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医疗单位
第二节 卫生医疗单位
一、职工医院
本场职工医院的前身是卫生所,于1956年建立,地址在兴隆村。
当时的兴隆卫生所距场部50余里。办公室,病房、药房、药库是借用当地老乡的十多间草房。有医护人员20余名,于祥和同志任所长。当时由于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缺少,卫生所只能诊治以内科常见疾病为主,各科病人手术均需转院治疗。
1958年11月卫生所由兴隆迁至皖峰,成立了职工医院,陆续增加了从事内科、外科、检验、药剂。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十余人由张惠宝同志任院长,王丙正同志任指导员。
医院的房屋是拉合辨墙草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有门诊,药房、院部、外科手术室等科室,病房床位约80张。
在外科方面能做烂尾、疝气等腹部手术;化验室能做一般常规化验;药房能做一些小制剂。由于当时生活艰苦,居住条件差,加之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许多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1963年本场分家,分别成立了八五四农场和皖峰农场,医院大部份人员迁至迎春,剩余人员和从分场生产队抽调上来的人员组成了皖峰农场医院。年底两场合并,皖峰农场医院并入八五四农场医院,当时医院有医务人员20余人。1963年至1969年相继成立了口腔科,五官科,妇产科和放射科,由周殿开任院长,习家骏任副院长。
1968年底全院工作人员已达60余人。医院原来的土坯房经七年多时间,全部改建成砖瓦房,安上了暖气设备,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病房床位近百张。
由于技术人员的补充,医疗设备的改善和医护水平的提高,使医院在抢救成功率和外科复杂手术(如颅脑手术)等方面较前有了明显提高和进步,至此,本场职工医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内、外两大科为主的综合科医院.
1979年至1982年三年间,医院的发展较为迅速,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弟中选拨了一大批人,充实了卫生队伍,每年派出一部份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和外省市医院、学校进修学习,使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1969年后相继建立了中医科、超声心电室、口腔镶装室、皮肤科等科室。医院工作人员增加到150余人。
十几年来先后购置了大型x光机,牙科综合治疗台,万能手术台,高倍显微镜,大型高压蒸汽消毒柜、塔式蒸溜器等大型设备十余件。
由于技术人员的增加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使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外科方面,疑难病症的诊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可做肝脏修补,脾脏摘除肾、胃切除,空肠息肉,膀胱手术,甲状腺瘤摘除及颅脑外伤等大型复杂外科手术。
内科方面:疑难病症的诊断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妇产科方面:可做剖腹产、子宫全剔、妇科肿瘤摘除等手术,并成功地抢救了产后大出血,前置胎盘、脱盘早剥、胎盘植入。子痫等产科重危病人,创造了从1973年至1982年九年无产妇死亡的记录。
五官科方面:可做白内障、青光眼、眼内异物等内眼手术。
口腔科方面:可治一般齿科疾病,可做下颌复位。粘液腺囊肿、颌面部表浅肿瘤、颌面外伤等手术。在口矫方面能镶复各种义齿。
药剂科方面:可做多种中、西制剂,最多时达50余种,产值可达数万元。1982年还建立了药检室,可对自行生产的药品进行药物分析,
放射线科方面:目前能开展肾脏,胆囊、脑血管造影,四肢碘剂、充气造影、锥管造影,断层摄片(包括肺、五官、四肢、肾胆囊)等,胃肠气钡造影。
检验科方面:现可做生化、常规、细菌、免疫等方面50多个项目的检验。有的项目的开展居省管局内领先地位。
医院除完成本身医疗工作外,从1969年起每年派出5至10人的巡回医疗队,为基层第一线职工家属解除病痛,支援了农业生产。
医院的后勤工作有伙房、锅炉房、总务、后勤维修等40余人,由专门负责后勤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保证了各项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1974年后新盖门诊部和住院处各一栋,使医院房屋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床位扩大到 120张。医院还配备了救护车和小型车各一辆。
由于全院同志的不断努力,医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于1978年以来被总局,管局及本场多次授予先进医院称号。院长周殿开被授予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基层卫生所和卫生室
分场级卫生所。
1958年本场所属一、二、三、四、五、六分场,1959年又建立了迎北、东兴、迎春畜牧场、将军岭畜牧场。共计14个分场级单位设置了卫生所,1963年分场撤销后,医务人员调到生产队,部份人员调到医院工作。现在本场所属一、二、三、五、六、七分场和场直机关设卫生所,均配2~7名医务人员。
生产队卫生室
建场初期各生产队就有卫生员,设有卫生室,配有常用药品数十种,能对一些常见病进行诊治和转送重病人,兵团组建后生产队卫生人员配备较多,一般二至三人。近几年由于本场发展较快,新建不少生产队,卫生人员相对不足,一般一个中型以下生产队均配一名医务人员,一般都经半年以上的理论学习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卫生防疫站
于1972年建立,由原内儿科医师曲玉家同志一人担任全场卫生防疫工作,当时称防疫组。
1979年牡丹江管局卫生处通知原农场防疫组改为卫生防疫站,隶属于卫生科,行政和生活福利由医院负责,杨世器同志被任命为副站长。
现防疫站配有七名卫生人员,主管医师一人,医士三人,防疫员三人。担负“两管五改”,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予防,地方病、职业病防治等防疫工作。
本场妇幼保健工作由防疫站兼管,1981年配了专职妇幼保健医生,从而加强了妇幼保健工作。
四、计划生育办公室
于1977年建立,由李堂同志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设在卫生防疫站。