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基本建设

第三节 基本建设



  一、基本建设发展概况
  在“边规划、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的五边方针指导下,结合当时人员猛增,平地起家的实际情况,在房屋建设上采取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办法,进行高速度的建设。场区是一片原始荒原,没有房屋。1956年铁道兵8507、8504部队1500余人和1958年转业官兵3460人进驻场区时,都没有现成的房屋住居。他们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南泥湾的创业精神,依靠自己的双手,割草伐木,建起马架式的简易草房。各单位除基建班坚持常年施工外,其他同志都在生产之余,起早贪黑,以土叉墙,建设自己的家属房,保证安全越冬。从1956年至1961年的六年中,普遍推广土木结构房屋,共建草房19.165万平方米,解决了全场一万二千人的生产、生活问题。
  随着本场砖瓦生产的发展,1962年至1969年,职工住宅逐步改为穿鞋戴帽房屋,即块石基础,砖柱坯墙瓦盖顶,生产队的三用食堂(开会、饭吃、看电影)、集体宿舍、种子库等公用房屋,均采用砖木结构建筑。
  1972年,全场红砖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从而年度建设项目基本上转入砖木结构建筑。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场逐年建有职工医院、中学、场部办公室、酒厂、油厂、糕点厂、酱菜厂等重点项目。
  1977年,经总局批准,兴建1550平方米五层楼风力吸运面粉厂,基建科土建工程师陈炽昌同志负责厂房土建工程设计,经过周密考虑,开始采用混合结构建筑。商业科高永胜科长负责面粉厂工艺流程设计。基建队负责施工。经过三年奋战,于1979年全面竣工,在试运转生产过程中,均达到班产40吨小麦的设计加工能力,质量检查评定为良好。
  为了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1980年至1981年间,经总局批准,兴建商店营业室2076平方米,中型俱乐部3300平方米,由土建工程师杨滨负责商店营业室设计。责成土建工程师陈炽昌负责俱乐部设计。其中电照、配音责成电气工程师吴国安设计。
  水暖安装工程由胡其秋设计。基建工程队、通电管理站等单位负责施工,在场直各单位和机关各部门的有力配合下,经过二年的日夜奋战,终于在1982年10月竣工。工程质量经管局基建处组织多次检查,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建场26年中,先后共完成房建面积586574平方米,其中1956年至1961年六年中所建土木结构的草房191650平方米,现已全部更新外,现有房建面积为394924平方米。建水泥晒场162215平方米。全场水(气)暖(包括家庭使用的土暖气)总使用面积达43491平方米。铺设自来水主管道4900米,支管道17000米,850户(场部地区)用上了自来水,另有八个生产队也安装了自来水。
               本场历年房建完成情况       计量单位:平方米



