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教育 一、场直中学
场直中学是一所全日制12年一贯制的完全中学,设有附属小学,并附设职业高中班。该校是本场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设备条件较完善的学校。
场直中学的前身是迎春小学。1959年7月,齐泮林等五人由基建大队调学校工作。齐泮林任副校长。同年开办一个初中班(六年级),学生24人,班主任是喻小波。新盖一栋土草房为初中教室,建有食堂,有炊事员三人。
1962年,该校归虎林县管,属公办学校。县里按月给发工资。下半年被县文教局定为学制改革的学校,即向九年一贯制过渡,当时把各生产队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场部。教师增至19人,在校生三百令人,成立全日制学校,取消了一、二年级两部制。学校团支部、少先队。教研组等相继成立,设备也有所增加。12日,谭涛到校任党支部书记。冬天因缺少柴和煤,教室太冷,只上午上课。
1961年底——1962年初,本场精减机构,原文教科长史彩昌来校当校长兼支书,从学校中精减九人充实基层,齐泮林升为校长。
1963年,该校成立中心校,改名迎春学校,属县里的派出机构,配有中心教员、中心会计等,负责连队教师的行政管理及业务工作。当年春,史彩昌调走,校长孟平,后由谭涛任校长(兼中心校长和书记)。
1966年初,该校发展已初具规模,基层16个生产队小学,教职工队伍增至30余人,领导班子较齐全,成立党、团支部。学校机构有总务处、中学教导处,小学教导处,群众组织有工会小组、学生会、少先队等。支书王焕德,校长谭涛。校舍面积进一步扩大,初中校舍开始搬到新房(现在学校位置),中学、小学共有12个班、421名学生。其中初中三个班,110名学生。教学设备有所增加,体育器材有滑梯、撬板、肋木、单双杠等。体育场地有操场、兰球场、足球场。后勤有食堂、牛车等。建校七年,送走三届初中毕业生共120余人,其中升入高年级(虎林高中及中专)近40名。发展团员30人,少先队员200余人。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
1967年,吕士恒到校任中心校长,谭涛为中学校长。1968年增校舍1500平方米。八月工人宣传队第一次进校。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本场改团建制时,学校改名第一中学。教研组改年级组。同年来一批下乡青年到校教学,增卫生所。12月张绍培带整党工作组进校,后留校任指导员。
1970年后,吕士恒继任校长。1970年至1972年间,学校发展较快,新建教室三栋1600平方米,学生宿舍一栋200平方米,教师宿舍一栋315平方米,教工队伍增至80余人。1971年学校开始力,农场第一届高中班(三个班,班主任朱兆昌、宋跃生、刘忠信),向全场招生。1972年一部份老师落实政策归队。
1974年秋,张培仁担任校长。学校建图书室一个,食堂一栋825平方米。1975年,牟德昌任教导员,增加一部份教学设备。1976年工人宣传队第二次进校。1977年,学校改名迎春农场中学,刘学义由三中调任校长。1978年张绍培任教导员。学校设教导处,团支部改为团委,1980年,学校改称场直中学,建立了阅览室,新建一栋二层教学楼1500平方米,配有锅炉房,安装了暖气设备,学校面貌进一步改观,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相继进入大批教学仪器,教职员工人数增到176人。其中行政干部九人,中学教员?4。小学教员29人,工勤42人。
1982年,学校改为12年一贯制,建围墙1200余米,校舍面积达7076平方米,在校生1524人,教工160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分场中学
一分场中学
1971年4月,本场派校长谭涛、指导员陈广志在团山小学的基础上,组建三十三团第二中学,教师九人,有一栋教室,?师生就餐在三队食堂,部分学生还要走读就学。在各生产队的支援下,师生共同劳动,盖了一栋宿舍,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
1972年师生自己动手盖了一栋食堂,当年秋本场基建队给建了两栋700平方米的教室,为学校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同年建立党支部,党员四人,教师力量也增加了,部份城市知识青年骨干调入任教。1973年建学生宿舍一栋200平方米,1978年建教室一栋。1976年办了一期高中班40多人,1978年毕业。1980年又盖了一栋宿舍。
现任校长谭涛,指导魏孝昆。目前,一分场中学共有学生400人(包括小学),教室三栋,宿舍四栋,家属房五栋,食堂一栋,还有化学实验室60平方米,水房、猪舍、马棚等。
