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加工 本场初建时,口粮副食由虎林县供应,1958年始筹建粮油等副食加工业。5月建豆油厂,8月投产,随后又新建了酱油,废油更生、制糖、面粉、糕点、被服等车间,拥有工人 140余名。成立联合加工厂。1959年春曾撤销过联合加工厂。将各车间分别交由场各业务部门管理。同年秋又恢复联合加工厂建制,并新建立酿酒车间投产。1960年扩大经营项目,增加了织草袋,造纯碱、制皮革等。1962年取消草袋、纯碱、废油更生等生产。到1964年底通过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后,只剩有粮。油、酒、酱油、糕点等车间继续生产。1977年增设大酱、肥皂生产项目,1979年新增米醋,1980年新增加汽水、挂面品种。
联合加工厂是复转官兵在迎门顶子荒原上,为适应本场社会生活急需,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造起来的。二十五年来经历了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由土到洋的艰苦创业过程。创建初期,各车间分散在迎春西山坡及迎南一带,多为小作坊。
面粉车间,只一栋300平方米土房,拉合辫墙,内设一台小两片磨,二台米机。1960年装了一盘立式石磨,直径60公分,后改为一米直径石磨。生产能力低,只能供应场直地区口粮之需。1961年本场自筹资金,新建二层楼房,装了一台900美式磨面机,粮食进出全靠人工扛抬,面粉很粗且黑,出粉95%多,工人11人,两班作业,每班加工小麦4吨,年加工 4000~5000吨,基本保证了全场口粮供应。有时对外为兄弟农场加工。分场撤销后,又从分场收来一台日制柳元式小磨,一台国产65式小钢磨,提高了生产能力。1969年扩建,增设一台仿苏式800面粉机,1970年投产。随着本场发展,1976年10月破土兴建大型面粉加工厂,盖了一幢五层楼厂房,1978年购进大型国产液压面粉机。由商业科长高永胜负责工艺流程设计,加工厂副厂长马文敬、李守信等组织安装,建成风力运送。包括磨粉、筛粉、拣拾、刷夫、封风、筛麦、擦麦,从进粮到产品装车全部自动化。每班次仅用19名工人操作,班次加工小麦40吨。1979年正式投产,除供应场内口粮外,开始大量向国库上交面粉,每月交售 800吨。
豆油生产:刚建油厂时,在迎春西山坡一栋草房里,有八个人力螺旋榨,火炕炕豆,大锅蒸渣,人工踏垛,人力搬杆,质量低。1963年增加一台2.2小锅炉,改用电动机代替人工搬杆。那时工人劲大,每班干12个小时,产油500斤,年产60~70吨,每吨豆油加工成本由 1963年以前的70元降到40元左右。1971年于现址新建14眼液压榨油厂,厂派人到密山等地参观学习,要来图纸,革新改装机器设施,多是自己设计仿造,建成液压装置,自制了五节蒸锅,1972年建成投产,班次数量达到1500斤,年产320多吨。目前看来,设备基本属于仿造第一代液压油榨,已较陈旧,尚在生产。
制酒生产:1957年投产,原址在西山坡现汽车队前水井处,30多名工人,生产过程全靠人工操作。1970年搬迁现址,逐步着手技术改造,先后研制仿造了开凉机、挖曲机、吊锅、通风凉渣、通风曲等,提高了工效,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班次产酒近千斤,年产白酒200吨,远销鸡西、马鞍山、密山、林口、华南等市县。
糕点生产:1958年初建,一座土造烤炉,三名工人,手工操作,每天加工200斤面粉。1970年迁现址,与酱油、大酱、米醋等为一个车间。近年革新自制了和面机,压片机,转烤炉等,工人增至12人,两班作业,每班生产糕点400斤。
酱油生产:1958年始建,工人8名,生产酱油,大酱、咸菜、雪花膏、肥皂、香皂,废油更生、制革等,当时称化工车间,1962年撤销化工车间,仅留下酱油、肥皂、制革等生产项目。酱油一直坚持生产,原用盐酸泡制,日产500斤,供应全场。1969年后改为发酵新法,质量大有提高。现工人13名,日产1000斤。肥皂、刷革等根据原料和市场需要时产时停,未坚持经常生产。
现加工厂有面粉、豆油,酒、副食车间和后勤供应等建制。拥有:厂房等建筑面积 16207平方米。积累起固定资产,原值1625237.2元,净值1249493.5元。1982年全厂贯彻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定额到车间,班组,坚持班组核算,思想明确,责任清楚。每季坚持经济活动分析,总结经济教训。充分利用设备潜力,开展来料加工,增加收入,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加工厂历年产值产品种类及主要产品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