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本场创建初期,财务管理混乱,不被人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本场刚在部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各项生产财务管理制度受“供给制”的影响相当严重,加之,本场生产规模不定,生产单位分散,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财会人员不足等。那时是以分场为单位进行核算的,生产队不搞核算,也不设会计人员,只设生活管理员或称伙食副队长,负责领发工资及其他生产生活物资、资金的代领代发,对上级实行报账制,生产费用和产品材料只实行以领代销。
1962年以后,生产队逐步设立核算员,建立了备用金制度,在账户设置上设立了两个往来账户——费用账户和备用金账户,即生产往来和财务往来。生产往来不报账。财务往来对上级报账审核。这时财务核算虽然较建场初期有所好转,但是搞得很粗,核算员一年中要从事很多天劳动,未设出纳。正因为当时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核算处在似有似无的状态,致使社教时(四清)要查账都无法查下去,只好不了了之。
那时在财务管理上漏洞是很多的,因本场艰苦,生活困难,逃跑的人很多,当时工资发放管理很不严,出现许多问题。报账、报审制的实行,虽然在核算上是不细的,但在当时财会人员缺少,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还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以后,开始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了。本场改成了二级制,开始往生产队转账,年终生产队搞决算,初步形成了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体制。1962年底,搞了清产核资,将1963年前建场以来的亏损由国家弥补,贷款全部核销,加之生产规模缩小,东总按每亩22.4元。核定流动资金,资金比较充裕。当年冬,虎林分局在西岗举办了会计学习班,历时40天,开始对生产队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训练,推广班组核算。本场20多名财会人员参加了学习班,回场后积极性很高。1964年“社教”暴露出本场经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经过整顿,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轨道。至1965年“全国农垦财会工作会议”之后,生产队始设会计,并配齐了兼职出纳员(由生活管理员、材料员等人兼任),改变了生产队单据报销和物资供给分配制的办法,废除生产队物资以领代销的制度,实行了货币收支两条线的报账制,物资供应计价转账的办法,形成了本场实行成本核算,生产队考核生产费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在记账方法上改建场以来一直实行的借贷记账法为增减记账法,收款,付款,转账、记账凭证及其他各类原始凭证单据等都开始正规统一起来了,形成了较严格的汇总记账凭证的会计核算形式。本场的其他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也纷纷建立起来,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管理制度全部被砸烂。本场刚刚趋于成熟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全部被废弃了。因种种原因+ 计财科只有三人坚持工作。尚有一人担任汽车队会计,报账,报审制也就随之被取消了。从1967年开始本场改为记账凭证,取消收、付、转账凭证,实行了按月汇总的会计核算形式。三十三团成立初期,受“左”的思想指导,仍忽视财务核算的重要性,一些人宣扬什么“几年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国外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算账只是统收统支、大收大支,光算费用不算成本。1969年—1970年兵团实行会统合一,取消了统计员,实质上是取消了核算。那个时期有的单位甚至两三年都不记账,直到1971年才又开始配备专职统计员。
1973年,兵团后期开始恢复经济,财务管理做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也随之得到恢复,从那时才又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生产队不再单算费用,也开始有了正式成本核算,正式计算盈亏。农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制度完善起来。从那时开始有了一套比较正规的会计报表,基本延续至今。1975年计财科对各基层单位的往来账务开始改用复写账页登记,解决了年终决算对账的困难,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1977年国营农场总局成立以后,对财务管理愈加重视,本场逐步完善了在物质上实行限额领料,库存储备有限额,资金管理有计划,利润有指标等一些管理制度。
1978年以后,本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农场成立了南北线指挥部。次年又分别成立了六个分场。原有一套核算体制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至1980年全场全部改成了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从这一年开始根据上级指示,记账方法全部改为借代记账法。
经过一年实践,这种体制核算层次繁多,所以从1981年开始一、二、三、五分场又改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即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农场、生产队两级核算),六、七分场仍保持着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体制。正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基层单位的增多,核算上的加细,原有的一套转账结算办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核算的需要。为更好加强资金管理,本场于1981年4月开始实行场内流通资金券,即改善了生产领域中资金的及时结算,又简化了结算上的手续。此种办法实行后,曾出现了个别人利用资金券结算手续不严密进行贪污,后经改进,使这一制度更改完善。
几年来,本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虽有投资,但流动资金都未及时核定,因而造成资金紧张起来,开始向银行贷款。本场虽每年都有所盈利,总满足不了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的需要。又由于种种原因,农业亩成本逐年提高。1974年18.28元到1982年已增至28.64元,每亩成本提高了10.36元。而流动资金由1976年23.05元增加到1982年的24.74元,每亩只增加了 1.69元。加上1979年开始,本场对上实行了财务包干,1981年又遇特大洪涝灾害,经营亏损达1600多万元,所以本场近几年来贷款额很高,到1982年底高达1427万元,年内支付利息65.5万元。面对这种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本场继续面临着改革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的繁重任务。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财务核算制度、形式、方法怎样与之相适应。又为本场的财务管理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总结。财会队伍迅速扩大,组成成份新。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决定了对财会队伍极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牡丹江农管局分别于1978年,1981年在宁安、管局举办了三期会计训练班,每次为期两个月。本场第一、三批有十多人,第二批有二十多人参加了学习。 1980年10月份,本场又自己组织全场所有会计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1982年下半年开始,本场在职业高中举办了一期会训班,有四十余人,以作为本场财会队伍的后备力量。经过几年的不断培训,本场会计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全场财务管理和核算出现了新的面貌。
历年生产财务资料统计表(一)
历年生产财务资料统计表(二)
历年生产财务资料统计表(三)
历年生产财务资料统计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