倍。大豆亩产27斤,比1960增长了4.5倍。
  机管机收面积小,是产量上不去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使大批劳动力束缚在锄草、收割、脱谷上。使得当时劳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耕地面积因而不能尽快扩大,单产也跳不出圈子。
  2、大田中耕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1962年本场组织有关人员研究灭草措施。利用中耕机进行大豆、玉米行间中耕培土.中耕面积占大田面积的30%。比1961年增长了21%。1963年中耕面积已达50%,粮豆单产70斤,比上年亩产增加了15斤。
  1963年生产中尽管较好地发挥了机械作用,尤其是中耕管理措施的应用。但因部份地号整地质量差,残株处理不好,造成中耕伤苗严重,耕作操作水平低,护苗带宽,灭草效果差,尤其苗眼草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加上6、7、8月份雨量大,共降水354.3毫米。作业中湿耕耙次数多。苗耙时,作业时机掌握不好,伤苗率高,而灭草效果差。
  麦收时从7月28日到8月20日,23天中降雨242.4毫米,绝大部份天气是阴雨连绵。收割时间长,损失大,单产只有85斤。秋收时又遇阴雨天,有的单位脱谷到第二年春天还没有完。这年粮豆平均70斤,大豆亩产54斤,玉米亩产70斤。
  1964年在63年中耕管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了灭草方法。春播前在六、九、十一、十五队召开了大豆大面积播前封闭除草现场会议。会后推广面积已达35005余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48.3%。由于总结了以前教训,采取了较好方法,因而在1964年夏涝严重(6月降水120.1毫米,七月降水174.8毫米,8月降水179.4毫米)的情况下,基本控制了草荒。粮豆播种面积146,000余亩,单产84斤,总产6169.5吨。
  通过几年来的田间机械作业总结,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记取的。就翻地而言,杂草多的地块应以伏翻休闲管理;春翻地可待杂草发芽后作业;秋翻地应稍后,尽量争取在霜冻前耙茬灭草。1964年开始全面贯彻农业技术措施,对机务工作要求也严了。在总结前几年生产教训时提出白籽下地不。播,机具不标准不翻,地整不好不播等。耕播作业上要求不漏耕、漏耙,耕耙到头到边,作到深浅一致,耙深耙透,达到平碎的目的。
  社教运动开始后,从干部到工人都认真地总结前十年种地办场的经验教训,总结大机械化农场的技术问题。通过总结,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高,充分发挥了潜力。仅1965年就在农业机械上搞了九项大的改装。其中,在24行播种机上改施肥混播装置,48行播种机上改播深控制器,中耕机上改培土封垄装置,在康拜因上改第三清粮室和大豆低割装置等。实践证明这些改装对农业生产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65年播种15万亩,粮豆单产213斤,比上年增长129斤,增长了154%。小麦亩产213.4斤,玉米亩产342斤,大豆190斤。除三留外还上交国家商品粮8500吨,超国家计划1.83倍。尽管在经济成果上亏损32.1万元,但比1964年少亏损95.4万元。
  1966年农业生产又是在多灾的情况下进行。三、四月份多雨,但仍完成15万亩的播种任务。七月份连降大雨,雨量达148.5毫米,麦收工作十分困难。这年第一次出现三台拖拉机牵引一台康拜因作业。八月份又降122毫米水,由于作业水平和机械技术状态好,到八月二十号已全部完成麦收任务。
  大豆生产上总结了1965年的经验,并采用蒙头土和播前大面积封闭除草措施。以机械灭草为主,中耕管理机械化程度已达95%,人机结合控制了草荒。
  1970年大豆灭草上采用蒙头土后带木方,效果很好。同时对作业质量要求很严,在全团广泛宣传九队、十队、二十队标准作业经验。深入学习陈怀远车组标准作业法。播种要求播到头、播到边、不重不漏,百米内播行不直度不得超过五公分。
  1971年遭大水灾,全年降雨695.2毫米。5~8月份共降493毫米。机械工人无法下地管理,草荒十分严重。整个麦收,机械一直在水中作业:牵引康拜因坐大爬犁,三台拖拉机拉一台作业。大犁上爬犁翻地。土壤遭到严重破坏。标准亩成本由1970年的1.08元上升到1971年的1.11元。
  1973年兵团决定全面推广蒙头土,禁止苗耙作业。如二、五、十等生产队,由于对蒙头土作业技术要求严格,效果很好。
  但由于全面禁止苗耙,苗根草很难消灭。同时因蒙头土的时机和技术掌握不准,中耕培土出现张口垄,造成部分地号草荒。
  1973年起兵团对农业生产和田间作业技术抓得紧,要求严。这年提出抓好三个标准化。即:作业人员思想标准化,机具技术状态和联结标准化,作业标准化。加强了机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纠正重视拖拉机,轻视农机具的偏向。利用冬训时机,学习田间作业技术和要求,并强调机务人员都必须掌握农业技术对机械作业的要求。
  提出了以提高田间保苗率,减少收获损失为核心,抓好翻、耙、播、管、收的各项田间作业的要求。整地要求整平、耙碎、耙透;播种要求在深(深浅一致),准(播量准确),匀(种肥分布均匀)上下功夫;管理要抓好适时,减少伤苗和提高灭草效率三个环节;收获以“净”字为中心,千方百计达到丰产丰收目的。为解决大豆种均匀问题,1973年全团改装成双管排种,单管排肥。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战前练兵活动,严格田间操作规程及标准要求,实行操作人员作业前签字规定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在永久性农具停放场内建起农具标准调整平台,要求耕作机械必须经调正平台调试好方能投入作业。
