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管理与机械事故 一、农机管理
建场初期机务管理缺乏经验,机车事故多,出勤率低,修理跟不上去。仅1957年4月~ 10月份拖拉机事故就有54起,大小停车事故257次,达1230小时。
为尽快解决这一矛盾,1957年本场成立了农机科,统一领导全场的机务工作,并建起了简易修配厂,同时决定所有机车一律到修配厂检修,生产队负责农具修理。1958年本场举办三期机务学习班,轮训康拜因手55名,拖拉机手147名。
经过几个生产周期后,场领导对机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
1958年上级任命杨森为第一任机务副场长,同时机务科人员也作了调整,各分场配上了机务副场长。技术员,从组织上保证了机务管理工作向好的方面转化。
由于1959年严重涝灾,全年降水829.6毫米。机械作业十分困难,机车损坏严重,从五月八号到六月16号,39天中,平均每天停车15.3台,占全场机车的13.2%。1959年机车出勤率48.8%,利用率52.7%。
本场党委在总结这一段工作时指出: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更主要的是我们机械管理与技术水平低以及领导上的瞎指挥,乱拆、乱卸、乱调、乱改,机务规章和制度得不到坚决贯彻,加之在机务人员中政治思想工作薄弱,这是机车事故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0年~1961年本场在机务管理上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抓规章制度宣传学习,二是抓机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三是抓机务管理中的基本建设。1960、1961二年本场经济很困难,但党委还是下了很大决心,完成了大修厂的建设任务。到1961年底,不但总场有修配厂,分场还有修配所八座,生产队有保养间十一座,烘炉29盘,修配面积达4126平方米。并相应地配备了车、钳、刨、锻、焊设备。
这时期为了加强对机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基层政治领导,车组配有政治组长。本场还在秋翻地时召开了全场机务大会,开展了劳动竞赛,同时对机务人员的生活也给予应有的照顾。1961年机车出勤率53.9%,利用率73.5%,标准台完成2644.6标准亩。机械作业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些都给以后进一步搞好机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962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机车作业条件很差,损坏十分严重,虽有链轨拖拉机102台,但完好的只有59台,平均每台车要担负3610.2亩耕地任务。
1963年初本场分为八五四和皖峰两场,年底两场又合并。物资、设备管理混乱,加上干部、群众思想中产生不安情绪,所以这一时期机务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1963年标准亩3.45元,是建场27年来最高的一年,比大灾的1981年还高2.9倍。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农机管理工作上不去,机具技术状态恶劣,这年全场机车重大事故17项,159起。加之管理水平低,缺乏成本观念,制度不严,油材料超支严重。国家要求每准标亩耗油 0.75公斤,而这年平均亩耗油1.12公斤。仅油料一项多花167,200元。 二是1962年秋涝,翻地仅五万亩,而1963年播种96900亩,有46900亩是春翻春播,整地质量差,苗床不好,保苗率低。麦收时,从七月28号到八月20号,23天中降雨242.4毫米,收割时间长。
1964年本场提出“层层抓机务,人人抓管理”的口号。具体做了四件事。很抓了技术使用和双班保养,抓技术培训,抓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抓田间作业技术措施的落实和机务管理基本建设。具体做法有:
1、重视机务干部的选调使用。每提用一名干部前组织部门要深入了解,并主动征求业务部门意见。业务部门也经常和组织部取得联系。因此基层机务干部在文化大革命前的质量是较好的。
2、实行作业有任务单,保养卡片,质量有检查制度。对作业质量不好的要求限期返工,同时每年都要抽查连队的资料管理和车组的作业日记、保养卡片填写情况。
3、设立农机具技术档案,由科里统一管理。
4、坚持抓农机具的技术保养和号保养。规定机务副队长必须参加二号以上的技术保养。
5、抓技术培训,自1962~1965年共训机务人员679名。
