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务队伍的构成和发展变化 1956~1965年,是建场的前十年,机务队伍组成主要是部队复员转业的老铁道兵和坦克兵。从1956年进点开荒的第一个机耕队76人,发展到1959年已有机务工人543名。
刚从部队来的同志对农业机械不熟悉,但他们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克服困难,在实践中学,很快掌握机械性能和使用保养技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59年培训了一部份山东支边青年充实了机务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场初期的老机务人员年令越来越大,身体和精力已不能适应第一线工作,大都退到二线做后勤保证工作,但仍有一些同志还身负重任,战斗在第一线担任车长或连队领导工作。
随着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场,本场的机务成分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到1968年,每台中型车上有城市青年2~3名,机务上有40~4%的人是城市青年。
1969年中苏边界局势紧张,大批青年抽调到值班分队拿枪训练:机务生产力量显得很紧张。1976年以后,大批城市青年陆续返城。到1980年,机务上的城市青年几乎走空。机车无人开,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本地职工子女尚小,没有几个能顶班工作的。1977~1978年,春播时有的机车被迫停止作业,有些车本应两班作业,因无人顶班,只好一班作业。为了克服困难,本场号召已经退到二线的机务工人,重新上车顶班作业。同时还要求年令不大,孩子已脱身的女工,也要报名上机车。
1978~1980年本场大发展时期,开荒面积逐年上升,到1980年三年开荒达198300用链轨亩,耕地面积由1977年的40万亩增加到60万亩。1978年又新建了十三个生产队,到1980年农拖拉机由1977年的134个混合台,增加到204台。胶轮拖拉机由1977年的52台,增加到116台。收割机由1977年的86台,增加到143台。主要农具也在成倍增加。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解决机务工人的不足,从新召收大批落户的青年,选调一部份到机务训练班学习。1977年秋到1978年春办了四期学习班,受训人员达300余名。春播时这些同志就顶班作业,甚至有的三个月后就任车长。
目前在2500余名机务人员中,合同工和无级别人员有675名,占机务人员总数的27%。一级工127名,二级工100名。无级至二级工人占农机(第一线人数)的44.2%。
历年机务人员发展变化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