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一节 机构沿革
一、主管机构沿革
1956年7月设畜牧科,由杨秉才负责,1957年由鲍丰昕负责。1958年农场畜牧进入全面大发展阶段,畜牧科胡国强担任科长,科内有技术员3至5人,1961年取消畜牧科,农机畜合并成立生产办公室,于一厚任主任,由殷振鼎主管畜牧兽医业务工作。1963年农场分为两个农场,八五四农场设生产科,科长吕士恒,由王正仁主管畜牧生产业务。皖峰农场生产科科长徐长奉,由谢东盛主管畜牧生产业务。1964年初两场又合并,吕士恒,徐长奉仍担任生产科长,由王正仁主管畜牧。1966年吕士恒调任其它工作,徐长奉一直担任科长。1969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团司令部下设生产股,任志清担任股长,1970年杨官成任股长,汪崇禧任副股长主管畜牧。1973年生产股徐长奉任股长,王正仁,张玉池主管畜牧兽医业务工作。工977年3月,兵团撤消改为迎春农场,设畜牧科,汪崇禧任科长。1978年畜牧科由殷振鼎负责,1979年殷振鼎担任副科长,主管畜牧兽医,1981年殷振鼎担任科长,王正仁、刘忠信担任副科长。
二、各分场畜牧机构沿革
1958年至1962年,农场下设有十个分场,除林业分场外,有两个畜牧分场,其中,五个农业分场都设有畜牧队,饲养一定量的畜禽。各分场都配有畜牧副场长,主管分场畜牧生产,并配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迎春畜牧场,场长赵宗周、书记聂学富,畜牧副场长陈登灿,由刘振尧,马桂芝主管分场畜牧兽医业务;将军岭畜牧场场长胡风岭、书记李乙,由丛贵芳、栗丙辛主管分场畜牧兽医业务。团山分场畜牧副场长刘兆祥,由于计春、赵成璞主管畜牧兽医业务;皖峰分场、畜牧副场长刘学增,由谢东升、程万金主管畜牧兽医业务;红星分场畜牧副场长刘春常,由张启超、潘荣生、杨光森主管畜牧兽医业务,清河分场畜牧副场长张万春,由刘勇、张宝华,杨春佑主管畜牧兽医业务,富荣分场畜牧副场长杜兰丰,由任如瀛、陈华玉主管畜牧兽医业务。
1979年5月农场体制由二级制改为三级制,成立一、二、三、五、六、七分场。各分场下设生产股,都配有畜牧兽医技术员,主管分场畜牧兽医工作,一分场陈元波,二分场莫增祥、三分场张文学,五分场佟福功(后期张勇),六分场于继程、七分场林均海。
三、专业畜牧生产机构沿革
迎春畜牧场于1959年成立,下设养猪队,种马队,养鸡队,养鸭队(其中:养奶牛15头)、饲料队。1962年随着分场建制改革,压缩为畜牧队,养鸡、养猪。
种马队成立于1959年,共有伏拉基米尔、苏拉车、奥尔洛夫三个品种的种马105匹,1962年变为种马排(有奶牛)隶属机关管理科领导。同时调给]k2K--农场种马60匹。1963年隶属基建队领导。1964年调给集贤农场奥尔洛夫种马20匹。1965年将种马排并入种畜队。1973年又并入十三队,并将十三队改为以养马为主的种马队。
将军岭畜牧场于1959年成立,下设养猪、养鸡队及一个农业队,1962年撤销。
1965年成立种畜队,饲养种猪,种马和奶牛。队长刘玉山,指导员李国武,由邓桂芬、张玉志负责畜牧兽医业务。至1969年猪群染病死亡严重,种马、奶牛并入加工厂。1973年种马又调往13队,种畜队改为农业17队,从1980年开始利用旧猪舍养鸡,增添孵化器4台,为农场提供鲜蛋。
养蜂队于1960年5月成立,养蜂人员达20多人。1963年在农场分成八五四农场和皖峰农场,亦分成两个养蜂队。1964年又合并到将军岭畜牧队,1965年该队撤消,将全部蜂群分散在12个生产队饲养,一直延续至现在。
1979年成立种畜队,重点饲养奶牛,队长曹如琪,指导员王玉璞,奶牛饲养到百头,由于鲜奶销路困难,奶粉厂暂时建不起来,于1981年分散部份奶牛,撤销种畜队,将奶牛并入副业二队为一个班。现改为41队,仅存产奶牛36头,其它奶牛都分散给私人饲养。奶牛业徘徊不前,突出矛盾是多余鲜奶难处理。
四、兽医机构沿革
建场初期没有单设兽医组织,兽医业务由畜牧科直接负责。1958年农场成立兽医化验室,担负全场畜禽的防检疫,疾病诊断和药品疫苗的供应。1963年底改成畜牧兽医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