               本场历年砖瓦生产统计表       计量单位:万块






  注:锅炉是现有台数,其中生产用气是一万二千平方米。
         本场水暖气历年增加情况统计表



         本场土暖气历年发展情况统计表



  四、自来水工程:
  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为了解决场部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活水平,1976年开始安装场部地区的自来水。
  1976年秋季,在机关木工班的路西打了一眼木板镶装的大口土井,当年铺设主管道800米,建立供水点三处。1977年辅主管道400米,建供水点三处。
  1978年自来水安装工作由基建科的张英乐同志负责。这年铺设主管道1000米,支管道4500米,同时有近200户的家庭安上自来水,并建立供水点二处。
  1979年自来水安装和施工由基建科的李金华同志负责。同年铺设主管道1000米,支管道6000米,350户的家庭安上自来水。场部水库东面的机井已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场部地区的生产用水已完全解决。
  1980年自来水施工由基建科交给办公室管理,仍由李金华具体负责。这一年铺设主管道800米,支管道5000米,150多户的家庭安上自来水。机关办公室后山的水塔已建成,但未投入使用。为了更好的安装和修理,成立自来水修理班,配有五人,井房配有六人,昼夜值班供水。
  1981年铺设主管道900米、支管道500米,有150多户的家庭安上自来水。这样场部地区的自来水安装工作除少数难以施工的地区外,大部份安装完毕。
  1976年至1981年共铺设直径6寸和4寸的主管道4900米,直径2寸支管道17000多米,有850多户的家庭安上自来水,一些生产需水的单位都安装了供水设备。
  本场生产队的自来水安装是1981年由第十生产队开始的,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
  1982年三队、四队、六队、七队、十六队、二十三队、砖瓦厂等生产单位安装自来水,都是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
  五、水泥晒场建设
  本场为了改善晒场管理,提高商品粮质量,自1964年开始逐年兴建水泥晒场。截至1982年止,全场各队共建水泥晒场16万多平方米。水泥晒场的兴建和使用,对提高粮食特别是小麦的质量,防止赤霉病的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场水泥晒场历年建设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六、基建工程队
  1957年1月,由农垦局基建大队分出一个队到八五四农场组成基建队,有职工200余人,技术工人约40人左右,占全队人数20%。大部份技术工人是农垦部与湖南木、瓦工签订合同,来我垦区传授技术经验,以师帮徒的老师傅。由赵安民任队长,杜兰丰任指导员,当时只建一些土木结构草房和木板房。
  1959年春季,王震部长决定,在迎春南侧筹建农垦部迎春机械厂,本场接受了建厂的任务。
  为了一年完成该厂的建设任务,本场基建队迅速扩建为基建大队,下设六个小队,有职工一千余人。王历瑞任大队长,叶平任书记。技术工人全大队仅有四十余人,占职工总数的 4%,技术力量很簿弱,采取“以老帮新”,边工作,边学习的办法按时完成了4181mZ的建厂任务。
  1961年1月,由于本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欠收,经济日益困难,本场决定撤销了基建大队,只留一个基建队从事建设任务,由赵安民任队长,王太宽任政指,全队有职工200多人,技术工人占50%。其他人员均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63年春天,八五四农场与皖峰农场合并,由相忠华任队长,武裕秀任政指,当时主要任务是为生产队建三用食堂、集体宿舍、种子库和直属单位各种厂房的砖瓦结构建筑。
  1968年,陈公增任队长,王信民任政指,全队职工200余人,大部份是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城市青年,经过实践培训,技术人员已达到40%,1971年,制材厂座落在迎春中心,由于铁路改线,运材不便,本团确定由迎春迁至东山现址,并入基建队管理,改为制材车间。
  1957年建队以后,没有配备施工机械,全队木瓦工人只有随身携带的手工操作工具,建材运输有两台马车。
  1975年木工车间购进吊截元盘锯一台,350m/m 平刨一台,多用裁口刨一台,万能代锯一台。30名木工依靠四台木工机械,基本上能完成全队房建任务的木工工程和全场房建所需的门窗成品。瓦力工抬石、挑砂、和灰、递砖完全依靠体力劳动。全年能完成房屋4181m.在技术装备落后,体力劳动强度很大的情况下,木工车间高胜勤,魏孝青、姚洪君决心改变基建队的面貌,刻苦钻研技术,于1968年制成了二台开榫机,1969年又制成了一台打眼机,使木工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木工车间每年除承担全队房建6000平方米所需的木工工程外,还可供应全场生产队二万平方米左右的门窗成品,冬季还可抽出一个班承担全场办公用具和家具的制作任务。
  原烘炉班班长石泽林,坚持勤学多问,坚信“实践出真知”,从1970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弹簧锤、电焊机、卷桶机、水桶压底机、压沟机、套丝机等革新制作任务,使烘炉班每年除完成基建任务所需的铁件外,还经常供应生产队一些铁件,给物资科加工全场所需用的铁皮水桶1000个,取暖烟筒1000—2000节。1977年石泽林提前赶制了钢筋切断机一台,麻刀灰绞拌机一台,提升设备两套,小型独轮车十二台,供面粉厂施工使用。通过实践,效果良好,提高工效5—7倍,节省了大量的笨重体力劳动,实现了水平运输车子化,垂直运输机械化,为本场建筑施工闯开了新的道路,保证了五层楼面粉厂土建工程于1978年按期竣工,交加工厂进行内部设备安装。该队全年完成房建面积8180平方米,人均面积为45平方米。
  随后由于本场楼房工程逐年增多,外进和自制主要施工机械也不断增加,计有混凝土绞拌机三台,砂浆绞拌机一台,双筒绞拌机六台,龙门升降机五台,水磨石机一台,蛙式打夯机一台,武汉翻斗一台,再加上混凝土予制班制作的空心楼板质量良好,这样一来土建工程施工机械就基本配套,全队共有机械36台。1982年完成俱乐部、商店营业室、银行楼、退休楼等折合建筑面积4001平方米,人均面积26.9平方米,是建队以来完成任务最突出的一年。
            本场基建工程队木工机械统计表



            本场基建工程队施工机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