二分场中学
二分场中学建于1969年,张风楼任指导员,牛士库任副校长。现任校长王殿彬,支部书记刘庆书。
该中学的前身是皖峰小学。
1976年开始办高中,学生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毕业,共计160人,后因本场在迎春建重点校,升高中统一考试,二分场中学取消高中班,只负责本分场所属六个生产队学校的业务管理及初中招生等项工作。
该校现有中,小学教师30人,中心教员一人,学校干部三人,工作人员及后勤人员21人,教室1100平方米,宿舍650平方米,伙房200平方米,菜地45亩,化学实验室一个60平方米,实验台六张,实验用品柜二个,初中化学所用实验药品基本齐全。
三分场中学
该校于1979年春在十四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徐武任副校长,当年教职工16人,(教师 14人),学生181人,其中初三毕业生28人。
1982年初,杜振声调入任支部书记,学校现有教职工38人,教员22人,设校部和教务处,学生1—9年级九个班共193人,现有校舍850平方米,广场700平方米,兰排球场各一,并有食堂和一部份菜地。
该校系分场中心校,配有中心教员一名,负责本分场所属各队学校的招生及业务管理工作。
五分场中学
该校于1977年署假在十九连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并在1977年办了一期九年制高中,从1979年开始改为初级中学,办1—8年级。学生来源:小学以十九连为主,中学招收本分场连队学生。近六年来,共吸收小学新生96名,中学467名,九年级毕业生两届101名,初中毕业生五届共258名,九年级毕业生考入大学一名。学校现任党支部书记张连仲,校长洪希增。
学校现有教职员3247名(干部三名、文书。卫生员各一名,中学教师17名,小学教师八名,中心教员一名,后勤人员16名),学生301人,中学住校生140名。
扩建开始,学生由原来的100余名扩展到200余名(当时只吸收外连高中生,之后学生历年保持在300名左右),增添了住宿生和教师数量,而校舍仍在原十九连,从十九连拨给四幢家属房作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属宿舍,学校行政名义上已经建立,后勤仍依靠十九连,党团组织也与十九连合一。1978年新建中学点,只是盖了600平方米中学教室,300平方食堂,而小学、学生宿舍、家属宿舍仍在十九连旧址,直至1982年在中学点又建成528平方米小学教室及两个实验室(原十九连学校改为学生宿舍),学校仍分两摊。随着1978年中学点建成,学校正式独立,单独成立党支部、后勤。1980年教学器材设备也逐步增加,增添了理、化等教学实验设备。1982年建了简易图书室、音乐室、添置了兰、排、足球及单双杠体育设备等。
师资情况:建校前两年师资水平相对较高。当时主要是城市知青六六届高中生较多。1979年后,随着知青返城及师资调动,外地青年逐渐减少。1980年后中学师资几乎主要换为本地高中生,个别是初中生和六九届高中城市知青。
六分场中学
1979年六分场成立,当年11月由分场政工股除永顺同志具体负责在分场部办小学,五名教师,40多名学生。当时因没有教室,学生在干部、职工家里上课。
随着分场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增多,1980年8月本场党委决定,组建六分场中学,由分场政工股领导,同时,分场安排了两栋家属房作校舍。九月调陈国春任付校长,教师14名,党员一名,办起了小学1—5年,中学1—3年,共八个班,118名学生,住校生56名,学生在分场部集体食堂就餐,1980年学校经费由分场财经股兼管。
该中学负责六分场所属五个连队小学的业务领导,配有中心教员一名。1981年5月么焕民任校长,配了校工,党员二名。1982年1月调刘新德任指导员,学校成立党支部,党员四名。教学班级23个,学生255名,住校生63名,教职工33名。该校教师中教令最长不足五年,80%左右是1980届或1981届场直中学毕业的高中生。
七分场中学
七分场中学成立于1980年10月,建校开始由分场政工股负责。1980年12月姜哗调该校任教务主任,当时老师13名,学生共50余名。1981午后按编制包括会计、出纳配备15人。该校现有教学班级小学六个、初中三个,学生一共120名。
目前教师中有四名中师程度,其余大部份为高中程度。该校现用两栋民房做校舍,每间屋子隔成两部份,前屋做教室,后屋当教师和学生宿舍。七分场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
全场公办中学发展情况表
历届高中升学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