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本场各类畜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秋由内蒙引进蒙古马 217匹,黄牛624头。1957年又从内蒙引进马匹201匹,黄牛466头,由旅大及延边引进种公牛八头,由牡丹江种马场调进种公马三匹。成立了配种站,开展了马匹人工授精及牛的繁殖工作。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又从密山引进中种雏鸡4000多只,大部份卖给家属,公家亦饲养千只,并由宁安农场引进种猪60多头,这为我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1958年开始,本场的畜牧业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由于大批转业官兵来场,畜牧战线也增添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农场迅速扩展,各分场都配备了畜牧兽医干部,当时的生产方针是“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大力发展速效畜牧业——养禽业”。农场当时确定的畜牧方针是“以猪禽为主,全面发展”。从此农场畜牧业开创了一个新的的局面。养禽业首先由牡丹江种鸡场引进来克亨种鸡蛋,雇请两名孵化技工,土法上马进行炕孵,当时共引进种蛋38800个,入孵种蛋35610个,出雏鸡14948只。同时引入北京种鸡蛋3000个,进行孵化,又从长春购进麻鸭2000只。猪源主要靠调入及派人到农村四出选购,从宁安农场调入哈白猪400多头,并从外地购入生猪1058头,又从红色草原牧场引进奶牛15头,从内蒙引进马匹185匹。使我场畜牧发展初具规模。1959年场社合并进入100多头马牛,1962年作了退赔,1959年到1960年,家禽实行电气孵化,因为有了自己的种鸡,全年入孵种蛋达30万个,出雏鸡成活达14.7万只,创历史最高记录,又相应地从武汉引进雏鸭3000只,放在富荣队饲养。1958年从河南引进494只家兔,分散在富荣队及红星分场畜牧队饲养,到1960年由于生病及兔舍失火只剩八只。1959年底从牡丹江种马场引进种马105匹,单独饲养。1960年又从河南引进山羊500只,大部份卖给个人饲养。这是农场畜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农场由徐香桃抓畜牧工作,各分场也配有分管畜牧的副场长,除加强迎春畜牧分场外,同时成立了将军岭畜牧场。其他农业分场都建立了专业畜牧队(共六个),农业生产队也饲养部份猪、马、牛。畜牧生产已构成系统。
  1960年秋,农场遭受特大涝灾,粮食欠收,饲料奇缺,1961年初畜牧面临特大困难,在“抗灾保畜”的口号下,首先压缩鸡群,猪分散饲养。就在这种困难时期,为了改善幼弱婴儿及病号的生活,1961年从八五八农场引进奶牛24头,饲养在场直地区,保证了鲜奶供应。 1964年又从八五二农场调进奶牛八头。
  本场畜牧业在第一个起落时期,有其积极的一面,除天灾外也还有很多失误的地方,表现①从部队刚下来的干部,从事畜牧领导,没有经验,抓不住主要矛盾,摸不清生产规律,在工作方法上单打一,脱离实际,盲目蛮干,供、产、销不协调。②在引种运转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未能做到及时处理以及准备工作不周,以致畜禽未到家,中途即遭大量损失。③1960年农业受灾粮食减少,小麦赤霉病严重,口粮饲料奇缺,对此思想缺乏准备,在整群工作上不果断,饲料不足,以致壮畜拖垮,弱畜拖死。④掌握不住北大荒气候变化规律,畜禽繁育未能避开雨季及严寒季节,因此幼禽多病大批死亡。⑤由于急迫地大量引进各类畜禽,忽视外地疫情的调查,同时进场检疫不严,外疫传入,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⑥单纯靠国家投资,未注意经济效益,故在生产规模上贪大贪多,由于准备工作跟不上,养的多,死的也多。
  本场经过灾年之后,大批人员(包括畜牧兽医干部)外调,畜牧生产停滞,仅能满足自食。畜牧业随即进入调整、巩固阶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逐步好转,各类畜群开始稳步发展。