1964年12月10号上级任命高祥云同志为第二任机务副场长。管理工作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年开始对油材料库和保养间的建设投资。到1965年有砖木结构保养间五座776平方米,草木结构10座1204平方米,油料库草木结构11座300平方米,零件库砖木结构10座950平方米。草木结构12座 720平方米。机车三率由1961的完好率53.9%,出勤率78.9%,利用率69.7%上升到1965年完好率97%,出勤率94.3%,利用率86.7%。标准成本由1961年的1.55元,下降到1965年的 1.15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废除了一切规章制度,刚走上正规的机务管理工作,又乱了起来。
1969年组建三十三团。机务归生产股领导,配备了机务参谋,业务由参谋长或副参谋长兼管。中苏边界形势紧张时,为配合边防作战,从机务上抽调大批青年骨干到值班连队去执行训练和战备施工。修配厂集中一切技术人员,抽调必要设备,研制武器。
兵团初期,某些人提出“小镰刀万岁”,“小镰刀战胜机械化”的观点,致使田间作业出现人海战术。
文化大革命及兵团前期机械事故多,损失大。仅1972年全团发生事故达117项,损坏主要部件366件,价值一万九千余元。其中重大事故14次:捣缸三次,烧瓦七次,冻坏水箱部四次,起火、翻车等事故不断发生。
1973年春召开兵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农业机械化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制定了搞好机务管理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克服儒夫懒汉思想。二是管好、用好、改好农机具,延长机械使用寿命,三是搞好田间作业,纠正“只管机车满地跑不管粮食打多少”的错误倾向。四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安全无事故生产,五是加强技术保养,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严格贯彻执行《技术保养规程》,作到“三不漏”、“四净”“四不开”“六封闭”。批判机车“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的错误观点。严格双班保养制度,作到双班作业,双班保养。六是抓好三库一场建设,七是加强计划管理,要求年度。季度、油材料消耗、作业、机具保养都必须按计划执行。八是加强修理网点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修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机械化会议后,一个群众性的管好用好改好农机具的热潮兴起。
团党委组织全团学习了兵团田间作业规程和机务管理规章等文件材料。推广废油更生和拖拉机机油过滤器的改装应用。学习三十一团全面机务管理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兄弟单位学习。组织全团拖拉机手听四十二团东方红一54—572#先进包车组经验介绍。团党委还发出:“远学“572”,近学“144”(九连东方红—54—144#)的决定”。
坚持常年检修制度,克服管理上存在着“四重””四轻”思想。即重使用,轻保养;重机车、轻农具;重主机,轻底盘;重数量,轻质量。团党委作出决定:1、坚持农机具常年检修制度和各级人员岗位负责任制。坚持作业前的规章制度学习和安全生产教育。2、坚持双班保养制度,机务干部必须参加一、二号技术保养,3、车组人员要按六、三、二配齐,并保持相对稳定。一万五千亩耕地以上的连队,农具场配三一五人,一万二千亩以下配二一三人,负责农具场和保养间的管理。4、坚持贯彻田间作业标准要求,向标准化要粮,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1973年团司令部设机务办,统管全团机务工作。在全团树立了一连、十四连、二十连,自1965年以来坚持农具常年检修和三连重视三库一场建设的好经验。号召全团所有连队向他们学习管理制度化,机修标准化。
同年还树立了九连144号机车为标兵车组。该车组八年来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班次保养和号保养,坚持做到油、水、空气净,严防“病从口入”,有故障及时排除,从不带病作业。车组人员精心使用,细心检查保养,延长了机车使用寿命。八年来只换过一副缸筒活塞。1972年完成17200多标准亩工作量,标准亩耗油0.81公斤,标准亩成本0.682元,与连队平均标准亩成本0.798元相比,全年节约作业费1985元。1972年的机车完好和出勤率都达到百分之百,时间利用率达96%以上。
经过全团广大机务战线同志们的努力,使机车三率由1971年的完好率89.1%,出勤率 83.6%,利用率85.8%。上升到1973年的完好率90.2%,出勤率85.2%,利用率88.5%。 1973年以来,每项作业开始之前团里都要组织现场会、定标会,把作业标准要求,层层向下贯彻。1973年一1976年共召开机务管理现场会议九次,田间作业现场会议23次,有力地推动了机务管理和田间作业水平向更高发展。
1972年成立专业训练班,五年办长短学习班10期,培训机务人员694名。
机械化会议后,对三库一场建设抓得较紧。到76年全团已有砖瓦结构保养间14座,2673平方米,草木结构9座,990平方米,油料库砖木结构12间,470平方米,草木结构12间,450平方米,零件库砖木结构12座,1900平方米,草木结构11座,1200平方米.