  推广耙茬播种,耕翻深松和中耕深松技术。以上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应用,地搞好田间作业技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耕翻机具的改革与应用对深入全面
  1975年起在五铧犁上改装四连杆式平翻深松部件。1976年又改装了小犁壁无犁壁深松装置。现已在全场推广使用不翻转深松和大杆齿松翻部件。耕翻作业这一根本性的改革,打破 20几年来一直引用过去苏联那套平翻耕作法。这一措施的应用,打破了多年来的犁底层,促使土壤深化,扩大植物根系生长层,有力地利用地下水分、养分、使其增加抗涝抗旱能力。
  耕翻深松和中耕深松,由一开始不认识到大面积推广运用,并做为农业生产上一项主要制度和措施固定下来,这是七十年代中期国营农场在耕翻制度上的一项改革。
  4、秸杆还田改装,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在农业生产、机械田间作业上又是一项新的措施。从1974年在牵引康拜因上改单抛撒器到今已有十年历史。现已将八十台牵引收割机均配上双抛撒装置,同时还在 E512型收割机上改装了抛撒装置。目前全场已有各种类型秸杆抛撒、切碎装置145台套。每年约有30万亩的秸杆得到了还田。
  5、化学灭草技术在田间作业上的应用
  1975年起试行田间化学灭草措施,1979年起在本场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有各型号喷机五十余台,每年可完成近30万亩地的播前播后的灭草任务,几年来化学灭草面积已达1078506亩。大大地减少人力管理面积,使大田管理机械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改善。
  1981年遭受建场27年来最大的洪水灾害,全年降水1025.2毫米,其中六、七、八三个月降水756毫米。大田管理无法进行,草荒极为严重。整个麦收,机械完全在泥水中作业。拖拉机穿木鞋202台,自走康拜因改偏牵引51台,牵引康拜因改装上木爬犁48台,自制东风收割机半链轨一副。作业时间长,粮食浪费大,机械技术状态严重破坏。
  拖拉机标准亩成本1.18元,比1980年每个标准亩费用增加了0.32元。
          历年拖拉机活动情况统计表



          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统计表



  三、作业机械化程度
  建场27年来,翻、耙作业机械化程度均在百分之百。播种作业在1960~1963年间,由于自然灾害严重,机械下不去地,同时玉米播种面积比例占总播种面积较大,因而这一时期播种机械化程度较低。
  收获作业机械化程度在1964年前还不到65%,而1956~1961年,六年间平均才14%,为什么这一时期的收获机械化程度较低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当时的收割机手对机械的构造性能没有完全掌握,使用保养技术差,作业中故障多,工效低。二是玉米种植面积大,1964年前玉米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0—15%左右,而收获完全不能用机械。三是自走收割机台数少,人工打道面积大,因而从1959~1964年,9年平均收获作业机械化程度才25.3%。
  中耕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决定因素很多。除受气候影响外还,有土地熟化程度,作物适耕条件,机械力量配备,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等。27年来中耕机械化程度是两头小中间大。1958年以前不作中耕管理。1958年后才搞中耕作业,但作业面积才占被中耕作物面积的3%。 到 1963年中朝机械化程度才达50%。粮豆作物亩产由1962年的55斤上升到1963年的70斤。
  两场合并后的1964年,农业生产队由1963年的26个缩减到17个。连队占有中耕机数比1963年增加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对中耕管理的认识和作物适耕条件提高了,因而1964年中耕作业面积占大田管理面积的82.4%。
  1976年以后,开荒面积迅速扩大,六年开荒224000亩。大田作物面积由1976年的16万亩增加到1982年的284000亩。而可以中耕管理的面积不过20万亩。另一个原因是近几年来大面积应用机械、化学灭草措施,有力地控制草荒。同时,在大豆播种上采用窄行播的作业措施,因而利用中耕机械压草的遍数和面积相对减少了。这是1976年以后中耕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另一个原因。
  非田间机械主要集中在晒场和畜牧二个地方。1975年前畜牧机械化程度约占15%,晒场约占10%左右。那时全场有粉碎机21台,铡草机六台。每个生产队平均一台粉碎机,0.28台铡草机。而那时猪的存栏数7545头,马的存栏数是882匹,牛的存栏数是449头。大量的饲料要人工加工。
  1975年后较为重视畜牧和晒场机械的制造和购进。到1982年全场有粉碎机48台,打浆机19台,豆饼粉碎机11台、铡草机20台,青贮切碎机1台,青贮收割机1台,畜牧手推车81台,深水泵12台,多数生产队基本解决了精饲料粉碎加工和大牲畜的饲料切碎机械。但畜牧机械的保有量和大牲畜的存栏数还是不相适应的。全场猪存栏数6854头,马366匹,牛571头。每163头猪平均才有一台粉碎机,14匹马平均一台铡草机。七年后的今天畜牧机械化才上升到35%。
  晒场机械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现有玉米脱粒机15台,扬场机95台,上囤机52台,灌袋机25台,装车机9台,拌种机24台,自动检斤种3台,清粮机7台,粮选机17台。设备数量和播种面积,总产是极不适应的。1982年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40735.5吨,这样多的上场粮食需要人工来处理。目前已基本达到机械作业的有扬场出风和上囤二项作业。而装车,灌袋、检斤拌种等项繁重作业都由人工完成。因此晒场综合机械化程度才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