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 1958年夏,在迎春场部首先创办了一所小学,一名教师,六名学生,一间校舍,墙是用泥和草编的,学生上课自带小凳。同年九月在团山、皖峰,富荣分场部又先后创办了三所小学。1963年全场小学已达到22所,学生976,教师37人。1973年小学又增加三所,116个班,学生2657人,教师172人。1982年小学发展到31所,197个班,学生2466人,教师220人。
1962年中心校归虎林县文教局管辖,教师分公办和企办,工资分别由县文教局和农场发给,部分经费由县拨出,直到1969年成立三十三团。
1958年一1965年,各生产队小学全为复式教学。转业官兵任教初期, (少数是部队文化教员)对儿童教育不熟悉,但他们经常步行数十里虚心求教,互相听课,很快掌握了教学方法。有的小学一名教师教四组复式,教学计划按时完成,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县教育局经常派出视导教师来本场研究教学工作,介绍外地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十年浩劫,小学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一些老师被迫离开了学校。1972年部分老教师返校工作,仍然心有余悸;城市知青虽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也深受“狠批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欲抓不能,欲罢不忍,教师工作涣散,学生质量下降。粉碎“四人帮”之后,各级学校充实了领导力量,调整了教师队伍,增添了教学设备。农场于1977年成立了师训班,培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大纲,掌握教材教法作了大量工作。教育科组织部分教师到哈市、佳市与虎林县学校挂勾,参观学习,听课观摩,抓45分钟课堂教学。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阅读,写作教学为重点。数学则以概念教学与应用题教学为重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体教师狠抓双基教学,师生共同加强基本功训练,并重视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工作逐步有所提高,为完成学校工作的双重任务打下了基础。
全场公办小学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