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武装

第四节 武装



  一、建制沿革
  1960年本场成立劳动武装科,科长姚忠英。1962年成立武装部,部长郭树录。1963年5月1日以后,部长李建福。1969年3月本场改为第三十三团,团设参谋股,股长谷云祥。 1969年本团组建值班营,营长谷云祥,兼参谋股股长。1970年5月,参谋股分为作训股和军务股,作训股股长林喜田,副股长孙庆金。1973年林喜田提升副参谋长,孙庆金任作训股长。 1975年8月1日,三十六团解散,张永新调本团任作训股副股长。1976年5月,上级决定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原作训股改为武装部。1977年3月武装部长武明兆,副部长张永新。1978年6月武装部长张永新,副部长刘殿新。
  二、民兵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58年9月29日,本场建立了一个民兵师,师长罗培兴、政委钱辉,各分场成立民兵团,分场场长任团长,书记任政委。各生产队也都成立了民兵连的组织。
  1964年秋本场组建一个武装基干民兵连,连长金士新,政指陈宗友。由加工厂、砖瓦厂、科研站、各成立一个武装基于排。一至十五队、加工厂、科研站、修配厂、基建队、汽车队、医院、机关等27个单位各组建一个基干民兵排和一个普通民兵排。以队级单位组成民兵连,队长为民兵连长。根据形势发展和上级要求,1969年5月,本团组建值班分队,下辖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包括营部共674人(步兵连编成171人,机炮连146人,其中各连余编一个女排33人,营部15人),于1969年8月开赴珍宝岛战区执行战备。
  1975年8月,三十六团解散后,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连编成一个武装排,33人由三十六团转到三十三团。
  1976年5月,上级决定撤销兵团建制,直到1977年底,由于新旧交接时期,近两年间民兵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下半年人员稳定后,民兵工作才开始走向正常。本场成立一个普通民兵团,团长张双田、政委姜学奎。全场武装基干民兵共1040人,基于民兵1538人,普通民兵869人。武装基干还保持一个营。
  三、民兵军事训练
  民兵的军事训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的,一般都安排在农闲进行。训练的重点以武装基于民兵为主。训练内容以射击。投弹、刺杀、战术、爆破等为主。训练的时间,每年平均在一星期左右。
  1、1966年以前,都是把武装基于民兵集中到本场训练,其他基干和普通民兵都在生产队利用早晚业余时间进行训练,训练的时间均在60小时左右。
  2、三十三团时期的军事训练。兵团组建以后,正值珍宝岛战斗打响之际,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本团组建了值班分队,军事训练每年不少于15天。1970年,整个值班分队都住到战备区,在山上训练时间更多一些,以后的几年间,上级对军事训练抓得很紧,特别是通过军事会操,来考核检查训练效果,对训练促进很大。
  1972年师搞五项军事会操,本团荣获团体第一名;1973年,本团重机枪班代表师参加兵团军事会操时,获射击第一名;1974年全师军事会操中获团体第一名;1976年为战备现场会议表演时,男班第二练习,女班打气球,机关干部打第一练习实演射击均取得优秀成绩。在这期间,团内也曾多次举行军事会操,主要内容均以射击、投弹、急行军,有时还搞游泳,登山等活动。
  3、除每年进行正常的军事训练外,1971年为落实毛主席“一二四”指示,还进行过长途拉练。
  ①长途拉练的分队,由司、政、后机关30人,值班分队107人,计137人(其中女的20人)组成,从1971年1月15日至24日,用九天时间准备和适应性训练,1月29日由迎春出发,历时42天,途中经过两市、六县、行程945公里,于3月11日回迎春。
  ②没有参加长途野营拉练的单位,在团内进行了必要的拉练。全团参加30个单位,3185人(其中干部187人,女的1258人)里程1031公里,时间310小时。
  4、1977年兵团撤销改为农场,成立了民兵组织,以生产队为单位,有的编一个班,有的编两个班,有的编一个排。分为武装基于民兵,基于民兵和普通民兵三种。
  1979年,我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本场值班分队继续担负珍宝岛地区的战备任务。当时各连都抓紧时间进行临战训练。武装民兵3连于2月21日再次进驻战备区,以后又上去两个连队,住了一个月,三个连队撤回本场。
               历年征集兵员情况表



               历年退役军人安置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