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和业余创作 一、农场文化工作的建立和发展
1957年春,本场文化工作开始建立和发展,职工文化生活在这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原上开始活跃起来。
1958年4月人民解放军3460名转业官兵抵达本场,为农场建设增加了大批有生力量和各种人才。在转业官兵中有不少在部队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骨干。来到本场后,又成为场文化工作的活跃分子。同年底l、2、3分场均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组。他们自编自演,深受领导和群众欢迎,进一步激励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革命热情,活跃了农场生活。在此基础上,本场以原68军文工团和原0978部队文工团团员为骨干成立了“八五四农场文工团”。他们编写并演出了大量反映本场战斗生活的文艺节目,鼓舞了群众斗志。还排练了大型歌剧《红珊瑚》和大型话剧《红岩》等,多次到地区、总局参加会演,多次荣获奖状,在全局颇有名气。
1959年2月,为了使广大群众的文艺作品有一个发表的园地,农场党委创办了一个群众性的文艺刊物——迎春杂志,由付善成、田中玉二人负责主编,并由虎林印刷厂印刷出版,发至全场,共出版了二期,第三期因当时印刷困难,本场资金紧张而停办。
1958年底本场搞了“记录新闻”,由何静芝负责记录、刻写。第二天印成“新闻报”,及时发至基层生产队。1957年初,由田中玉主编创办了“农场生活报”,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及时表彰先进,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全场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此报一直沿续到1960年困难时期而终止。
1960年至1962年因遭重灾,本场发生严重困难,广大干部职工连饭都吃不饱,文化工作一度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在此阶段,场文工团仍坚持活动,积极排练文艺节目,坚持下队为群众演出,激发了全场抗灾渡荒的信心和勇气,受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1962年底他们彩排了大型话剧《红岩》,曾到总局为全局共青团干部会议演出,而后又到各农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
1963年至1966年,本场经调整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此段文化工作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虽然场文工团于1963年初全盘调给了八五二农场,但是木场文化工作仍有发展。
1969年3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三团成立,编入解放军序列,从此结束了两派斗争的混乱局面。一批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到达本团,使文化工作又开始恢复正常并日益活跃起来。
1970年5月,本团以城市青年为骨干组建了三十三团文艺宣传队。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编写排练了大量反映兵团部队生活的文艺节目,深入连队进行演出,每年都到师部参加文艺汇演,还到鸡西市,东方红林业局以及珍宝岛前线进行慰问演出,深受欢迎。同时,团内各连队普遍建立了“二队一室” (即文艺宣传队、球队和图书室),每年“五一”或“五四”都要举行全团球类比赛,每年“六?一八”都搞军事会操,每到元旦、新春佳节都要举办全团文艺会演。各连队文艺宣传队会聚团部,百花争艳,从中评出优秀节目参加公演和下队巡回演出,活跃了兵团部队的生活,1972年后,全团各基层连队根据团党委的要求,为开展好文化生活,普遍设有兼职教歌员、板报员和夜校教员。连队在开会前组织群众大唱革命歌曲。宣传栏、黑板报定期出版。政治夜校秩序井然,青年学习小组大量涌现。业余体育活动热火朝天。致使1970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本团文化工作再次形成了高潮。
1977年,三十三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1978年后,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文化工作因骨干青黄不接,曾一度受到影响。但是由于场党委的重视,文化工作不仅很快得到了恢复,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除每年坚持举办春季球类运动会和年底新春文艺会演外,还定期举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促进了职工业余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群众业余创作
本场自1958年大搞文艺创作运动之后,文化工作几起几落,虽现已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但群众业余创作活动至今潜力还未充分挖掘.26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本场群众业余创作被上级报刊、杂志采纳选登的有以下作品:
报刊登载的业余创作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