到1976年机车三率已达到完好率91.4%,出勤率91%,利用率87.1%。平均每台车出车班次达281台次。故障停车2064个班次,平均每台车有故障班次15.75个。标准亩作业成本由1973年1.08元,降到1976年的0.89元。1976年共完成1619206.4个标准亩,节约费用307649.20元。
1977年改为迎春农场后,本场开始了大发展。1978、1979二年新进拖拉机76台,胶轮拖拉机44台,收割机37台,还有成百套主要农具。当时的机务工作任务很重。一是要组织全场机务工人学习贯彻总局重新颁发的“国营农场机务管理条例”和“田间作业技术标准要求”尽快改变管理混乱局面。二是要组织抽调机务工人。设备到新点去开荒。三是抓技术培训,以适应大发展需要,自1977—1979年连续办八期学习班,643名机务工人受到训练。
1978年任命王敏林同志为第三任机务副场长后,经常深入基层和工人谈心,征求他们对进一步搞好机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这年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标准化定标会议后,本场根据总局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于当年冬天发动全场机务工人及干部讨论,研究机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为认真贯彻党委对机务工作的要求,几年来具体作了如下工作。
1、认真选配、积极培养生产队机务领导干部。基层机务领导干部的特点是技术水平低,文化知识浅,任职时间短。在现有45名机务副队长中,1978年任职有五名,占11.1%,1978年后任职有40名,占89.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4%。针对以上情况,每年秋收结束本场都要抽一定时间,以会代训,对机务副队长实行技术培训。王敏林同志有病仍带队到管局参加机务副队长学习班,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几年来选送二十几名同志到管局和王岗机校离职学习半年。
2、人员培训:在2500名机务人员中,零级至二级工1106名,占机务人员总数的44.2%。技术水平低,力量簿弱,机务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1978年成立农机校,现有校舍1600余平方米,专职教员九名。王敏林同志对机校工作十分关心,对校舍建设、人员调配、课程设置都要详细过问。四年办各类学习班15期,培训机务工人900余名。长期班(1—3年)2期,共300余人,现在校2个班(1—3年)100人,总计1300余人。同时还狠抓连队的冬季训练。1973年以来有4000余人次参加了冬季训练学习。
3、抓技术保养,延长农机具使用寿命。在机务上全面发展了以堵漏治漏为中心的技术保养升级赛活动,自1978年以来每年本场都要组织二次大型的机务管理和保养升级赛评比大检查。对优胜单位和车组,给予奖励,对成本有节约、农机具使用保养好的车组,要和年终节约奖挂勾。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调动了全体机务工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具技术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拖拉机完好率由1979年90.7%,上升到1982年94.3%,四年平均标准亩维修费0.28元。大灾的1981年,尽管作业条件恶劣,由于坚持抓保养升级赛活动,机车完好率达 90.4%,三种机型仍有181台被评为使用保养优胜车。
1979年~1982年机车保养升级赛情况
1982年本场被总局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奖励130型汽车一台专为农机巡回修理用。并有22个生产队被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1、2、3、4、5、6、7、8、9、 10、11、16、17、18、19、20、23、25、26、27、28队、科研站),占农牧生产队数的53.6%,384个车组被评为标准化车组,占三种保有量的76.49%。1981年标准化车组数217个, 占三种保有量的76.49%。1981年标准化车组数是217个,占三种机型总数的44%。1980年标准化车组数是181个,占三种机型总数的36.71%。1979年标准化车组数是115个,占三种机型总数的 29.92%。
4、开展单车经济核算制,全面施行综合节约奖措施。1979年起农用机械作业费用管理上实行单车经济核算制。实践证明起到了克服“吃大锅饭”的作用,形成了人人关心成本,事事节约开支,修旧利废、改制代用风气。
一队凸T一54—80号车,已使用25年了,在开展保养升级赛和综合节约奖活动中,全车组同志不怕困难和压力,奋力争取。1979年一队六台中型车,评比结果,只有A凸一54—80号是丙级车。其他车组都节约费用,唯独80号超支2685.67元。当时群众议论很大,背地里称他们是“熊车”。但车组同志并没有被舆论吓倒,在车长徐庆祥带领下,奋起直追。1980年 80号被评为甲级车,由亏损2685.67元,变为节约费用1300元,年终得奖164元,受到本场大会表扬。
没实行这项措施的1978年,标准成本0.95元,标准亩修理费0.26元,标准亩耗油0.99公斤。实行这项措施的1979年,三项消耗指标分别降到0.84元、0.21元、0.84公斤。
1979年比1978年多完成519.356标准亩,但费用支出却减少362679.46元。主油消耗1979年比1978年每个标准亩少用0.15公斤。按工作量计算,少耗用主油209.2吨。
