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广播、电视、电影

第三节 广播、电视、电影



  一、广播
  本场广播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初具规模和大发展三个阶段。
  1、创建阶段(1958~1964年):
  广播站初创于1958年2月,当时广播设备十分简陋。有25瓦和100瓦电子管扩音机各一台,电唱机一台,话筒二个,高音喇叭十只。没有自办节目,仅转播中央和省台的节目,广播的范围也很小,局限于场部地区’生产队没有广播,当时由米景静一人负责广播工作。
  1959年后,广播设备增添了一台300瓦国产扩音机。
  1963年初本场,体制调整,分为八五四和皖峰两场,广播站也分成了两个。1963年底,两场合并,两个广播站也随之合并。
  广播站的建立,使荒凉的北大荒增添了生机,活跃了气氛,对广大转业官兵扎根边疆,搞好国营农场建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初具规模阶段(1965~1976年):
  在这一段中,广播站设备不断增添,人员得到了充实,规模得到了扩大,制度得到了健全,播音质量得到了提高。
  1965年,广播站增添了二台Ty——250X 2扩音机,除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外,还开办了15分钟的农场新闻节目。全场25个有电话线路的单位都通上了广播,共安装大小喇叭2500只,广播入户率达85%以上。
  1966年又购置了两台1000瓦的扩音机,同时还购进了一台北京“牡丹牌”收音机。年底投入工作的装机容量已达2300瓦。
  1966年下半年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阴云笼罩全场,派性斗争激烈,致使本场广播成为派性斗争的舆论工具,走了一段歪路。
  1969年3月9日,三十三团成立,广播宣传日益活跃起来。
  3、大发展阶段(1977~1982)
  1977年后,本场体制恢复,进入了大发展阶段。从1977年开始,场广播站配备站长一人播音员二人,修理工一人,外线工一人,广播站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79年,六个分场均建立了广播站。为武装分场广播站,购进了6台550瓦的扩音机,每分场一台,并配备话筒,唱机等一套,每分场还配备了专供会议用的50瓦扩音机。
  全场有30个生产队相继建立了广播室,均配备150瓦扩音机一台及整套扩音设备,配有兼职广播员。
  1982年广播站装机容量已达8800瓦,增添设备有601、602型录音机各一台,进口录音机三台、无线话筒三个,测式调试仪、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电子管测试仪、晶体管测试仪,高频信号发生器等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和维修能力大大提高。
  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对广播工作的领导,坚持发动群众办好广播的方针,每年均要办一至二期通讯报道员学习班,进行业务培养和指导,因而形成了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通讯报道网。从1978年后,还实行了广播稿件的稿酬制度,对群众写稿积极性起了一定促进作用。近几年来,群众为广播站投稿总数每年都在1300~1500篇左右。被广播采用的稿件数每年达 700至800篇,每年从宣传经费中付出广播稿费计350~400元。
  三中全会以后,本场广播越办越活,除转播中央,省台节目外,坚持开办了“农场生活节目”。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广播站坚持开办了“专题节目”。本场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促进了生产建设,而且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加速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电视
  本场电视的发展时间很短。1976年10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为了组织干部群众收看北京追悼毛泽东主席大会实况,少数基层单位(留成较多的,经过农场批准的)购买了电视机,当时全场(包括机关)总共仅有3台国产电视机,本场地处边远,电视接收效果很差。
  1981年本场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建立了32米高的电视铁塔和50平方米的差转机房,购买了一台10瓦差转机,因功率小,电视复盖面积仅5平方公里,满足不了全场需要。1982年又购置了功率为50瓦的差转机,复盖面积可达25平方公里。还购买了摄像机、录像机。重大活动均可通过录像播放全场。电视接收效果提高后,群众购买电视机数量剧增.至1983年底,全场拥有电视机达1171台(其中彩色35台)平均4户拥有一电台视机。
  三、电影
  1、电影放映概况:
  本场电影放映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
  1956年本场初建没有电影机。1957年,成立了电影队,仅有队长和放影员各一人,16毫米放影机1台和发电机1台。至此,本场干部群众开始看到了电影。
  1958年,电影队扩大,放影员增至5名,放映机增至5台(其中35毫米机器2台,16毫米机器3台)。1959年电影队人员增至8人,分为2组下基层为职工群众放映。放映组全体同志不辞生活艰苦,身背行李,拉着影片和机器,跋山涉水,顶风冒雪深入生产第一线放映,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年放映场次210场,平均每个职工两个月能看上一次电影。
  1960年,本场俱乐部建成,从此场直地区看电影结束了露天观看的局面,放影条件有了改善。电影队发展为三个机组,有3台35毫米放映机。
  1963年,本场体制调整,分为八五四和皖峰两个农场,电影队也分为两个。八五四农场电影队有放映员4名,放映机2台(其中35毫米机器和16毫米机器各一台),皖峰农场电影队有放映机2台(35毫米和16毫米机器各一台)。年底,两场又合并,两电影队也合并在一起。
  1965年后本场生产形势日益好转,电影队增添16毫米放映机一台。生产队基本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砖瓦化三用大食堂陆续建成,随之生产队放映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电影年放映场次提高到300余场,平均每个职工每月能看上1~1.5次电影。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份影片遭到批判和禁映,唯独“样板戏影片”一花独放,占据影坛主要地位。还有“新闻简报”、“红卫兵影片”也时兴一阵,电影工作处于极不景气的状态。
  1969年~1976年兵团存在的八年间,电影队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放影员增至19个,电影机增至7台,尤其在兵团后期,年放映场次达到600场以上,平均每个职工每月可看2.5场电影。
  1977年,恢复农场后,电影队配备了一台汽车,使电影放映的运输条件大大改善,方便了基层,提高了放映场次。1977年~1978两年。平均每年放映场次达1730余场,观众总数达 347000余人次。
  1979年至1982年,电影队发展为七个放映组,每分场一个放映组,放映员多达34人,拥有各种型号放映机21台,其中35毫米机器5台,35毫米固定放映机2台,16毫米机器7台,8毫米机器7台,场直放映组及一至五分场均配备大、中、小放映机各一台,六、七分场配备16毫米放映机各一台。各放映组均配备幻灯机、收录机各一台。设备和规模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电影年放映场次可达4000余场,平均每个职工每月观看电影4次左右。自1980年以来,场电影队自编、自制。自绘幻灯500余套,共放映幻灯4000余场。放影效果良好,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
  1982年10月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拥有1500席位的职工俱乐部大楼胜利竣工。从此,场部地区观看电影的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俱乐部放映组3人,配有35毫米东风座机二台,配备普通和宽银幕遮幅镜头,投影倒片台等先进设施,放映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现有大、中、小放映设备19套,放映人员24人,担负着全场43个放映点计二万人口的电影放映任务。
  2、电影发行工作:
  1979年场成立了影片发行管理站,管理站由三人组成.
  在影片管理上,坚持制度,专人管理,专人送接,保证了影片的安全。近几年来,影片发行管理站平均每年接受和发行影片250部以上,未发生重大伤片事故.
  为调度好影片,使每个单位都能及时看上新片,保证影片周转期限,在影片发行中坚持四天一循环的制度,及时交接影片,提高了影片利用率,保证了基层及时看上新影片。
             农场电影业历年情况统计



  1982年后,电影放映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电影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有明显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