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林业生产 一、采伐生产
本场地处完达山林区,北部紧靠着浩瀚的原始森林。林区内有红松、杨、桦、柞、椴、黄波罗、水曲柳等树种,林木材质好、蓄量高。为解决本场用材和支援国家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建场初期林业生产主要以采伐为主。据统计从1957年至1960年共采伐原木333192立方米。采伐高潮是1958年。农垦局承担首都人民大会堂建筑需用木材的任务,在迎春建立伐木指挥部。王杰山同志任山上指挥,八五四农场副场长王德山担任山下指挥。指挥部组织八五○、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五个农场近万人到东方红炮手营伐木。各场负责采伐并将木材交给“运指”,收入归己。指挥部负责收木外运。1958年10月,组织几个农场开挖东方红至迎春的运河。运河完工放水但运木不成,改冰道运木也不成,最后又以本场为主,组织有关的几个农场修筑炮手营至迎春长达一百华里的冰道。每个人分工一段,成千人住地窖,冒着严寒,开沟担水浇灌冰道,在冰道上大型拖拉机拉着几个爬犁一次可运原木120立方米,来往如梭,昼夜抢运。1958年外运木材八万立方米,1959年外运十三万立方米木材,大量的优质木材运往首都,支援了国家建设。
伐木支援首都建设,本场承担了主要任务。1958年冬全场动员,组织几千人上山伐木,进山的转业官兵胸怀全局,情绪高昂。他们在林区的路旁雪地上写着“进军完达山,拿下十万方,保证首都大会堂建筑用材,向祖国献礼!”“谁英雄谁好汉,完达山上比比看!”。伐木者在林区住地窖、睡地铺、吃窝头、啃咸菜、趴冰卧雪日夜奋战。
当时生产工具比较简单,伐木全是锯子锯,斧子砍,积运木材全是杠子抬、木棍橇。伐木者克服种种困难,开展劳动竞赛,不完成任务不下山,黑白连轴转,伐木工效不断提高,捷报频传。1958年11月23日这一天,二分场全场平均伐木六十一立方。杨光祥二人小组苦战一昼夜,伐木110立方米。由于全体同志艰苦努力,1958年全场一冬春伐木23万5千立方米。还承担了伐枕木八万根的任务,为迎虎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1957年至1960年,共伐木333192立方米,运下山51633立方米,还伐电杆3895根,四年林业总产值为369万元。在几年的伐木中有五名同志为祖国建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历年生产原木表
注:1958年运下山原木7万立方米。
二、造林生产
建场初期的林业生产除了采伐生产外,还从事造林工作.林场对山场实行迹地更新,农业单位营造农田防护林。林场苗圃及生产队苗圃也为造林提供大量的苗木。
从1958年至1967年,本场林业分场就造林二千多亩,后来移交迎春林业局.
1968年~1975年,造林工作和其它工作一样也受到极“左”的思想干扰,造林大帮轰,责任不落实,所以出现了造林多,见林少的现象。
1976年~1982年,本场对造林重视了,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因而造林成绩显著。1976、 1977年,造林31000亩,1981年造林达到20158亩。
据不完全统计,本场20几年来,共造林57511亩。林场进行山场造林。生产队营造农田防护林、公路护路林,绿化林等。有很多地都郁闭成林。生产队农防林虽然还未成网络,但对于降低风速,防风固土,调节气候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场造林主要树种:山场用材林是樟子松、落叶松,红松。农防林是杨树、落叶松。
山场用材林造林方法用穴植法,株行距1×3米,现正在推广秋整地,以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历年人工造林统计表
注:△不包括农防林。
三、果树生产
本场果树栽培是从1966年开始的。果园面积已达1550亩,果园主要分布在团山,皖峰一带老生产队。十几年来本场果树生产发展较快,但由于缺少技术力量,果树生产趋于下降,有的生产队果园果树病害严重,已拔树毁园。据统计现在全场果园面积是1136亩,而且还在继续下降。
本场果树主要品种有黄太平、大秋、东风(361)、金红(123)、163、花红、玲当果、祝红、奈果。果树株行距5X6米。
主要病虫害:腐烂病、黑星病、花腐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跳小食心虫、象鼻虫、苹果巢娥、蚜虫、吉丁虫、卷叶虫。
各队果园面积统计表
页码: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