四年来三种机型共节约机耕费用1471064.79元。用这笔钱可买回96台东方红一75型拖拉机,装备16个生产队。
三种机型几年来主要消耗对比分析表
四年共建保养间21幢,分场修配厂一座,分场修配所2座,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建油料库 10幢,500平方米,材料库3幢,600平方米,机车组小仓库7幢1750平方米,农具调整平台23个,永久性农具停放场20个,并铺沙石80000平方米。
本场在油料管理上下了一定功夫,多次组织油材料员到外地参观取经,配制整套加油设备。1980年统一制作45个1.5吨的小油罐,用于田间加油。15个生产队实行了加油管道化,1—28队(科研站)的副油库配上了混合油搅拌器、主油均作到二次沉淀、三级过滤,浮子取油,缓冲卸油,封闲加油。1982年又制作了45个容积为50公斤的黄油加注器,容积为5公斤的小黄油加注器250个,达到了队队有、车车有黄油加注器,基本解决了“病从口入”的问题。
从1979年开始,每年都要组织2—3次的机务管理大检查,评比先进,奖励优胜,总结经验。1979年麦收前,组织50多名机务干部,历时十天,对所有生产队进行全面的?机务管理大检查,并号召全场机务人员向二十八队学习。二十八队的特点是对机务管理认识高,行动快,仅用二年时间重建了三库一场和其它设施,严格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认真执行田间标准作业。
本场以二十八队这个典型引路,大小会宣传,并于1982年春,组织各分场场长、生产队长,机务干部、油材料员到各队参观学习,再次推动了机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向前发展。
抓机务统计队伍建设,促单车核算和田间标准作业的顺利进行。1976前没有设专职机务统计,1976年后本场决定设专职机务统计员。王敏林副场长到职后;尤为重视这项工作。坚持每年对机务统计实行以会代训两次,每次王副场长都亲自到会讲课,使统计业务提高很快。几年来机务管理工作证明;机务副队长,技术员,机务统计,是搞好机务管理。技术保养和田间标准作业的核心力量。没有机务统计就没有资料和分析的依据.机务统计是机务副队长的有力助手。
二、历年机械事故
建场27年来农机事故发生较多,据记载:1957年54起.致使停车257起,少开荒一万余亩。1958年63项129起,损失18000余元。1959年47项117起。1960年39项107起。1961年68项167起。1962年46项,损失另材料费9359元。1963年21项79起。1964年39项64起。1965年34项91起。1966年29项74起,1971年重大机械事故4起。72年117起,损坏主要零部件366件。损失19000余元。其中重大事故14起;捣缸三起,烧瓦七起,冻坏水箱四起。1973年修造厂在修车中,由于大小伞形齿调正尺寸不符合要求,致使30多台车在春播大忙时大小伞形齿严重损坏。其它重大机械事故21起。1980年31起。1981年39起。1982年28起。
主要事故经过
(1)1959年畜牧队ⅡT一54一79号车长龙再东去抢救该队青年宿舍的火,叫助手开车。车在行进中,助手光顾看火情,将遭到火灾而坐在大路上啼哭的一位女青年压死。
(2)1959年冬天十队AT一54—94号牵引nK一2康拜因脱大豆。当班人王XX头两天将传动轴护罩卸下,因怕麻烦,未装上。在一次作业中不慎靠近传动轴,将其右大腿打断致残。
(3)1959年冬天,实验站(现科研站)ⅡT一54—91号车牵引nK一2脱大豆。喂入人员(转业军官)赵XX作业中靠在拖拉机驱动轮处睡觉,传动轴将其大衣绞住,并将其大腿打成重伤。
(4)1960年六队AT一54—91号车上山运木返回途中,在排除爬犁事故重新起步时,由于爬犁冻住,拖拉机起步时需要猛松离合器,突然起步。在此过程中因链轨销子有一根伸出过长,将在链轨旁的女青年助手杜XX绞链轨下压死。
(5)1962年麦收时六队ⅡT一54—91号车牵引nK一2作业,转业军官徐汉森在当班时看爱人来信,而后想从梯子上向行进中的康拜因上爬,因精力分散,一脚登空,并塞在梯逢子中,另一只脚被收割机大轮子压住,造成两脚从小肚子撕开致死。
(6)1969年8月3号上午,十四队齐齐哈尔青年杨晶,因头一天晚间作业时间过长未休息,第二天上班在麦秸堆中睡觉,被拖拉机压死。
(7)1973年10月15日,水利队张波在二十二队处拉沙子,助手刘胜覃开车,张在车后挂拖斗,因离合器调整罗钉此时突然断掉,机车向后动力无法控制,将张挤在拖拉机和拖斗间致死。
(8)1978年10月17号,十八队牵引48号康拜因收大豆时,助手林文凯进喂入室排除喂入轮缠草故障。卸粮时车长孙寿山在拉信号后即结合离合器,致使滚筒将林左大腿打断致残。
(9)1979年7月三十四队在接新东风收割机回连,路经五道亮子桥时,由于开车人张尧行驶速度过快,将车翻在桥下,造成严重损失。
(10)1979年9月15号,五队铁牛一55拖拉机执行连队决定挂双拖斗往地号送人割大豆。高速行驶时突遇田间有一条横向小沟,机车企图绕开行驶,因前进速度快,人多惯性大,致使前挂车右箱板勾脱开,造成30余人落地,十人受伤的严重责任事故。
(11)1979年11月17号,十二队保养间失火,救火中老铁兵拖拉机手龙金和与张文学牺牲,重伤七人,轻伤五人,损失价值12000余元。
(12)1979年12月3号十五队铁牛驾驶员孟昭月在汽车队给车轮胎充气时,被钢圈飞出打死。
(13)1980年9月1号,十队拖拉机驾驶员王国强夜班翻地,因在地里睡觉被车压死。
(14)1981年12月7号二十三队发电工唐应清,工作时擅自离岗去食堂看电影,致使座机故障未及时发现,引起捣缸事故,损失265.8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