  在畜群更新上,1964年从八五二农场引进苏白种猪40头,1965年从天津静海种马场引进苏高血种马两匹,由八五一一农场引进苏白公猪四头,由八五三农场引进哈白母猪10头。1965年成立种猪队后,从友谊农场引进长白公母猪25头。从八五○农场引进二民猪20头,由于感染了气喘病,到1968年全部死亡。绵羊在这个时期有新的发展、1965~1968年先后从曙光农场引进高加索种羊303只,从海拉尔引进蒙古羊960只,分配在十一个生产队饲养(1、2、3、4、5、6、10、12、14、17、19等生产队)。出现过养羊高潮,最高年份1970年,全场养羊达2334只,在此期间畜牧处于复苏状态。
  兵团成立后,1969年,团司令部设生产殷主管畜牧生产,但股内未设专职技术人员。当时推行发酵饲料,饲料标准规定猪每天半斤精料;见母就留,常年产仔:取消了饲料地,清仓查库,把各连节余饲料统统没收;限制私人养猪。因打破了一切正常的畜牧生产制度,猪群质量下降。1969~1971年三年时间,养猪处于混乱和跌落状态,满足不了自食与上交。
  1972年团生产股始配两名专业技术员担任参谋。1973年由原农场技术人员担任股长,开始恢复畜牧生产正常秩序。1974年规定每户可养1~2头肥猪,须交公家屠宰,家禽每户不超过10只。提倡发展“千头猪”队及向“一人一猪”而努力。从此公养和私养畜牧业开始有些恢复。
  1977年至1980年兵团改为农场总局后,农场恢复畜牧科建制,一名副场长兼管畜牧工作。
  贯彻“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对畜牧业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要求按一人一猪发展养猪业。农场充分利用饲料地,大搞青贮青割,继续巩固千头猪队,注意配备与训练技术人员,允许公养私养并举。1979年农场总局党委提出“突出主业(种植业),加强两翼(林牧副渔与工业)”的发展战略。由此农场畜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1979年我场的基础母猪已达千头,实现一人一猪,除满足自食外还大量上交,年上交肥猪3489头。
  1981年农场又遭受特大涝灾,粮食减产,因而对各畜群进行相应地调整,繁殖母猪缩减到500头。总局提出“缩马增牛,以机代马”的口号。为此,本场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的马群,开始大批拍卖(有的是减价出售),由1977年的千匹马到1982年仅保留390匹,其中纯种母马只留下四匹。
  以上是本场畜牧业27年来发展、衰退、振兴的全过程,27年来共生产肥猪77877头,上交肥猪30240头,自食肥猪47637头,生产鲜奶1062吨,生产鸡蛋180.5吨,生产禽肉25吨,出口肉牛587头,自食肉牛227头。并生产羊毛37.7吨,生产鹿茸3196两。出售马匹556匹,生产蜂蜜53吨,出口上交30吨。畜牧总产值逐年增加,由1957年12000元至1982年增至112万元。
  建场初期,根据需要,建筑了一大批简易的畜牧棚舍,1959年开始建筑砖瓦结构永久性畜舍。迎春畜牧场建筑砖瓦结构孵化育鸡室1200平方米,种马舍3500平方米。将军岭畜牧场建孵化大楼6000余平方米,种猪舍1200平方米,奶牛舍1350平方米。1970年以后各重点生产队都建有1~3幢永久性砖瓦结构的猪舍,牛舍,全场约30000平方米,其他土木结构亦有 30000平方米,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建场头两年,生产工具主要以土为主,逐步实行土洋结合,1959年才开始逐步引进畜牧机械设备。为重点发展家禽,添置了电孵化机14台,到1962年增至44台(仅安装12台)。 1959年引进万能粉碎机五台,锤式粉碎机七台,铡草机六台,豆饼粉碎机一台,菜泥机八台,块根洗涤机四台,蒸煮器五台,切菜机二台,青贮康拜因二台,青贮切割机三台,脱粒机一台。动力设备方面,引进25匹马力柴油机二台,60匹马力柴油机…台,煤气机六台,10马力锅托机一台。各类机具达百余台,这些畜牧机具重点装备两个畜牧场及六个专业畜牧队。以后由于电力的发展,相应地增添各类型的电动机60多台。在提水方面,进水泵20台。后又增添铡草机38台,豆饼粉碎机11台。从1970年开始对青饲料采用打浆机,自制的约20台,同时试制饲料干打机四台。1980年引进西德进口自走式青贮康拜因一台,这些畜牧机具应用得最广泛的是饲料粉碎机、铡草机、青贮康拜因,豆饼粉碎机和青饲切割机,菜泥机等。本场修造厂曾先后自制锤式粉碎机20台,供应给生产队。由于大量使用畜牧机具,使大部份繁重劳动为畜牧机械所代替,但由于缺乏管理,单位多次变动,有些机具丢失或在露天,风雨锈蚀,无法修复,造成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